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自媒体兴起的政治意义及局限以微博为例
自媒体兴起的政治意义及局限——以微博为例摘要:微博作为网络时代下自媒体的最新代表,具有如下特点:传播主体平民化、自主化,传播内容简短化、碎片化,传播力量强大。它的兴起不仅深刻改变了我国公众的社会生活,也在政治参与、权力监督、议程设置、政治沟通和政治社会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然而必须注意到,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在公众意见的取得、商谈政治的实现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微博对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和推进政治文明进步的作用,必须辩证看待。关键词:自媒体;政治功能;商谈民主一、前言“自媒体”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被定义为:“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①在网络传播中,基于Web.2.0②技术应用的博客、播客、个人空间、个人电子杂志及微博,都是常见的自媒体形式。其中,微博以其准进门槛低、随时随地、操作简便、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后来居上、急剧扩张,成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自媒体。国际上最知名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目前月独立访问用户已超4亿。而在我国,自“微博元年”2010年始,一场“微博热”以裂变式的速度大范围蔓延。一份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网民的微博使用率仅占13.8%,而截止2013年6月该数据猛涨到56.0%;从数量上看,2010年微博使用人数仅有6311万,到2013年6月则达到33077万人,暴涨400%③。微博在数量上、规模上如此爆发式的增长,引起广泛关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也被看做一场媒介革命。它开启了媒介的“民众化转向”,带来了“传播个人主义”的崛起。这不仅为传播学领域带来新的关注,也迫切需要透过政治学的视角来研究。这是因为:首先,从大众传媒——更确切地说是从“媒介”——自身的属性和发展历史来看,它与政治系统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政治过程总是与传播过程相辅相成。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被西方学者习惯地看作是相对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而言的“第四权力”,在批评学派兴起后被视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代表。而在中国,传统媒介难脱权力控制的色彩,新媒体乃至随后兴起的自媒体便在推进政治民主中被寄予更多的期望。其次,从现实效果看,微博的广泛应用近似地实现着表达与传播的自主平等,这恰是形成公共领域的首要条件。这得益于微博自身的传播特点:(一)传播主体的平民化、自主化,降低了公众政治参与和意见表达的门槛,为传统媒介条件下“沉默的大多数”打开了麦克风,削弱并分享了传统“喉舌媒体”的媒介权威,拉近了精英与平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①该定义援引自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学者谢因•波曼(ShayneBowman)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联合提出“WeMedia”(“自媒体”)的概念。ShayneBowman,ChrisWillis:WeMedia,Howaudiencesareshapingthefutureofnewsandinformation.TheMediaCentuerattheAmreicanPressInstitute.2003.②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7月在北京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载于.距离;(二)传播内容的简短化、碎片化,使信息更便于传播、接收、再传播,变传统的单向线性“一对一”被动接收模式为多向N次线性的互动传播模式,从而形成庞大的传播网,加速信息流动,甚至可以瞬时形成舆论波;(三)从传播效果上看,微博信息传播的“4A”特性,即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④,增强了公众参与的真实感、现场感,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同时,其主体规模庞大、信息交互、传播便捷即时等优势使微博形成强大的舆论波力量,有力克服了政治监督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治决策的封闭性,有效改善了政治系统的运行质量。由此,很多人认为,微博的“忽如一夜春风来”送来了“民主的春天”。微博的迅猛崛起,不仅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更极大影响了政治生态。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分析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兴起的政治意义。对微博“民主作用”⑤的探讨是暗含其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围绕着它,首先要对微博显著的政治功能进行归纳性描述。而后,以审慎的态度将微博的“民主局限性”从中抽离,将其置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与语用学的理论框架中,分析论证微博之于促进我国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促进商谈民主的实现、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为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容我们盲目乐观的局限性。二、微博的政治功能凭借强大的传播优势,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划时代的。它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而且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和心理的联系纽带,更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政治过程的归趋。总的来说,微博的政治功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促进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⑥,旨在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及影响政治决策。公民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与不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公民主体意识差、信息不对称、表达渠道不畅通等方面。微博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有效缓解。首先,微博使公众的表达意愿增强。意见表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首要环节和基本方式。微博的匿名制特征消除了公众的“心里障碍”,使他们更加敢于且乐于自由地表达。浩如烟海的社会信息和有关公共事务的“舆论波”总是要闯入公众视野,不管他本初是否对此关心。出于人对群体的从属性和依赖性,公众被“卷入”到这样的关注与讨论中来,而公民的政治参与恰是以充分的知情为前提的。微博交流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带来心理上较强的政治效能感;而越来越多卓有成效的网络政治参与——从邓玉娇案到云南“躲猫猫”事件,从“宜黄强拆”到“微博打拐”都是以“公众的胜利”结束——又令其对此充满信心,使之逐渐从政治冷漠向政治热情转变。这都得益于微博强大的传播力量。其次,微博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容纳进来。由于微博的准入门槛低,操作方式灵活便捷,打破了地域差异,使得在以往由于经济条件、文化层次或社会地位的劣势没有机会和条件表达利益的群体,获得了一条有效的表达渠道。在微博这个舆论平台上,传出越来越多草根和弱势群体的声音。同时,大量的公益组织、第三部门或其他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建立自身的“官方微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实现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对传统舆论权威的分割。《中国微博影响力调查报告(2011年)》显示⑦,荣登“十大民间组织微博”榜单的公益组织就有④陈萍: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分析“微博热”.大众文艺,2010,17:134~135⑤在本文中,将多次出现“微博的民主作用”这样的表达。“民主作用”或“民主局限性”,是笔者采取的简化的表述方式。它指的是——微博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方面的作用或局限。⑥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⑦该报告发布于2012年1月6日,由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联合5大高校传媒研究机构联合推出,载于.七个之多,其中包括公益慈善论坛、免费午餐、宝贝回家、壹基金、爱心衣橱、爱之家动物救助中心,另有“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这样的公益事件上榜。从公民个人的角度看,政治参与是公民表达自身意愿、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还是公民自我教育重要手段;从政治国家的角度看,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化的必要工具,也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政治参与,就没有民主。微博的兴起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也为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拓宽了视野。(二)加强权力监督权力之所以要被监督,是因为权力意味着对资源的占用和支配,天然带有一种腐败的倾向。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重视媒介工具对权力的监督作用。现阶段行政监督机制低效,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弱化,新闻的“异地监督”受到遏制,互联网也就成了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几乎唯一的顺畅通道。微博重要的政治功能之一便是代表舆论行使对政治权力的监督。通过微博进行舆论监督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围观”式的。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1年的网络热点事件主要集中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围观上。从发帖⑧的数量上看,在众多自媒体平台中,微博汇集了数量最多、规模最为庞大的“围观者”,事件的热度也取决于微博的发帖数量。表1:2011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⑨“7•23”动车追尾事故中,官方在动车事故发生仅十几个小时之后就罢免了上海铁路局⑧该数据中,“发帖”指的是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社区为主帖数,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为主贴和转帖总和。⑨表1数据来源: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12月19.的最高官员,随后又迫不及待地公布一个被普遍认为伤害生命尊严的的赔偿方案。为急于恢复通车而出现严重的事故处置不当,不仅引起公众的强烈愤慨,更使事件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利益锁链遭到严重质疑。刘志军贪腐案和“局长色情日记”这类官员丑闻也是在微博中最先被曝光。2012后,微博反腐可谓更加风生水起。继重庆官员雷政富后,多地“表叔”、“房叔”也接连被曝光并接受查处。微博的强大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纪检部门的查处力度。自2010年10月全国首个官方“防腐微博”——重庆市丰都县检察院的微博开通以来,各地党政机关、公安司法机关也纷纷加入了微博反腐的队伍。微博的另一种监督方式是“压迫式”的,即网络中所说的“倒逼式”。这种监督对公共事件的介入程度更深,对政府和官员的影响力更大。“9•10拆迁自焚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面临政府强拆,宜黄一家三口愤而自焚后却依然没能讨回公道,并遭遇“抢尸”;女儿钟如九上访和接受媒体采访竟受政府阻挠和监禁。随着事件的进展,微博上指责批评的呼声愈演愈烈。最终,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宜黄县委书记和县长双双被免职。如此严厉的问责尚无先例。诚然,并非每一例有损于公民利益的事件都能上升为舆论洪波,进而影响政府的行为和决策。但“监督权力”作为一种意识、一种政治行为和过程,通过具有微博对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本身已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公众的不满情绪得以宣泄,这对维护政治稳定也是十分有利的。(三)改变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大众传媒通过其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传播,能够决定什么能被讨论,什么不能;什么是热门话题,什么会被排斥出讨论议程。谁能够设定议程,谁就能掌握政治活动的主动权,故而政治议程设置对于政治过程来说非常重要。微博的兴起,在网络时代进一步打破了议程设置的传统模式和效果,消解了国家权力机构的话语权威。首先,通过微博公民个体可自主设置议程。传统媒体中的传播主体以“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出现,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或资本权力的掌控。而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中,公众的自主性加强。简捷的技术操作,使他们可以遵从自身偏好,对某些议题尤其是官方和新闻机构设定好的议题自主地决定“关注”还是不“关注”,选择“精读”还是“略过”。更重要的是,通过微博公众可以实现对公共议程的设置。由于微博强大的传播力量,个人议程开始影响社群,并在与其他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形成
本文标题:自媒体兴起的政治意义及局限以微博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