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年级五主备教师吴光梅参与研讨教师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课题草原个性化调整教学目标:1、认识4个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引起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课前准备:1、草原风光图。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品味草原之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出示导读目标: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同桌交流: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3、小组交流: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1、指名读生字和词语。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2、全班交流: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朗读相关的句段,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4、汇报交流: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三、精读课文,品味草原之美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预设语句:(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①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五、升华情感1、同学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赏读课文,感悟草原人情美和民俗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回顾草原美景。二、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出示导读目标:1、自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2、画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批注。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1)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2)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1)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2)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1)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2)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2)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三、赏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呢?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2)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3)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2、齐唱《爱我中华》。四、练笔拓展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板书设计:草原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风光美人情美民俗美主客联欢图反思:
本文标题:草原集体备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7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