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1年3月《第一版》出版发行时,获悉艾姓起源21支,其中汉族5支,少数民族14支,外来民族2支;截至2012年8月26日,已知艾姓起源29支,其中汉族5支,少数民族22支,外来民族2支。新增8支,38.1%。经考证,汉族艾姓先后有5个起源始祖。各支艾氏宗族公认的艾姓得姓始祖是辅佐夏朝少康帝复兴家国的大功臣汝艾,第二起源始祖是商朝武丁帝时期的修水艾侯国第一任艾侯,第三起源始祖是商朝武丁帝后裔—汤阴艾国最后一任艾侯,第四起源始祖是春秋晚期的艾孔,第五起源始祖是稍晚于艾孔的吴王僚之子庆忌。有的艾氏族谱还提到周朝初年的艾佚侯为艾氏先祖之一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孙叔敖改姓艾,因无据可查,而且迄今没有找到他们的后裔,故没有将他们列为艾姓的起源始祖。艾姓虽是中小姓氏,但夏少康帝约于公元前1868年赐汝艾姓艾,艾姓得姓至今(公元2013年)约有3881年历史;最晚一支汉族艾姓起源于公元前515年,至今也有2528年了。毋庸置疑,汉族艾姓是最古老的中华姓氏之一。据不完全了解,有鲜卑族等上述22个少数民族艾姓。据显华(字嶙军)说,水族和羌族等少数民族也有艾姓;鄂伦春族也可能有艾姓,因尚未得到确切信息,故尚没有将这几个民族艾姓列入艾姓起源中。少数民族中的艾姓有三种情形,一是某些少数民族姓氏改为艾姓,二是外来民族—回族艾姓,三是某些汉族艾姓族人改为少数民族,不断产生新的少数民族艾姓。少数民族艾姓以北魏鲜卑族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为艾姓为最早,至今已有1517年历史。从上述各支艾姓起源可以看出,艾氏/艾姓不是纯粹的汉族同胞,还有鲜卑族、回鹘族(今维吾尔族重要族源之一)、回族、瑶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柯尔克孜族、布依族、锡伯族、白族、哈尼族(含爱尼族支系)、拉祜族(含苦聪族支系)、佤族、傣族、布朗族、仡佬族、壮族、朝鲜族等22个少数民族乃至犹太人、意大利人、捷克人、波斯人等几个外来民族的兄弟。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给予少数民族诸多优惠政策及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和相互通婚的状况,从发展趋势看,将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产生艾姓族群。虽然汉族艾姓人口占艾姓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但从艾姓起源支数来看,只有5支起源于汉族,约占29支艾姓起源的1/6。这说明不仅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大家庭,而且许多姓氏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融合群体。各民族艾姓人群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少数民族艾姓完全实现了汉化,成为汉族,如鲜卑族去斤氏汉化而来的艾姓,也有汉族艾姓改为多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搞好各民族艾姓的团结。搞好各民族艾姓的团结,有利于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这是我们对各少数民族艾姓源流和现状进行研究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吸收少数民族艾姓代表参加全国艾姓宗亲联谊会的主要目的。从上述各支艾姓起源还可以看出,艾姓不仅是多民族姓氏,而且同一民族中的艾姓,也是同姓多源,例如迄今已知,汉族艾姓有5/6个起源始祖,彝族艾姓有5支,土家族艾姓有4支,苗族、蒙古族艾姓各有3支,回族艾姓也有多支。因此,一方面,我们在进行艾姓源流和现状学术研究时,要尽心竭力地搞清各支艾氏宗族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另一方面,我们在思想上应高举“天下艾姓一家亲”的旗帜,不仅要加强各支艾氏宗族内部各宗派的团结,而且要加强各支艾氏宗族和各民族艾氏宗族之间的团结,增强中华艾姓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艾姓的兴旺发达共同努力奋斗。这是我从事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的终极目的。唐朝林宝著《元和姓纂》、南宋郑樵著《通志•氏族略》、清代陈廷炜著《姓氏考略》等姓氏书籍分别只提到一个起源始祖,或为汝艾,或为艾孔,容易给人以误导,以为艾姓只有唯一的起源始祖;宋初《百家姓•注释》提到汝艾为艾姓始祖,还提到了另一支艾姓的起源始祖艾孔;当今多数姓氏辞典介绍了3个或3个以上的艾姓起源始祖,除了汝艾和艾孔外,还提到了庆忌,虽都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有的甚至有错误,但都认为艾姓是同姓多源的姓氏,这是合乎艾姓起源实际情况的。迄今我看到过的80多部艾氏族谱序言,其中相当数量的谱序对艾姓起源的叙述有失偏颇,以为艾姓只有一个起源始祖,或为汝艾,或为修水艾侯,或为艾孔,或为庆忌,有的虽同时提到汝艾、艾侯、艾孔,但将他们看作是一脉相承的同宗,如修水县征村艾氏宗族第一至第八修族谱称汝艾为起源始祖,艾孔是汝艾的第49世孙,海清是艾孔的第46世孙;再如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联城乡艾氏宗族认定本宗族是艾孔的后裔,但其族谱序言名为《天水艾氏源流序》,宗祠堂号为“天水堂”,也就是认定本宗族还是天水艾氏宗族即汝艾的后裔;自称是艾孔后裔的江西永丰艾氏宗族的世系图称为“天水郡艾氏族谱祖远源流图”,也认定本宗族还是天水艾氏宗族即汝艾的后裔。这就是说,不少艾氏宗族首创谱的主编不知道艾姓是同姓多源的姓氏,因而只认一个起源始祖,即使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起源始祖的名字,也想方设法将他们统合成一个血缘体系,而且往往将本宗族的起源始祖当作全国艾姓的唯一起源始祖。我曾在本书《第一版》第9章“跋”中批评某些宗族有“坐井观天”之嫌。这种只认一个起源始祖的偏见是产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坐井观天”现象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在各艾氏宗族首创谱的主编们和族人中出现这种认知上的错误或偏差,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艾姓是中小姓氏,历来的姓氏学专家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而对艾姓起源的介绍往往只有寥寥数语,或只提到汝艾,或只提及艾孔,如《姓氏考略》说“艾氏是夏少康帝的大臣汝艾的后代。”又如最早的姓氏书籍—唐《元和姓纂》和宋《通志•氏族略》只提到艾孔,说艾姓“系《晏子春秋》齐大夫艾孔之后”。唐《元和姓纂》和宋《通志•氏族略》可能是导致当今艾氏宗族中以艾孔为起源始祖居多的重要原因。一些族谱主编虽没有明确认定艾孔为本宗族的起源始祖,但在谱序中往往提到“艾姓系齐大夫艾孔之后”。由于缺乏关于艾姓起源方面的比较全面的历史资料,古代的族谱主编们根据某些片面的历史资料,认定艾姓只有一个起源始祖;有的虽知道有汝艾、艾侯、艾孔等多个先祖,但却将他们看作是一脉相承的同宗,因而出现了某些艾氏宗族既声称是艾孔的后裔,又声称是汝艾后裔的奇怪现象。之所以在各艾氏宗族首创谱的主编们和族人中出现这种认知上的错误或偏差,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江西省东乡、永丰、吉水折桂、修水征村、湖南省平江和陕西省米脂“小艾”等几个艾氏宗族外,大多数艾氏宗族的族谱是在晚清(1840年)后始修的,由于年代久远,主编对本宗族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太清楚或者完全不清楚,又查不到有关艾姓起源的完整历史资料,只是凭见到过的片面历史资料或听到过的先辈口口相传的一些传闻,便对艾姓源流进行泛泛而论,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艾姓起源始祖和艾姓历史名人都写进族谱序言中,甚至将其中的某些先贤当作本宗族的先祖。后辈根据他们的说法,一传十,十传百,世代相传,以讹传讹,以致将本宗族的源流弄得混乱不堪。基于这种状况,建议各艾氏宗族对本宗族的源流重新进行考证和研究,以求实现正本清源。(参阅第五章第四节:家谱)有人可能会问,5个汉族艾姓起源始祖,其中两个是诸候国国君,一个是诸候国国君之子,另两个是大臣,为什么艾姓起源始祖中连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没有呢?这既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翻遍古今历史书籍,纵观成千上万载入史册的人物,不是帝王将相,便是才子佳人,你能从中找出几个普通老百姓呢?本章第二节第2-2-1款提到“远古时期发明艾刀的氏族,以艾为氏。”盛产北艾、海艾、蕲艾之地应是艾氏最早的发祥地,曾经有过许多艾氏族人。但是,在史书中却没有留下这些艾氏发祥地的任何一个艾氏起源始祖的名字,其重要原因就是在远古的艾氏人群中没有出现过彪炳史册的名人。只有建立过卓越功业或在政治舞台上占据过一席之地的历史名人才能在史册中留名,这就是5个汉族艾姓起源始祖不是诸候国国君就是大臣的原因所在。今天的汉族艾姓族人是否都是这5位起源始祖的后裔?依本人愚见,未必。因为北艾、海艾、蕲艾产地是艾氏最早的发祥地,曾经有过许多艾氏族人,他们一定会有后裔传承至今。另外,既然历史名人会更姓改名,难道普通老百姓就没有更姓改名者?一些外姓普通人士也可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改为艾姓。只是历史名人被史学家们记录下来了,而普通老百姓不为史学家们所知,因而未能流传后世而已。奉劝那些因各种原因已不知道本宗族起源和迁徙史的艾氏宗族在始修或重修族谱时,最好采用小宗之法,从始迁祖或知道其生平且以下世系明晰的那一代祖宗写起,大可不必牵强附会,非要将本宗族归附到某一位起源始祖的名下不可。
本文标题:艾氏起源及支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3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