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导论》期末复习重点09级市营(1)班李金荣编撰第一章绪论一、药学、药学的起源和发展P2-14(重点:中国古、近、现代药物发展P6-14)相关的几个概念: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物质。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中医临床经验用于防病、治病和预防疾病的物质。化学药:是指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特殊化学品。生物药:是指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基本生物活性物质。药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的物质。药学:研究药物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毒副反应、生产加工、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经营管理,不断寻找和开发创新药物,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药学导论:系统介绍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及相互关系,研究药学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药学学科的认识和专业素质。第一节药物的萌芽时间:公元前180万年—公元前3000年1、起源于神古希腊:阿波罗······医药之神。中国:神农氏尝百草2、起源于巫。《说文解字》:“巫彭始作医”;世本:巫咸为帝尧之医。3、起源于实践(自然观察、治病实践),起源于需要,与生俱来,逐步提高。第二节古代发展时期时间:公元前3000年—16世纪一、国外古代药学发展概况(一)两河流域及古埃及药物发展(受巫术的影响)苏美尔1、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米索不达米亚载体:泥板书汉莫拉比法典巴比伦亚述2、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载体:埃伯斯纸草书,世界上最早的药物治疗手册之一。载有700余种药物和800余个处方;阿片、牛肝、硫磺、铜化物等;影响古希腊。(二)古希腊与古罗马药学1、古希腊(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300年)起源于神学;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将医学和神学分离;“体液(humours)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yellowbile)和黑胆(blackbile)四种体液组成;养生方:多种食物的药用功能。医德誓言2、古罗马(公元前800年—公元200年)受古希腊影响;迪奥斯科里德斯:西方药物学先驱,《药物学》,分五册,载药900种,100多种现仍使用。盖仑:医学家,解剖学之王;《论解剖过程》和《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收集植物540种、动物180种、矿物100种;发明多种制剂,创办制剂作坊;盖仑制剂:生物制剂,多为膏剂。(三)古印度与古阿拉伯1、古印度(公元前1500年—9世纪)产生于佛教,《吠陀》;《阿输吠陀》:医疗之母,现代药理学的开山鼻祖,载药700余种;《阿闼婆吠陀》:记载了77种病症,并开出了药方;科遮罗迦:《医方集》,载药500种,八宗之祖龙树菩萨所传;苏士鲁塔:把700种植物药分成37类,酒、大麻止痛;用植物治疗,有吐剂、喷嚏剂、吸入剂、粉剂、软膏剂、蒸气浴。中国的交流:《龙树菩萨药方》、《婆罗门诸师药方》,眼科用药硫酸铜、硼砂、明矾。2、古阿拉伯(公元前700年—13世纪)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药房;阿维森纳:医学王子,《医典》,记有药物800多种;贝塔尔:《药用植物集成》:记载药物1400种,增补300种。二、中国古代药物发展1、远古起源时期(公元前16世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诗经》:记有药物枸杞、益母草等;《山海经》:124种药物,标明产地、形状、特点、效用或使用方法。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52种疾病,250个药方,提及药物240种,早期辩证施药思想。2、文字记述时期(秦汉时期—隋朝)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专著;载药365种,按上中下三品分类,80%以上至今仍然有效;注重药性分别,“君、臣、佐、使”;用药配伍禁忌;指导采药:药性、时间、产地、干燥、真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两部:《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方114个,药物80多种;给药方定名: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等;很多现代中药、日本的汉方药都依此书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第一部制药专著;《本草经集注》:最早采用自然属性分类;《肘后备急方》:葛洪,简单实用。3、兴起阶段(唐代—元代)唐代:《新修本草》第一部药典;《海药本草》第一部中外药物交流专著;《千金要方》药王孙思邈;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洗冤录》:宋慈,毒药解救方法;《证类本草》: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本草学专著。4、完善阶段(明代—鸦片战争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藏药物最多,52卷,载药1892种,其中矿物学355种、植物药1094种、动物药443种;流传最广:中、日、法、英、德、俄。第三节近代药学发展一、近代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1、近代化学的发展:原子分子学说,元素周期表,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2、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林耐的动植物分类系统与命名方法。3、近代医学的发展:微生物学与细菌学。二、近代药学的发展(17世纪—19世纪)1、药学进步:冶金术、化学向药学转移。2、药理学形成:大量生物碱被提取出来,研究了它们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确定作用部位,德国使米德堡创办(《实验病理学与药理学学报》)。3、化学合成药:手术麻醉药(乙醚等)、消毒剂(苯酚、漂白粉)、阿司匹林、硝酸甘油、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第四节现代药学的发展20世纪100年的药物发展,表现为药物治疗的三次重心转移和飞跃。1、第一次飞跃(1)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2)发展重心:针对各种感染性疾病:(3)标志:磺胺药,抗生素的发现与大量生产使用;(4)疫苗的使用(卡介苗、小儿麻痹疫苗、麻疹疫苗等)。2、第二次飞跃(1)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2)发展重心:各种非感性疾病;(3)标志:受体拮抗剂、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拮抗剂普奈洛尔、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3、第三次飞跃(1)时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2)发展重心:针对各种疑难病症,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生物技术药物;(3)标志:人生长激素、胰岛素、干扰素等。二、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未来P29-31(重点:四大热点方向P29-31)1、我国药学发展状况(1)各国药学科学的综合水平分为四个层次:A、具有系统地创新新药能力的国家与地区,有不断开发的专利药品,能主导世界医药市场。美、日、英、德、法、瑞士、意大利等;B、创新新药能力不强,但具有很强的仿制能力和原料药生产规模的国家和地区。俄、印、中、巴、西、韩等;C、制剂力量强,原料药生产能力弱的国家。新、澳、奥等;D、原料、制剂生产能力均较弱的国家。(2)现状:①我国属第二层次的制药国家,但创新新药能力过弱,目前我们拥有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品仅为20余种,97%的化学药品均为仿制;②制剂剂型品种不少,但高技术含量的缓控释药物制剂、定位释放的靶向制剂、蛋白质、多肽类生物大分子给药剂型以及新剂型的药物辅料研究与生产均处于较低水平。(3)差距:我国要学科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①基础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医学基础研究上存在差距;②科技人才,人员数量与质量的巨大差异制约了我国药学科学的发展;③药学科技经费,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更大。2、我国药学发展战略与策略(1)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实施五大战略型转变(1998年)①新药开发从仿制向仿制与创新并举的战略型转变;②市场结构从单纯国内市场向国内与国际市场并举的战略型转变;③工业结构从单纯原料药向原料药和制剂并举的战略转变;④技术结构从单纯合成制药向合成制药与生物制药并举的战略转变;⑤企业规模结构从分散向集中的战略转变。(2)科技部、国经委、国中局联合提出九大建设目标和任务(2002年)①努力提高化学药物的研制水平,加快产品结构的更新;②大力发展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加速中药现代化;③积极发展生物制药技术,推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④研制开发国内急需的医疗器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⑤提高制药装备和药品包装的技术水平;(仅作了解)⑥加快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⑦加强医药科学技术人才培养;⑧加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3)我国药学发展的四大热点方向①创新药物研究。“完全仿制、仿创结合、自主创新”三步走战略。②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化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化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中药产品创新、优势产业培育、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药现代化目标之一-现代科技要在中药领域广泛应用;目标之二-中成药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要大幅提高。③生物制药技术研究。以基因工程制药为主的新兴生物制药业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制药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6个)。④药物新剂型研究。开发应用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给药系统。(五个方面P31)第二章生药学一、生药学P33生药学:是鉴定和研究生药的品种与质量,制定生药的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一门学科。生药学的任务P34(1)鉴定生药的真伪优劣,确保生药的质量;(2)考证和整理生药的品种;(3)研究和制定生药的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研究和开发现代中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简答题)二、生药学的分类P35生药的分类方法(六种):1、按药用部位分类法植物药—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动物药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全草类等矿物药2、按化学成分分类,按生药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学类别来分类。3、按自然系统分类法,按生药的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以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4、按中医功效或药理作用来分类:中医疗效,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药理作用,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生药、作用于呼吸系统的生药等。5、按生药中文名的字母顺序或笔划来分类。6、其他分类法,上中下品分类法,自然属性分类法等。三、生药的主要化学成分P361、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分为单糖类、低聚糖类和多糖类。2、苷类(glycosides),又称甙(dai)、配糖体或糖杂体(heteroside),分为O-苷、S-苷、N-苷和C-苷等类型。O-苷在自然界存在最多。3、香豆素类(coumarins),为顺式邻羟(qiang)基桂皮酸的内酯,具特殊香味。分为简单香豆素、呋(fu)喃香豆素、吡(bi)喃香豆素和其他类型香豆素之分。4、黄酮类(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天然界的、具有两个芳香环的具C6-C3-C6基本骨架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多具黄色。主要分布于双子叶植物内。5、鞣质类(tannins),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6、挥发油类(volatileoils)又称精油,是一类在常温下能挥发的、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多具芳香味。7、萜(tie)类(terpenes),是一类天然的烃(ting)类化合物,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的基本单位。8、生物碱类(alkaloids),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植物界的大多数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含氮的碱性化合物。9、脂类(lipids),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分为简单油脂和复合油脂两类。10、有机酸类(organicacid),是具有羧(suo)基的化合物(不包含氨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的各部位,果实中多见。常见有机酸有脂肪族有机酸、芳香族有机酸和萜类有机酸。大多以盐形式存在。11、植物色素类(phytochromes),有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类。脂溶性色素多为四萜类衍生物,水溶性色素主要为花青素类。12、树脂类(resins),是植物正常生长分泌的一类化合物,常与挥发油、树胶和有机酸等混合存在。树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13、无机成分(inorganicconstituents)①生药中所含无机元素可弥补和调节人体中某些元素的不足,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②植物中的无机元素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特殊形态,是生药鉴定的重要依据。四、我国生药质量控制主要依据的三级标准P37-38一级为国家药典标准;二级为局(部)颁标准;三级为地方标准。(1)国家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我国控制
本文标题:药学导论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8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