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肥胖的摄食和摄食的生理心理机制一、选题依据(一)核心概念界定和背景背景: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宣布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肥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慢性病和社会心理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是致死、致残和增加各国财政负担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很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同心血管疾病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发生具有更高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欧美国家成人肥胖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引。而肥胖与健康、死亡密切相关,并且肥胖者同时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机会也在显著增,肥胖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也耗费着大量医疗资源。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全球肥胖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防肥胖的流行已成21世纪上半叶全球面临的最重大公共卫生挑。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繁重的劳动方式越来越多地被便捷的机械化工具所替代,最终人们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在日常化活中,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能量的膳食摄入越来越普及,人们日常摄入的热量远远髙于消耗的热量,多余的将以脂肪的形式储存注体内。在这种背景下,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増加的态势。据统计,欧洲国家在过去十几肥麻率达32%W。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巧成年人、老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呈现逐年増长的趋势,与2005年相比,超重肥胖率分别增加了3.0和1.9个百分点。2核心概念界定:肥胖症:是一组常见的代谢症群。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约占体重的15%~18%,女性约占20%~25%。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因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大于24者称为肥胖症。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3体脂率: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在人体内,脂肪并不是"无用"的物质。一方面,脂肪是构成身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成分之一,具有调理生理功能、溶解维生素、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等功能;另一方面,脂肪氧化产生的热虽是等畳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倍。通过身体成分状况分析,超重、肥肿被诊断为二种情况:(1)体脂含量不超标但是肌肉特别发达,比如运动员或体有运动爱好者等(2)体重正常,但是体脂含量超出了正常的标准,送也属于肥胖的范畴;(3)体重高于正常标准,体脂含量也超过正常的标准。后面两种情况的人群平时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巧实际上机体内脂肪含量超过了正常标准,由于肌肉含量较少,因此,标准体重法或BMI法的评价结果有可能是正常体型。4摄食机制: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人和动物之所以摄食,是因为饥饿感在驱动着机体。血糖含量的下降是引起饥饿感的原发性因素,它作用于脑和肝脏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激发了脑内饥饿中枢的兴奋产生主观的饥饿感;当机体摄食以后,消化道得到充盈.消化道内的机械感受器和葡萄糖感受器受到刺激。在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引起血糖升高,使脑和肝内的葡萄糖感受器,特别是脑内饱中枢兴奋,引起饱感停止摄食行为。在饥饿感产生的机制中,包括中枢环节、化学环节和外周器官的参与。研究背景:1、在心理方面的研究中,主要是研究肥胖对自尊的影响,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肥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等。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研究肥胖摄食机制的研究很少,有必要基于中国本土化背景,分析肥胖的摄食问题。分析其摄食机制与体重处在正常范围的同龄人的差别。2、90后大多独生。父母在独生子女的教养上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注重保护。使得独生子女比非独更加随性。在肥胖问题上,有相关研究表明,大学中独生子女的饮食习惯比非独生子女的要差很多5。这就有必要研究90后大学生们的摄食习惯。并对其中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以指导纠正。3、超重和肥胖主要是巧为身体内脂肪的异常或过度积累,可损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公布的数据思示,全球超重人群达到16亿人,至少4亿人肥胖;预计到2015年,全球超重、肥胖的人群数量分别为23亿人和7亿人4、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积累过多的向心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以及某些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刘翠华等6引研究发现单纯性肥胖容易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并且对肾脏存在早期损伤,损伤程度与肥胖程度正相关。(二)目的与意义目的:研究肥胖的摄食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的不同。研究肥胖者摄食的生理心理的机制。意义:研究肥胖者摄食的生理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养成更好的饮食习惯。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肥胖自身是一种疾病状态,还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中国成年超重和肥胖预防指南(2008版)指出,超重、肥胖与内分泌代谢素乱、骨关节病、肌肉损伤、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人体正常的了作、生活。大量的流行病学证实7引起高血压、II型糖尿病、必血管疾病、癌症等众多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耍危陰因素之一就是肥胖。另外,人体的必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儀能A也受到超重肥胖的影响,超重肥胖容易引发抑郁等不健康也理。李红政、雷美英等8综述了社会也理因素与单纯性肥胖的关系,其中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和腹部脂肋分布有关,中年男性,腰臀比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有关(二)国外研究现状Stunkard4-32等对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对祀胖发病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社会地位越低,肥胖者越多。很多人,尤巧是女性,在屯、情不好时往往选择吃零食发泄,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高脂类食物的摄入。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用相对方便的BMI身体质量指数标准为参考,选取潍坊医学院10名20-23周岁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询的方式排除急慢性肝胆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慢性病史的人群及无运动障碍的人群,所有受试者均巧自愿参加。(二)研究内容采用访谈记录法将每位被试的每次摄食记录下来(包括非摄食时间的摄食)。以一天为时间单位用生理心理学有关摄食机制的理论分析为何要在一天中不同时段进食。(三)计分方法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出每日摄食的次数与时间段,分析肥胖者的饮食习惯和体重正常者有何不同。并找出其肥胖的非生理因素。四、研究目标和创新以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目标目标:本文旨在现有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对体重正常和肥胖的大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工作的展开提供借鉴1通过对体重正常和肥胖大学生的摄食记录分析摄食的生理心理学机制2通过对摄食记录的分析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总结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不健康的摄食习惯。并分析如何健康饮食创新:1研究在我国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研究肥胖者的摄食和摄食的生理心理机制具有本土化的意义。2用访谈法和电话回访的方法记录数据,并将每次进食的记录和生理心理学的摄食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拟解决的问题:1收集每位被试的摄食记录2分析每人每天每次的摄食3分析肥胖者的不良饮食习惯五、预期结果和形式:肥胖者的摄食习惯能很好的支持目前主流的摄食的生理心理机制六、研究进度及安排:2015年1月——2014年2月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交由导师审核。2016年2月——2014年3月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具体制定实施计划,准备调查材料、确定调查范围等。2016年4月——2014年5月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所得结果,并撰写相关论文,形成初稿。2016年5月——2014年6月导师指导下最终完成论文编写并完成答辩,结题。七、参考文献1李森,盛蕾.成年人肥胖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2):71-77.2康冬梅.肥胖相关脂肪因子和能量平衡[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4):388-390.3乔来明.对肥胖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912-2914.4刘兆栋.制定体脂率评价20-59岁成年人超重、肥胖标准的方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5高红兰,周少林,沈进进,等.独生子女因素对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1).6刘翠华,张书锋.单纯性肥胖小儿血脂与尿ALb及β2-MG关系的研究[J].HenanMedicalResearch,2009(1):40-41.7严克贵,陈爱珠,周秋芬,等.高血糖、高血脂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5):1633-1635.8李红政,雷美英,姚树桥.社会心理因素与单纯性肥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1,18(1):1-3.
本文标题:苏胤恺的开题报告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4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