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2.
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动力●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第一节群体动力概述一、群体动力的涵义●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和强度,以及其对群体成员的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是由群体成员的素质、群体的结构、群体所处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动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于193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借用了物理学中的“力场”概念,从动态和系统的观点分析了影响群体行为的各种动力因素,以及各种动力因素对群体活动的影响。●B=f(P•E)。●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群体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正是“力场”中各种力的平衡,使得群体处于一种均衡状态。●群体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之中,而是处在一种各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活动的动向,也影响着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群体外部环境条件群体结构群体成员群体互动过程群体绩效与满意度群体任务组织战略;组织中的权力结构;组织的正式规范;组织的资源;人员甄选;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等年龄、性别等传记特点;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群体规范;群体中的领导;群体成员的角色;群体及其成员的地位;群体的凝聚力等群体沟通;群体决策;群体冲突;群体的合作与竞争;领导行为;权力结构等任务目标、类型、结构、难度、完成任务的方式等第二节群体规范与压力一、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的涵义●群体规范(GroupNorms)也称群体行为常模,是指被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群体规范使其成员在某种程度上发生类化,在认知、行为、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性。●任一群体都有其规范,否则,群体将难以存在下去。(二)群体规范的种类●群体规范有的是明文正式规定的;有的则是非正式、不成文、约定俗成的默认的标准与准则(如“潜规则”)。●群体规范有的是社会认可的;有的则是反社会的,是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只存在于某些群体中的特殊规范。●群体规范按其涉及范围可分为:与群体绩效活动有关的规范;与群体形象有关的规范;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交约定有关的规范;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三)群体规范的功能1.群体支柱功能●群体规范是群体赖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2.评价标准的功能●群体成员以规范来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举止、是非善恶的标准。3.群体动力功能●群体规范的动力功能主要是通过舆论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舆论是大多数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4.行为导向功能(四)群体规范的建立与维持1.群体规范的建立●正式规范是由组织直接规定的。●非正式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模仿、暗示、顺从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1936年进行的“光点实验”表明:群体中的规范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群体规范比个人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更强。2.群体规范的维持●群体规范主要是通过群体压力与群体成员的从众行为来维持的。二、群体压力1.群体压力的涵义●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力与约束力,迫使其成员不得不顺从它。●在群体中,当个体与其他多数成员意见不一致时,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群体压力是一种心理、精神上的压抑、压迫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2.群体压力的作用方式●模仿。●舆论。●亲疏。3.群体压力的作用●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有助于实现群体目标。▲可以增加成员的安全感。●群体压力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可能窒息群体成员的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个性的发展。4.群体压力的施加方式●理智压力。也称理智讨论或合理辩论。群体成员逐渐分化成多数派与少数派。属于少数派的人仍可据理力争。●舆论压力。也称劝解说服或感情压力。群体对少数派成员进行劝解说服或感情笼络,劝其“少数服从多数”。●攻击。也称铁腕政策。群体对仍坚持己见、不肯妥协的少数成员进行攻击,公开施加压力。●心理上隔离。也称强制性压力或开除政策。必要时,群体会采取惩罚甚至将其开除出群体的强制性措施。三、从众行为1.从众行为的涵义●从众行为(Conformity)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心理学家阿希的“三垂线”试验。●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主要来自两种压力:信息压力和规范的压力。●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有:问题的性质、个性方面的因素、群体的状况、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角色等。2.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3.从众行为的作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易造成“人云亦云”的局面,从而抑制了成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群体决策中,易产生“群体思维”,强行通过不正确的决策,仓促作出错误的决定。▲由不良的群体规范而形成的群体压力下所产生的从众行为,有可能使个体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正确的言行受到压力甚至是遭到打击。第三节群体士气与凝聚力一、群体士气(一)群体士气的涵义1.群体士气的概念●群体士气是指群体成员愿意为达到群体目标而积极进取、顽强奋斗的精神状态和对群体感到满意、乐意成为群体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态度。●群体士气来源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意感。2.高士气群体的特征●群体的团结、合作来自于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起因于外部的压力。●群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相互对立的小群体的倾向。●群体具有处理内部冲突和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群体成员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群体成员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群体成员能明确掌握群体目标,并积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群体成员与领导者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群体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有维护群体继续存在的强烈愿望。(二)群体士气与工作效率●有关研究表明,群体士气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对应的线性关系。●群体士气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四种关系:▲群体士气低,工作效率也低;▲群体士气低,工作效率却高;▲群体士气高,工作效率却低;▲群体士气高,工作效率也高。(三)提高群体士气的方法●高昂的群体士气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1.提高领导者素质,改进领导方式2.提高成员对整体目标的认同感3.提高成员对工作的满意感4.采取合理的报酬分配方式5.改善人际关系6.改进信息沟通,鼓励参与管理二、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GroupCohesiveness)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之中、为群体承担义务的愿望的强烈程度。●凝聚力是把成员维持在群体中的一种合力,它通常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它主要是指群体内部的团结,而且可能出现排斥其它群体的倾向。(二)群体凝聚力强的特征●群体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信息交流较频繁,民主气氛浓,关系和谐;●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强,向心力强,愿意参加群体的活动;●群体成员愿意更多地承担群体的任务,关心群体的利益,积极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等。(三)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内部因素●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目标与群体成员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及可实现性。●群体成员的同质性。●奖励的方式(个人与集体奖励相结合的程度)。●群体成员满足其需要对群体的依赖性。●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内信息沟通的程度。●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因素●群体的竞争与外部的压力。●群体的社会地位、声誉和成功经历。●群体与外部的关系。(四)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有效,但是群体凝聚力的强弱与群体生产率的高低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实际关系是复杂的。●沙赫特(Schachter)实验: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积极诱导要求增加生产,而消极诱导则要求减慢生产速度)工作时间生产率高凝聚力积极诱导低凝聚力积极诱导低凝聚力消极诱导高凝聚力消极诱导对照组●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作用还要受到群体目标、态度、群体规模、群体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群体态度支持组织目标时,凝聚力的增强才有利于群体生产率的提高。●群体要想形成和保持很高的生产率还必须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第四节群体冲突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一)群体冲突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群体冲突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目标、利益等的矛盾而产生的对立过程。●冲突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冲突是一种正常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客观现象,是个体、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一部分。●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人们在精神上、情感上带来不良的后果,妨碍群体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二)冲突观念的演变1.传统的观点●所有的冲突都是不良的、消极的、有害的,必须尽量减少冲突,避免冲突的产生。2.人际关系的观点●对于任何组织、群体和个体而言,冲突都是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冲突既无法避免又不可能彻底消除,但冲突并不一定是消极的、有害的,它有着对组织或群体的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潜在可能性。●应当接纳冲突,使冲突的存在合理化,要适当地控制和利用冲突。3.相互作用的观点●冲突对于组织或群体既有建设性、推动性等积极作用,又具有破坏性、阻滞性等消极作用。●管理者的任务是要管理好冲突: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刺激功能积极的冲突,充分利用和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并控制其消极作用(三)冲突的类型1.按冲突的性质作用来划分●可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建设性冲突是双方目标一致、但方法不同或看法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其特点是:▲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很关心;▲双方都愿意通过沟通来了解和听取对方的观点和看法;▲双方冲突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较好的实现目标的方法。●破坏性冲突是双方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其特点是:▲双方都坚信各自的观点、看法,不愿听甚至根本不听取对方的观点、看法等;▲争论由问题开始转向人身攻击;▲双方交流的信息减少直至停止交流。●管理者既要限制破坏性的冲突,又要促进建设性的冲突,使冲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和必要的水平上。2.按冲突发生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个体心理冲突、人际冲突、群体间冲突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8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