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主学习的课堂实践主讲专家:路海东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教授杜郎口中学:教育超市•“学生反了,课堂乱了,老师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学生或坐或站,吵吵嚷嚷,像个集市;有人躺着学书中的人物,有人用笤帚当剑边舞边唱……–教室里除了一面墙是玻璃窗外,其余三面全是黑板;杜郎口中学:教育超市•教师“背井离乡”、“流落他乡”–没有讲台;–老师在课堂上只准讲十分钟,讲多一分钟都要挨罚;内容提要•一、什么是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的理论•三、自主学习的课堂实践一、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某种独特的方法与形式。•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Biggs(1987)将学习方式(LearningApproach)界定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一、什么是自主学习•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即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一、什么是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受到外部指导的情况,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自主学习和他控学习两种。一、什么是自主学习•他控学习是指主要由教师和家长等外部指导者决定学习任务、进度、评价方法及标准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决定学习任务、进度、评价方法及标准,学生没有任何参与或决策的机会与权利。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考什么,怎么考,什么时候考,完全由教师单方面掌控。•他控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出的基本特征。一、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是指是指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二、自主学习的理论•自主学习的理论主要来自自我调节学习的有关研究和理论。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Learning)的概念是由Zimmerman(1986)首先提出的,并成为25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激活与维持自身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并系统地指向于获得学习目标的过程(Zimmerman&Schunk,2011;Shunk&Zimmerman,2007)。自我调节学习•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重要成分。•研究发现,积极的自我调节学习者具有以下特点:(1)设置学习目标,(2)执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组织、复述、做笔记等),(3)监控并评价在目标上所取得的进步,(4)建立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5)保持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是与外部调节的学习相区别的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自我调节学习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有实际的控制,掌控和引导认知和动机过程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模型•持续近30年的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分为成分模型和过程模型两类。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成分模型•成分模型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看成是相对持久的个人品质,并认为这种能力由许多不同的动机成分与策略成分组成。•早期的自我调节思想将自我调节学习的结构划分为元认知(计划、组织、自我指导、监控和自我评价)、动机(胜任力、自我效能和自主)、行为(选择、构造和优化学习环境)三个方面(Zimmerman,1986)。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成分模型•最著名的一个成分模型就是Boekaerts’(1997)的六成分模型。•Boekaerts根据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先前知识描述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成分。她将自我调节的先前知识区分为认知和动机两个不同方面,并强调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同等重要。两种类型的知识均可以从领域特殊性水平、策略水平和目标水平上加以区分。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成分模型•Boekaerts的六个成分分别是:•(1)认知调节策略•(2)动机调节策略•(3)认知策略•(4)动机策略•(5)内容领域知识•(6)元认知知识和动机信念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过程模型•过程模型将自我调节学习看成是动态的、循环的过程,进而把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过程模型•Zimmerman(2000)认为学习的自我调节包括三个循环的阶段,这个循环从学习者设立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开始,然后是选择学习策略,以及评价对于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情感与动机性信念。•自我调节所包含的三个阶段是筹划阶段、操作阶段和自我反思阶段。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过程模型•筹划阶段(操作前)是设计行动阶段的过程,使学习者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有所准备,包括诸如目标设置、策略性计划、激发自我效能信念和内在兴趣等;•操作阶段(操作中)是调节注意和行动的过程,包括诸如注意的集中、自我指导和自我监控等;•自我反思阶段(操作后)是学习者对他们所付出努力的反应,包括诸如自我评价、归因、自我反应和适应性等。•其中,自我效能是影响自我调节所有阶段的关键变量。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过程模型•Pintrich(2000)将自我调节学习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计划、目标设置以及激活与任务有关的知识与动机因素;•第二阶段为监视;•第三阶段为控制;•第四阶段为反应与反思。•该模型与Zimmerman(2000)的自我调节学习的三阶段循环模型基本相同,其中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与Zimmerman的第二阶段即操作阶段相类似。三、自主学习的课堂实践•(一)杜郎口的自主学习模式•(二)杜郎口模式的示范效应与普适性•(三)高效课堂模式(一)杜郎口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时间模式:“10+35”•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时间模式:“10+35”•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这种模式被称为“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模式。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围坐式小组•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资料,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对同一题目做出不同解法,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形成学习的合力。•然后,组际交流,将小组的合力扩展为全班的合力。教学过程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预习教学过程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展示教学过程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预习、展示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检测能否达成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反馈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杜郎口模式的示范效应与普适性•山东在学杜郎口•全国在学杜郎口•杜郎口普适性实验山东在学杜郎口:朱台中学•“842学习小组”,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8人学习小组”,相互竞争。每个学习小组再分成两个4人组,每个4人组再分为两个2人组。有问题2人组先进行研讨,解决不了提交4人组讨论,再不行由8人组讨论。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兵教兵的功能,也克服了课堂放开初始时学生浑水摸鱼、打打闹闹的现象。山东在学杜郎口:朱台中学•2004年朱台中学在临淄区22个农村初中排名第18位。2006年,初三全区统考,在临淄区22所农村初中和7所城区初中中,朱台中学排名第一;初四中考,学校在全区农村初中排名第一。山东在学杜郎口:王老中学•4年前的王老中学可以用“奄奄一息”四个字来形容。当年,学校在全县21所初中的考核中排名末位。•学习杜郎口后,他们已经连续三年在县教育局的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了。全国在学杜郎口:安达七中•2000年建立初中部,生源差,学生不学习,厌学、辍学、流失严重。•一年半前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学杜郎口•以前及格率不到20%,现在90分以上达30%他们在学杜郎口:安达七中他们在学杜郎口:安达七中他们在学杜郎口:安达七中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2007年5月,中国名校共同体就开始围绕杜郎口经验做一项“普适性”实验。•最早选择的是江苏连云港灌南县新知学校(民办)、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二中(公办)、山东省昌乐二中(较好的高中)、山东省兖州一中(一般性高中)、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一贯制)等不到十所学校做实验。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这个实验叫做“临帖”,即照搬照抄。•实验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即“限时性”,即要求每校必须四个月达到或接近杜郎口课堂的基本水准,每个月都制定一个“时间进度表”,四个月以后有一个“验收”。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既然是“临帖”,当然需要有“帖”。为便于实验学校的实际操作,把杜郎口模式作为“帖子”。当然,除了10+35外,还有一个评价标准,即评课“三看”:学生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教师“四看”:学生课上发言,统计次数、发言精彩、发言声贝、表情动作等;以及编制导学案制度、课堂达标测评规定等。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四个月的实验收到了“奇效”–商丘回民二中由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一跃成为当地的课改示范校。–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新知学校更是吸引了省内外诸多学校的关注,许多人自发地去新知学校观摩学习–河北围场县天卉中学教学成绩一跃成为当地的第一名。四个月的实验收到了“奇效”–两所高中更是同时在高考时创造了辉煌,不仅学生们强烈支持这样的课改,老师们也反应这样的课堂真是太好了,有位教师上着课突然哭着跑出来,别人以为发生了什么,她回答说“激动的”,校长们更是纷纷说,这才是我们寻找了多年的理想课堂。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一大批学校纷纷破帖。–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昌乐二中的“271模式”•一大批成员校成为当地课改的示范学校–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兖州一中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兖州一中•调查:课堂精力流失率竟高达38%,而高效学习率不到50%。•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具体解读如下:一课分两截,前半段占35分钟“展示”,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展示。每节课的后段占10分钟“预习”,即教师要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每节课的起点其实不是在课前,而是每一节课的后10分钟。形象地说,就是揪住每节课后十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绕进来,一直延伸到第二天的新课,然后与新课的前35分钟完成对接,这样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杜郎口的普适性实验:兖州一中•课上45分钟又分为教师导学、预习合作、展示交流三步,三步由六段组成,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兖州一中的导学案•导学案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兖州一中的导学案:充要条件习题课–(一)学习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2、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判定P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难点:必要条件的概念。兖州一中的导学案:充要条件习题课–(三)知识链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四)自
本文标题:自主学习的课堂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0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