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它是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结束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长达一千多年的统治;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直观性和猜测性;机械论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形式在近代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是科学的必要手段。(特点:机械的、孤立的、片面的)(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扬弃;它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它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其唯物主义不仅贯彻到自然观而且贯彻到人类社会。(特点:联系与发展)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内容: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第一章1、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动态性:即自然系统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3、自然界衍化的自组织机制?(或自然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有哪些?)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远离平衡态(孤立系统中平衡或稳定状态,熵达到最大值,系统的无序性最大,系统要从无序到有序必须反其道而行,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才能导致有序)、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可能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和涨落(扰动就会使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于系统内的涨落共同作用达到有序。4、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含义天然自然是指人确认其客观存在而迄今尚未被认识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指被人有所认识尚无力改造的自然界;人工自然是指人利用自然物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改造、创造出天然自然原本没有的物质存在。5、生态系统三大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1)闭路循环规律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单向线性流动。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B、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能在一次利用转化中全部转化为下一环节所需要的原料或产品,物质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是物质闭路循环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要求,而这一点使得生态系统的层次多样而获得保障C、主体性偏差及纠正人类不合理运动,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闭路循环过程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生存智慧”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反馈调控规律闭路循环得到高效利用要归功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的永续运作的反馈调控机制。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A、反馈调控的层次性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B、反馈调控的目的性在于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维持。C、反馈调控的复杂性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乃至食物网在生态系统各层次间进行循环,而系统要素间反馈调控作用也通过这一网链传递,这样造成作用和因果的复杂性D、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物种都是这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任何一个生命或生命共同体的重大变化或灭绝,都会通过系统结构对其他生命或生命共同体发生影响。人类欲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善待生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生态系统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我们要正确地认识、理解和实践这三大规律6、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系统自然观的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人工自然观的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2)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3)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统一。生态自然观的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7、三大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种形态,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互相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第二章归纳: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1.思维批判性(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思考具有优点,哪些思考不具备优点的过程和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的勇气与谦逊是互补相济的。没有勇气,科学技术研究就难以取得突破,收获创新;没有谦逊,科学技术研究就会误于自负,与真理失之交臂。研究者只有两者具备,才能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合理性,在批判思维中真正做到反定式、自主性和公正性,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2.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含义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被观察事物、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局限性,观察中具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观察的偏差,造成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察的主观性。观察的主观性有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强调观察的主观性而以此反对观察,一种则不承认观察具有主观性,认为存在纯粹的中性观察)科学实验:人们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变革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3.如何理解科学观察和实验遇到的机遇?机遇含义:在进行观察实验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地发现称之为机遇。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发明;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增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保证正确的方向和有科学方法指导;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4.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关系。(科学、实验、理论关系)A.观察中渗透理论: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的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B.新近发展起来的实验哲学提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收现代科学发展中的积极成分,提出观察、实验和理论之间具有双向作用的观点。C.在科学发展中,实验与理论相比其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验总是比理论更为积极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具有理论的色彩。5.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绿色设计含义: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选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a.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传统设计以产品能否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b.设计的目的不同:传统设计是为需求而设计。绿色设计是为需求和环境而设计。c.产品设计的需求不同: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然后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而传统设计主要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d.产品设计的内容不同:绿色设计要考虑产品从设计到报废后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的全过程,而传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e.所获得的效益不同:绿色设计在节能、降耗、曾效方面会得到成倍的收获。6.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生态哲学基础。绿色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Reduce:减量,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减量:减少废弃物的数量;省料;节能。减少要素,简化关系是绿色设计的重要思路也是系统自然观之异构同功原理在绿色设计中的重要体现,置换要素和关系,通过对某些生物体的功能模仿,在功能上师法自然,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重复利用:指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利用,旨在减少浪费。自然生态系统层次结合度递减规律(随着自然系统由低到高的推进,其结合度由大到小递减)是产品可拆卸性,因而也就是产品可重复利用性的生态自然观基础,人工产品要做到可拆卸,可重复利用就必须考虑其结构方式的结合度,就要遵循生态系统结合度的递减原理。循环:充分
本文标题:自然辨证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