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艾滋病及其职业防护内容•了解艾滋病发展历史•了解艾滋病发病机制及诊断•熟悉艾滋病治疗•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艾滋病发展历史第一部分艾滋病发展历史1981: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人被报告1982:正式命名此疾病为艾滋病(AIDS)(AcquiredImmunodeficencySyndome)1983: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出艾滋病病毒1984:CD4分子是艾滋病病毒的受体1985:一位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协和医院诊断AIDS我国第一例报道1987:发现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AZT1993:艾滋病的二联治疗:AZT+ddI1996:HAART:2RTI+1PI=HAARTHIV辅受体:CCR51997:艾滋病的免疫功能重建2002:陆续研制出更多抗艾滋病毒药物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治疗性疫苗SanFranciscoChronicle,August1981艾滋病发展历史艾滋病发展历史艾滋病发展历史艾滋病发展历史•AIDSviruses:ColoredscanningelectronmicrographofaT-lymphocytebloodcell(green)infectedwithHIV(red).艾滋病发病机制及诊断第二部分HIV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HIVinfectionJ.Coffin,XIInternationalConf.onAIDS,Vancouver,1996艾滋病的病程就象一列迫近悬崖的火车病毒载量=火车的速度CD4计数=离悬崖的距离Figure1.-TypicalCourseofHIVInfectionFrom:Pantaleo:NEnglJMed,Volume328(5).Feb4,1993.327-333诊断HIV抗体检测•筛查试验(ELISA)•确认检测病毒检测•HIVRNA免疫学检测•T、B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诊断•排查机会性感染•常见机会性感染CD4+细胞数(/ul)机会性感染CD4+500格林-巴林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CD4+200~500皮肤霉菌感染脂溢性皮炎传染性软疣结核病细菌性感染单纯疱疹感染口腔念珠菌病呼吸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带状疱疹口腔毛状白斑kaposi肉瘤非霍杰金淋巴瘤宫颈侵润性肿瘤CD4+50~200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隐球菌病弓形体病艾滋病痴呆综合征CD4+50隐孢子虫病,巨细胞病毒病,鸟分枝杆菌综合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艾滋病治疗第三部分治疗目标:CD4淋巴细胞计数增高HIV病毒载量降低延长生命独立的自我护理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治疗程序•控制机会性感染(先治疗机会性感染)•进行HAART治疗(鸡尾酒治疗)重建免疫系统•预防机会性感染•照顾与支持治疗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ART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治疗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类的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核苷类AZT、3TC、AZT/3TC、TDF、D4T逆转录酶抑制剂(RTIs)非核苷类NVP、EFVART蛋白酶抑制剂Kalatra(Lopinavir/ritonavir)(PIs)整合酶抑制剂拉替拉韦钾目的:显著抑制HIV活性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不能治愈艾滋病HIV的可能危机点•得知HIV阳性:在没有确证报告之前,不要轻易告知病人结果,最好转介到定点诊疗机构交代疾病相关事宜。•向家人或朋友告知HIV感染:不要随意将检查结果告知家人或朋友,若病人主动要求,一定要签署授权委托书。•开始药物治疗•出现躯体疾病•出现新的症状/疾病进展•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第四部分流行病学全球2010年艾滋病感染估计人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3330万[3140万–3530万]•2010年艾滋病新发感染人数260万[230万–280万]•2010年艾滋病死亡人数180万[160万–210万]合计:3330万(3140–3530万)西欧和中欧82万[72–91万]中东和北非46万[40–53万]撒哈拉以南非洲2250万[2090–2420万]东欧和中亚140万[130–160万]南亚和东南亚410万[370–460万]大洋洲5.7万[5.0–6.4万]北美150万[120–200万]中美和南美140万[120–160万]东亚77万[56–100万]加勒比海地区24万[22–27万]流行病学全球20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分布情况流行病学中国疫情•截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276335例其中AIDS82322例死亡38150例•平均每月新报告HIV约3800例流行病学同性恋注射毒品者卖淫妇女嫖客一般妇女婴儿流行病学中国艾滋病估计病例中国China存在问题•2010年12月9日~17日31科室379份问卷•普遍性防护原则意识低•不良习惯性操作•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淡薄HIV/AIDS离我们并不遥远0102030405060708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我院初筛患者我院新增患者05101520253035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急诊内科外科特需外宾皮肤其它每个医务工作者都有机会接触到HIV/AIDS患者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血液性职业暴露防护指导正确认识艾滋病减少工作中的恐惧心理职业暴露的定义•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包括实验室、预防保健等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含有一定病毒量的体液完整皮肤(接触时间短)破损皮肤/粘膜针刺伤感染率为0.3%粘膜感染率0.009%有效量的艾滋病病毒进入体内未进入体内感染暴露局部树突状细胞时间短(24小时)时间长(24小时)仅限局部移至全身淋巴组织中导致病毒在体内复制此时如需预防用药越早越好,可降低80~90%的感染几率此时用药仅可减少病毒在体内复制数量,对预防感染几乎无效•传染性•血液所有含有肉眼可见血液的体液•心包液、滑膜液、胸膜液、腹膜液、脑脊液•阴道分泌物、羊水,母乳、精液•传染可能性小在未被传染性体液污染情况下•泪液•唾液•鼻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汗液•尿•粪便•传染途径1经血液2母婴垂直传播3性传播4共用私人用品:牙刷剃须刀修脚刀等•非传染途径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共餐浅吻游泳池公共浴池公用卫生间蚊虫叮咬我们应当怎么做……•第一道防线:防护意识临床工作中减少发生皮肤损伤及传染性体液接触破损皮肤及粘膜的情况•第二道防线:应用防护设施•第三道防线:尽量保持皮肤完整和清洁•无论何时都应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普遍性防护原则:对所有人的血液和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无论是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或阴性,都需把它当作潜在的传染源来加以防护。•遵守正规操作程序第一道防线●尽量不要传递污染的锐器物●侵入性操作要光线充足并减少伤口出血●污染的针头禁止回套针帽第一道防线●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盒)中统一处理●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第二道防线•常用防护设施包括:•口罩•手套—正确型号的•帽子——遮住头发•防护服—防水的•眼罩—避免意外泼溅•鞋套—橡胶靴或干净的皮鞋第二道防线使用手套小帖士•工作完成后应脱去防护离开工作地点切勿用手套触摸常用物品扩大污染范围•戴手套每接触下一位患者应更换手套或用消毒毛巾仔细擦洗手套•部分乳胶手套使用数小时后细菌可通过应更换•必要时可带双层手套(单层可降低50%血量双层可降低75%血量)第三道防线•洗手:六步洗手法最简单最有效暴露后的处理流程1紧急的局部处理2留取标本3暴露后评估4逐级上报至院感办填表登记注:1234条同时进行暴露后紧急处理•粘膜: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自来水冲洗禁用眼药水冲洗•针刺伤: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伤口(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立即用消毒液(75%酒精0.5%碘伏0.2%-0.5%过氧乙酸等)消毒并包扎伤口留取标本•即刻采集暴露者静脉血检测HIV-Ab必要时检测乙肝丙肝抗体•检测抗体时间(窗口期):0、6W、3M、6M、12M辅助:T、B淋巴细胞检测HIV病毒载量监测窗口期•从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体内产生出艾滋病病毒抗体•时间:2周~3个月一般最长不超过6个月•窗口期具有传染性地坛医院日间:1.HIV和梅毒:皮肤科门诊挂号就诊,由医生综合分析发生暴露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并实施干预措施。2.乙肝(需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者)、丙肝病毒暴露者,直接挂号预防门诊。夜间:无论哪种职业暴露,直接挂号急诊,由急诊医生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暴露后干预处理。电话:8432245084322557佑安医院日间(周一至周日):皮肤科性病门诊挂号就诊在北京佑安医院B楼北侧平房皮肤感染门诊(即: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防治中心-、)夜间:紧急局部处理好后第二天去门诊电话:83997431暴露后上报•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暴露后的善后措施家庭防护心理解压药物不良反应等•保密原则案例分析•马某是艾滋病定点医院的护士,她将所有的废弃物都混装在一起,在处理污物时,不小心被一根混在污物中的穿刺针刺破手指,当时有可视性出血。该院住院病人均为晚期艾滋病人。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1、怀疑否认期•2、愤怒发泄期: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怕被周围人遗弃。表现这些心理的行为如:大声喧哗,百般抱怨,无理取闹。•3、合作协议期•4、忧伤抑郁期•5、接受升华期
本文标题:艾滋病及其职业防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3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