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六下第四五单元教案
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生活动预案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备学提纲】1、预习教材第33页例题1,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整理下来。2、观察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3、数学上说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和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一样吗?请说出理由。【活动方案】活动一:1、认识图形的放大比较两幅图,说说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讨论活动二:学习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一、导入。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2教学反思: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活动三:学习例2(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试一试”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检测反馈】1、做“练一练”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2、做练习六第1、2题。思考题: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3、教学“试一试”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四、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2、做练习六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五、全课小结。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学生活动预案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备学提纲】1、什么是比例?(可以画图说明、可以举例、可以文字叙述)并写出3个比例。2、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可以列表、可以文字叙述等)3、如何判断一个比例能否成立?你能想出哪些好办法?【活动方案】活动一:复习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活动二:学习比例的意义1、认识比例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认识比例一、复习导入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二、教学比例的意义1、认识比例(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说说什么叫比例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活动三:巩固练习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检测反馈】练习九第3-6题第3题。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第4题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2、做练习九第3题。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3、做练习九第4题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练习九第5、6题5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第38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4、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活动预案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4、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备学提纲】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你能写出几个,试一试。)【活动方案】活动一:1、回答问题: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活动二:学习新课1、学习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一、复习导入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⑴3:5和18:30⑵0.4:0.2和1.8:0.9⑶5/8:1/4和7.5:3⑷2:8和9:27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二、教学新课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出示:3:56cm3cm4cm2cm6板书设计:3:5=18:30内-----项外------------------项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学反思: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如::3/5=18/302、学习例4(1)思考回答: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验证规律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5、小结: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检测反馈】1、“练一练”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讨论。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3、做练习十第1、2题思考题:判断四个数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你有什么好方法?前项后项(2)出示:3:5=18:30内-----项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2、出示例4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做“试一试”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5:3=():412:()=():53、做练习十第1、2题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五、作业:练习十3、4题7解比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的第5—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
本文标题:苏教版六下第四五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4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