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然地理名词伍光和版
第一章地球1、地球表层——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该表层存在人类社会及各种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是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组成的具有与地区其他部分不同的结构特性。2、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简称自然地理。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有机和无机、动态和静态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性,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3、地球自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得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除去两极点及赤道上不发生偏转)。4、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且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内也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线间的移动发生变化。公式为:H=90º-纬度差。5、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要的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6、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第二章地壳1、地壳——指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3、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4、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5、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6、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7、颜色——矿物具有的各种颜色。8、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9、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线时表现的特点。(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10、透明度——矿物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11、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摩氏硬度计)12、解理——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13、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断口出现的程度与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14、脆性——矿物受力极易破碎,不能弯曲。15、延展性——矿物受力发生塑性变形。16、弹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17、挠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18、相对密度——矿物质量与4℃同体积水的质量比。19、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0、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21、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22、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23、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24、变质岩——指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25、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26、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27、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28、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29、地质构造——指表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位与变形,它是构造运动的痕迹。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应压力、张压力、扭应力,分别形成压型、张性与扭性构造。30、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本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31、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32、断裂构造——指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从而使得岩层连续遭到破坏的现象叫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叫断层。33、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①裂隙式喷发;②中心式(或管状)喷发。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34、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35、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①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②俯冲型边界(或汇聚型、挤压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③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36、板块构造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板块(诸如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陆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由于板块的强度很大,主要的变形只能发生在其边缘部分。因此,大陆边缘并不是板块的边界,海岭、岛弧和大断裂才是板块的边界所在。37、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38、地缝合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39、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40、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41、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42、地槽区——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地表呈长条状分布;具有升降速度快和幅度大,接受巨厚的沉积并有复杂的岩相变化,褶皱强烈,岩浆活动频繁等特点。地槽的发展大致分为两阶段:初期以不匀速的下沉为主,地势起伏很大,接受巨厚的沉积,并有基性岩浆活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随着下沉的幅度增大,沉积物也由粗变细,乃至出现碳酸盐类沉积。后期,地槽受强烈挤压抬升,沉积物由细变粗,并产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同时出现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最后形成突起的褶皱带(造山带)。如喜马拉雅地槽、昆仑地槽、秦岭地槽等。地槽经过强烈的降升运动之后,活动性减弱,并受长期的剥蚀夷平,此后逐渐转化成为地台。43、沉积建造——是根据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岩石或岩相的自然组合,或者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组合的特征来划分的。每个建造可反映地壳运动中时空变化的特点,即可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带。基本的建造类型有:1)地槽型建造:在地壳构造运动的幅度差异变化很大的条件下产生于凹槽中的建造,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岩层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间断时间很短,同时还广泛分布有岩浆岩和火山碎屑岩。2)地台型建造:在构造运动的幅度和差异都不大的条件下产生于地台中的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岩层在大面积内变化稳定,未受强烈的构造变动,岩浆岩少见。3)过渡型建造:兼有前两者的建造标志,碎屑沉积占优势,其中潟湖沉积、大陆沉积分布广泛,海相地层通常只见于剖面的下部。44、地层的接触关系——是地壳运动最明显最综合的表现。常见的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类。1)整合:指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相互平行,地层时代也是连续的。这种关系反映当时当地没有发生显著的升降差异运动。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平行,而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有地层缺失。这种关系表明它曾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上升时使老地层形成风化剥蚀面(即不整合面),中间缺失的地层标志地壳上升的期间,但后来下降又沉积了上覆新的地层。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平行,时代也不连续,其间亦有地层缺失。这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名词伍光和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