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分析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分析【摘要】目的探索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推广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方法以布拖县人民医院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和规范性。结果2011年全县已建立31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93.01%(1105/1188)的患者在乡(镇)接受治疗,2009—2011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数从162人增长至1188人,服药人员坚持治疗1年的比例从75.00%提高至92.70%。结论布拖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建在乡(镇),有效扩大了艾滋病治疗覆盖面,提高治疗工作质量。布拖县为艾滋病高流行地区,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率居全国前列[1]。艾滋病疫情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感染途径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感染者多为农村青壮年,许多感染者已逐渐进入发病期(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迫切需要得到抗病毒治疗服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后若不经过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平均存活期是12~18个月[2]。布拖县于2005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通过几年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以县人民医院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治疗重心下沉”管理模式(Managementmode)。按照该管理模式,布拖县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计划、组织、协调、督导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扩大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了工作质量。对2009—2011年布拖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其他地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1材料与方法1.1建立工作机制布拖县是医疗资源有限的彝族聚居地区,接受规范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培训的医务人员很少,也缺乏CD4细胞检测仪器等艾滋病实验室设备[3],制约了工作的开展。2005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启动以来,一直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该项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还要承担其他传染病防治任务,无法有效深入开展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随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数增加,对治疗的可及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导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管理模式已面临困难,需要探索更适合当地的管理模式。当地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防治布拖县示范区前期准备工作,在2009年将原来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的抗病毒治疗工作整体移交给县人民医院,成立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承担全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药品和治疗信息管理、督导评估等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承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管理工作,定期随访监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免疫功能状况,将CD4细胞<350/mm3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转介到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进行治疗。1.2提高治疗机构能力确定布拖县人民医院为全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组织人员制定了全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方案,以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人员为主成立布拖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选派业务人员参加国家、省级举办的培训班,落实专职人员分工负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免费接受乡村医务人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进修业务技术。治疗中心建立艾滋病免疫实验室,配备CD4细胞检测仪器等设备。1.3目标管理责任制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各乡镇党委政府再与卫生院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本单位的职责和任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员日常管理工作交乡(镇)卫生院承担,卫生院负责服药病人随访干预、建档、药物发放、信息填报、抽血送检等工作。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村卫生员负责督导服药、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教育[4]。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并上墙公示。1.4建立信息平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管理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分别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抗病毒治疗中心分别负责,为衔接双方的工作,避免工作脱节,相关人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了全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数据库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库,以便于及时清理、核实双方数据,保障双向转介工作有序进行。1.5定期督导考核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乡(镇)卫生院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并邀请当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共同参与,从行政和技术等层面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执行不力的机构,通过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发文通报。2结果2.1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数2009年全县治疗162人,至2011—12,全县治疗1188人,增加7.30倍;服药病人坚持治疗1年的比例从75.00%提高至92.70%(表1)。2.2治疗网络至2011年县、乡(镇)已建立31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93.01%(1105/1188)的患者在乡(镇)治疗点服药治疗(表2)。县治疗中心负责培训、指导基层工作,制订治疗方案,收治重症病人,提供检测服务,监督、评估基层工作质量。乡(镇)卫生院收治机会性感染病人,发放药品,随访服药人员,填报治疗信息,指导村医工作;村医负责督导服药,组织患者定期接受检测。2.3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优化了抗病毒治疗资源的配置,将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和CD4细胞检测仪器等设备集中于医疗机构。逐步理顺了各业务单位在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关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机构、县结核防治机构增强了转介服务能力,协助医疗部门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2.4政府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增强行政部门组织成立了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领导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治网络,积极协调各部门参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定期组织动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目标人群接受相关检测,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3讨论第18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提出了“治疗即预防(TreatmentasPrevention)”的方针[5],把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作为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策略,倡导各地区“早治、多治”艾滋病病人。我国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以来,治疗管理基本上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没有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为扩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医疗机构参与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云南省大理市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疗机构为专业指导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模式”[6],通过一家定点的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向各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寻求各类社会组织和病人家庭参与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中,为病人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保障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质量。河北省永清县运用“四位一体”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7]。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协调和管理;乡(镇)卫生院和村医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工作。县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布拖县以医疗机构为主导,利用城乡医疗网络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医疗机构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要积极创收争取经济利益,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医疗机构不愿将人力、物力过多的投入到该项工作。国家近几年对布拖县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力的资金,修建了医疗用房,添置了各类医疗设备,但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普遍缺乏,一些乡(镇)卫生院只有2~3个专业技术人员,“新农合”实施以后,面临其它病种病人就诊大量增加的局面,疲于应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长期难以保障工作质量。布拖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仍然有待完善,但相比较国内其他地方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布拖县有效的利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建立了抗病毒治疗网络,为众多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艾滋病病人提供了专业、高效、便捷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务,落实了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8],降低了当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文标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3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