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缪朴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
五、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1.分隔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受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这种分隔通常是由墙、房屋、大面积的水面、远山等造成的。任何一个传统的环境,无论是住宅,城市,还是园林,其整个基地都无例外地被分隔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单元(如院落等)(图1)。流动空间或一览无余之感在中国传统环境中是很少见的。这个分隔的系统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里所说的分隔是实实在在地对视线的隔断或阻碍。如果观察一下历史建筑中的分隔,我们会发现花窗、门洞之类今天被人津津乐道的部分与实体部分相比,其面积是非常小的。其次,这种分隔是按不同使用者集团划分的。每个集团独自占用一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通常是一个万物具备,不假外求的单元。第三,这种分隔只存在于基地的边界和各个单元之间。一旦进入单元这一层次人们就几乎不再感到任何分隔了。在过去时代的中国人对各种事物的观念中,到处可以看到这种分隔的存在。比方说古代的绘画或文学作品中,表现权力与财富时经常采用这样一种模式:那些帝王或神仙居住在离普通人的世界远远的楼阁中,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总是隔着莫测虚实的烟霞或是辽阔的水面。有时在云雾脚下,还可以看见重重围墙与封闭的宫门,“千门”常被用来形容这样的情景(图2)。只有微弱的乐曲声可以渡过冰云,传到普通人的领域。位得注意的是,与欧洲同时代的建筑相比,这些特殊人物所居住的地方本身的绝对尺度并不大。它们之所以使人感到特殊,完全是由于晋见者在到达那里前所必须经过的重重封锁。这些体验的总和远比单个大空间更有感染力。难怪,“重重”及“深”经常被用来形容特权。在中国传统的商店里,把店里所有的商品都陈列出来被认为是有失体面的表现。顾客到商店里应当只能看到乌黑的落地木柜台。顾客每叫出一样商品的名字,店员才从柜台下取出那样商品来。一家商店越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它的规格也就越高。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甚至在商品流通这种最需要透明度的地方,分隔也一样主宰着传统的环境。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诗人所描写的场景很多是在院落之中。院子内的世界经常被对比于院墙外的宇宙天地(图3)。春天来了,诗人要问这是哪一家的春天?春天去了,诗人又要问在哪个院子里春天走得最晚?登高远望,层层山峦经常是咏叹的对象。它们引起诗人的乡悠。而讲到故乡,我们经常使用的“乡关”暗示着分隔与限定。这种分隔的观念渗透到了中国人观赏自然的习惯中。在我国传统的自然风景区中,最值得逗留的地方不是散布在一个水面周围或其中,就是位于被云海隔绝的山峰之上。很少可以看见将观景点安置在一个可以通行的开放平面(如草地,花囿,山峰之间的峡谷等)周围。甚至在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中也可以看到分隔的影子。我记得十几年前在崇明农村里干活时,经常听到农民们在需要知道时间时互相询问:“外面几点钟了?”在这里,即使是时间也被分隔在不同的空间中,以不同的速度流动着。这些分隔的现象与我们在欧洲传统建筑中所见到的显然有很大差别。欧洲建筑的表现力量大都被集中在一个主要的视野中。因此,分隔被大大减少,以便使站在主要视点上的人看到尽可能壮观的画面。这点在总平面上特别明显(图4)。这种分隔与现代建筑也截然异趣。在工业化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种四处蔓延的空间,它服务于好几个使用者集团,并在基地上占据着极大比例。我们将在下面和“按人分区为主”中深入讨论它与传统空间的不同。有不少人喜欢强调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所谓“通透”的感觉。比如象人们从一个院子里透过月洞门,花窗,或其它开口隐约窥见另一个空间的那种体验。为了取得这种“通透”的效果,近年来许多试图继承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大量运用花窗、景框之类手法。但其结果却往往并不能给人同样的感受(图5)。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在于只看到了那些直接产生视觉效果的局部,却忽视了使这种效果得以产生的整个背景。他们忘记了“通透”是以大量的分隔为前提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同单元之间的分隔始终是为主的,在平面及立面上占压倒优势的比例。开口部分则是从属的,占极为有限的比重。与上述问题类似,有一些建筑师根据传统四合院中室内外甚少分隔这一现象出发.提出“流动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根据这样的观念,有些设计将许多使用者或功能不同的部分聚集在一起,其间仅仅用一些半透明的隔断部分的分开,使之成为一个占整个基地很大一部分的“流动空间”。这种看法没有从全局来分析传统建筑。如果把任何一个传统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我们可以发现它总是由许许多多单元组成。虽然单元之间有主次大小之别,但这种变化被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单元都不可能包含许多个使用者集团,都不可能大到占去大半个基地。当我们穿越整个基地时,一道道的墙和门槛提醒我们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是不时被阻断的。在过去时代的城镇或建筑群中,一个人一年到头通常只在一个特定的胡同或院落中生活。城市或宅院中的其它部分对他来说仿佛就象另一个世界。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环境中的分隔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按人分区”的原则进行的,按功能分区通常不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个环境的所有使用者被划成不同的使用者集团,划分的原则可能是按家庭,宗族,或行业等。然后,整个环境被分隔成若干互相隔绝的单元,每个集团占用一个或几个单元,并通常只限于在它的单元内活动。另一方面每个单元都可以比较全面地满足该集团的各种日常需要而不假外求。这种现象在传统的城市布局中是最明显不过了。比方说,城市的行政中心“衙门”既是行政首长的办公处,也是他的住处。他的下属随员也在这里面办公居住。同时,衙门还包括仓库、军营、花园等设施,俨然象一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城市中的商人们则集中在主要商业街的两侧。他们的住宅集住宅,商店,和作坊为一体。临街部分为商店(晚上是学徒佣工们的卧室),后院则是作坊或住宅。这种建筑典型是早已被广泛研究过的了。有钱有势的人家在传统城市中通常形成一个中心,在中心周围聚集着为这个人家服务的仆人的住宅,从而形成一个集团。虽然每个集团中包含着各种阶层的居民,但他们都被统一在一个互相依存的秩序之中。这种按人分区的结构关系与今天我们常见的按功能分区的原则有两个不同之处:首先,现代社会的环境鼓励属于不同家族,社团或工作单位的人们之间发生横向接触。这表现在在不同地方工作的人们以小家庭的形式混合居住在集中的住宅区中,每天早上涌往一个公共的工作区。下班后再一起去同一个商业区购物。不仅如此,每个人也很容易脱离原来所属的家族、社团而加入另一个集团。与之相反,传统环境把这种横向的流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一个集团的成员既不能轻易使用另一个集团的空间,也不能随便改变自己从属的集团。在形式上的反映之一就势必是不发达的文通系统。其次,由于传统环境将各个使用者集团限制在自己的空间中活动,它就势必要能够“就地解决”各个使用者集团多方面的日常功能需要而不假外求。这导致了另一个在形式上的反映——小而全,多重功能的空间。传统环境特有的那种与外界隔绝而又悠然自得的气氛即来源于此。但是,传统环境这一按人分区的特点,只是相对于现代环境中严格的功能分区而言。在传统环境中,我们仍可发现一些功能分区。不过,这种功能分区往往不把功能划得太琐细。比如在一个传统的剧场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综合了看戏,社交,饮食,园林等多种今天会被分开处理的功能。所以,传统建筑只是粗略地把人的日常活动分成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能综合地、同时地满足人在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的需求。SJOBERG曾经提示过,这种按某种使用者集团分区而非按功能分区的倾向与工业化以前社会缺乏发达的交通工具和技术有关⑦。他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我们知道有这样的现象:即使具备了不算落后的交通工具,仍然有可能出现某种自给自足,只为一个特定的小社会服务的环境结构。所以,除了交通工具是一个可能的原因以外,我们至少还应考虑那种造成人身依附于某个集团的社会结构。3.微型宇宙(图7)当我们身处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中时,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它真象万物具备的宇宙。在这个小小的天地之中,一个人始终与他最亲近的人,家,阳光,神祇等等保持着近在咫尺的关系。传统环境中的单元其实都具备这样的特点。从水泊梁山到世外桃源,传统中国人总是用“十全”,“齐整”这类词来形容一个理思环境。达个特点具体表现在这样三方面。首先,与今天通行的规划设计思想不一样,每一个单元的使用者集团成员之间不是互相平等或一盘散砂,而是有主有从,逐层控制的。这样的关系得以存在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维持这个集团的整体存在远比成员之间的利害冲突来得重要。可以说,这种集团内的关系具有许多人类社会的一般特征。旧式家庭中为什么三代或四代人能同住一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所以,今天当我们要在新建筑中继续这个特点时,我们必须认真调查一下在使用者中有没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主从秩序。其次,每个单元必须在一个有限的距离内全面满足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类似方面的日常需求。这些需求包括阳光、水、植物、私密与公共空间,世俗与神圣的空间,以及废物处理,原料供应等设施。怎样才能捉摸到所有这些需求呢?仔细揣想一下一个传统环境的形式过程,象集商场,寺庙,园林为一体的上海城隍庙,我们发现这些建造者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当场体验为衡量标准。对直接体验的信赖加上漫长的岁月把这些环境塑造得与亲密无间。第三,每个单元还必须在环境的象征意义上万物具备。这一点是从使用者们的共同观念出发的。无论是一个小院还是一个城市,总有一些部分或方位更为神神圣高贵,另一些部分方位较为凡俗卑下。另一个例子是传统中国人对品题风景的癖好。每个城镇都会有它自己的“十景”或“八景”。这样的“体系”表示了各种气质的景色该地全都具备。中国建筑体系与其它体系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恐怕要算是这样的体验:每一个房间都开向一个与外界隔绝,只为我用的天井或院子。无论是在闹市中的住宅还是山林中的寺庙里,我们很少可以直接从室内直接步入或看到室外的街道或山野(图9)。有时即使可以看到,但那必然是从二楼上眺望(图10)。在地面上,从房子到室外公共空间之间总要经过一片私有的庭院。这些现象是由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同时使用室内及室外两种空间来进行的。在古代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见人们在宴请宾客时,艺人在堂前的庭院中表演。在一个作坊里,室外的天井是工场的一部分。在一个法庭中,这个天井又成为旁观席。当人们祀奠祖先时,宗祠前的地坪是参加典礼的人所站之处。在庙会中,舞台前的场地起到了观众厅的作用。“庭”,“堂前”这类地点已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人们日常活动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近现代的中国,这种习惯仍未泯灭。上海的石库门里弄住宅虽然寸土如金,但在客厅前仍有那么一片小小的天井。今天的中国家庭主妇也仍旧喜欢厨房外紧邻一片室外空间,哪怕那只是一个半空中的阳台也好。这种将室内外空间结合起来服务于一个共同目的的做法在建筑形式上产生了这样一些特征。首先,中国传统建筑倾向于将基地上的室外空间分隔成小块,分别与各个不同性质的室内空间组成单元,这与欧洲建筑中那种将不同用途的空间按室内外分别集中,造成一片空地中间耸立着一个庞大建筑实体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由于这些四处散布的小片室外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总是呈现出一种由大量小块实体构成的面貌。其次,中国传统环境中对每片室外空间总是用墙等隔断加以界定,并明确它与某个室内空间的合作关系。围墙总是砌到基地边缘,没有任何空地闲置于围墙与基地边界之间。很少看见那种在房屋之间流动,用途含糊的“绿地”,像我们在欧洲建筑中常见的那样。第三,与欧洲建筑相比,一个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的尺度较小,从而使人易于接近室外。它也很少被处理成指向一个室内的中心。家具陈设,门窗布置等均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一面或数面与室外相接的界面〔图11〕。第四,从一个室内空间里人总是可以直接步入同一单元内的室外部分(图12)。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微弱隔断使中国的庭院与欧洲传统的中庭大相异趣。最后,根据不同单元中室内空间里所进行的不同活动,每一片室外环境的形状、尺度、种植及地面铺砌也会有相应的各种设计(图13)。祠堂前的方整石板平台就大大不同于环绕书斋的竹林,其原则是使它们更好地与室内空间结合起来服务于同一个目的。虽然重整体来看,中国传统环境是由许多
本文标题:缪朴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