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广交会经典案例论文论文题目:从大地艺术节看艺术乡村化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会展133学号201321664327姓名黄青从大地艺术节看艺术乡村化日本的越后妻有,由日本新泻县十日町、津南町比邻的两个乡村组成。地区面积约760平方公里。距离东京约2小时的火车车程,但人口密度仅为东京的六分之一如果没有北川弗兰的来到,这里大概很多年后依然是不为世人所知的一片土地。像世界上许许多多发达国家的乡村,越后妻有,也曾经在明治维新的时候繁荣过。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口号,在这片环境优美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人口增长,现代化起步似乎一帆风顺。然而,环境的闭塞,交通的限制。越后妻有地区和日本的其他农村地区一样,人口借着教育和工作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大量民宅空置,学校也逐渐被废弃。这些状况导致当地老龄化问题严重,65岁以上的老人占当地人口总数的30%。富饶优美的土地,却因为壮年人群的离开而丧失了农耕时代的生机。还是使这块土地的现代化发展逐渐衰弱、被政治抛弃,年轻人也离开去往大城市。越后妻有遇到北川无疑是幸运的,这个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的优秀策展人,把目光投向了日本交通最闭塞的地方。越后妻有群山环绕之间,四季风景千差万别,冬季会下几十米厚厚的积雪,夏季当稻子一望无际。土地是多山的平原,日本海为它带来丰沛的降水量。自然资源十分怡人。1996年来到越后妻有地区时,他生出了要用艺术改变现实的想法。艺术是什么。艺术的起源学说里,一个很重要的学说是,“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和实践与自然是分不开的,北川弗兰提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希望用艺术使越后妻有成为“展示人类与自然如何建立关联的示范区”。在当时看来颇为天真,这却成为了后来推动整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奇妙力量。大地艺术展这个概念兴起于20世纪六十年代,起源于艺术家想走出“画廊传统”,在大自然之间寻找艺术的永恒。当我们说起艺术展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些在美术馆室内的艺术陈列品,传统的艺术展是艺术品爱好者获取信息,通讯和娱乐的综合体现的一种营销媒体,它似乎很难跟田间的农民与作物,山间的自然风光与花鸟虫兽产生直接的对话。但大地艺术展实现了这种可能性。前期准备是辛苦的。在筹备艺术展的四年中,北川弗兰在开了两千多次情况说明会,成功安抚了保守的村长和村民之后,每个村子都变成了艺术的大本营。艺术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扎根,以一种绝妙的方式和谐共存。从2000年正式举办第一届开始,每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创作。到目前为止,艺术家草间弥生、日比野克彦、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以及在中国被人熟知的蔡国强、邱志杰、刘建华、管怀宾等艺术家都在这里进行过创作。他们真的践行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将水坝、遮雪棚等日常物品、设备、地点,经艺术家的改造,成为了启发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作品。越后妻有也因此找到了一种与城市相处的方式,成为了一种美好的乡村范本。四届大地艺术节办完之后,来自几十个国家的艺术家,在这里的山林、田地、民房和废弃的学校间,留下了几百件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正在变成当地的新地标。而每一届大地艺术节,也成为当地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时间段。2009年艺术节期间,总共有37万5000人次游客来到这里,其中有10%-15%的国际游客。这不仅仅刺激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最重要的是,艺术展以其规模之大,增加了日本的艺术氛围。也避免了越后妻有走向空心村的没落。我们小组在准备案例的过程中,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讨论筛选,其中有一个,是台湾的彩虹眷村。眷村的发展兴衰是台湾近代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眷村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政府为了安排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在这60多年来,眷村的居民已经繁衍到了第四、第五代人,邓丽君、李安、宋楚瑜、龙应台、郭台铭、邓丽君、林青霞、蔡琴等一代人都是在眷村长大的。它是离乱时代的产物。是老兵们记忆里的乡愁。像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的现代化历程一样。进入80年代,眷村的人陆陆续续都离开了破败的房舍,去大城市寻找扎根之地。许多的眷村成为了“空心村”。台湾的大部分眷村都面临拆迁,这些盛放着厚厚历史的建筑物,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辛酸与光阴故事。许多从眷村长大的文艺工作者感到保护的紧迫性,眷村的拆迁与保护问题成了难题。彩虹眷村便是其中的一个。她位于台中市台中市南屯区岭东科技大学附近。不同于一般眷村的破败,彩虹眷村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得益于87岁老荣民黄永阜,因为“无聊”而拿起画笔将眷村内的巷弄街道当成了天然的画布,青苔长满的墙壁上,被彩虹爷爷画的趣味十足的小动物所覆盖,从地板到房顶,每家每户,都漆上了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儿童画。彩虹爷爷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培训,但正是因为这一份朴素,不流畅的线条,跳脱的人物与环境,浓墨重彩的用色,反而成了一种特殊的绘画风格,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这些缤纷的色彩,不仅染亮了小村,也拯救了它即将被拆的命运。“空心村”的问题不仅仅发生在台湾,在日本,也发生了中国大陆。高度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部分艺术家开始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进行用艺术的方法拯救乡村的方式,用艺术的方式重新赋予乡村活力,这是艺术村的独特和幸运。中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比起很多城市,要复杂得多。“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是是一种“外源性”的现代化而非“内源性”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城乡二元制的壁垒被打破以后,由“外源性”的力量来主导,来倒逼推进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进程中,变革对乡村历史传承性的破坏是在较短时间内的,是突发性的,而且是城市文化等异质文化的激烈撞击,到处都引起乡村历史传承性的断裂。但作为一种传导性的社会巨变,既不能在保存原有传统基础上进行,又不能完全割断或抛弃传统。“无论是紫鹊界艺术节,还是郁金香艺术节。中国的艺术家们在进行努力的尝试,希望能把艺术作为延续农村发展的一种手段。中国近两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国内外许多成功案例可以提供诸多可借鉴的发展方向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1推进艺术与乡村风貌的融合改进艺术作为触媒扩大媒体焦点与众人目光,突显自然的大地生态。日本大地艺术节中,许多的作品都非常巧妙的融入乡村与自然之中,与画廊不同的是,大地艺术节可以推进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合作,使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也是居民的。增加与居民的沟通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居民体验到艺术的魅力,为艺术展的宣传和保护贡献重要力量。重视民间艺人。民间艺人作为乡土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的纽带,可以带动文化的繁荣。2民众参与成立村民组织2008年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宣告成立,这个非盈利组织机构由本地居民以及区域外的支持者组成,组织目标是协助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自立运作,支援地区建设、城市农村交流、地区事务宣传及爱好者培育、文化设施管理运营、地区形象提升、地区振兴调研提案等等。很多废弃房屋与学校的重新利用、荒芜田地的重新翻种等举措,都是由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积极推进促成的。基层社区的自治精神正在萌芽,民众对于地区归属感和自豪感日渐提升,对于艺术展的积极推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3环境永续发展凝聚社区情感投入公众事务,并得以观光附加价值回馈地方。号召减少製造的低碳生活、使用在地食材、永续保存艺术作品。使得作品可观,可赏,可体验特色生活。如日本艺术展的作品之一的“梦之屋”就是通过改建房舍,可以供参观者住宿。同时可以创造出售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周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空间再利用。改造一些建筑如废弃的学校等,实质成为画廊,咖啡厅,注入地方特色。4活络地方经济集中地方建设预算用于大型文化活动,提振在地就业机会,文化观光的效应让居民回流,并在城乡交流之间相互回馈。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庄子以反对异化和提倡绝对自由为己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超功力的人生态度和美学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美学乃至日本禅宗的进程。我想大地艺术节正是这种思想的继承,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发展的平衡,找到既不破坏自然又能和谐相处之路。艺术乡村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许多传统村落的更多可能性。
本文标题:艺术拯救乡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3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