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课后反思
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课后反思10月28日我在九年级(2)班上了一节三优评比课,《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一课时。接到任务后,我就在网上查阅了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教学设计和课件,在课程设计好后,同组老师给我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回去后经过修改,终于完成了教学设计和课件。上完课后,听了几位老师和何校长的点评,收获很多,现在将我的一些想法和反思总结一下。本节课是将基础知识与技能初步转向定量分析运用的教学。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教学是从宏观的形象思维到微观的抽象思维,再到化学用语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学习能力的紧张学习,本节课是将基础知识与技能初步转向定量分析运用的启蒙教学。由此看来,这是学习的又一个重大转折,所以教学设计更要注重延续性、可拓展性。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基础知识出发,与实际实验、生活、生产情境结合,进行顺其自然的引导。一、教学设计流程本课题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我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和规范化学计算的格式上,所以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重视(按我的教学进度在课题2需要2节课来讲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的导入我直接用进入实验室会产生的问题引出药品取用量该如何知道,其后以氢气燃烧的例子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化学方程式及其量的意义,告知学生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按照一定的质量比进行的,然后再过渡到实际问题:2g氢气可以产生多少克水,要生成72克水需要消耗多少氧气。不仅可以由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转到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计算上,还可以通过这个题帮学生复习列比例式和解比例式的方法,为后面的数学计算扫清障碍(因为试讲时有一部分同学不懂解比例式)。引入课题后,再利用原有的教学情境抛出问题:3.16g高锰酸钾可以产生多少g的氧气?因为有了自前的铺垫,弄清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显得轻而易举了。然后我带领学生仿照例1的解题格式和步骤将自己的解题过程表述出来。第一次解题,允许学生犯错误,然后通过评讲、找错的方式将正确的解题格式和步骤确定下来,我想通过学生自学、评讲的方式得出的解题格式与教师直接讲例1得出解题格式相比。规范好解题格式后,我通过指导阅读例2,让学生找寻给出的两个错误答案的错处,再次强化格式,在学生清晰、明确的掌握化学计算的步骤和格式后,又设置了一道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化学计算的格式。二、课程改进在本课的教学上,我没有采用课本上先繁后简的教学流程,而是直接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同时,对于格式要求,虽然有两种方法可以解答,我也只教授了一种对于考试最实用最保险的方法。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讲得多错得多,也简化了学生的记忆能力需求。另外,我添加了对比找错误的设计流程,学生的特点就是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很善于寻找别人的毛病。所以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学生们的反响很好。三、不足改进“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讲课中出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课后何校长首先肯定了对于“找错误”环节的肯定,但同时建议,可以多找几种错处让学生找寻问题。我当时也认为这样更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格式,但怕时间不够就没有添加。另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在学生回答方程式书写时,语言不够准2确,这是我对教学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不够。还有在学生自己仿照例1做题时,几乎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设需填充X千克的液氧”,说明这是学生的难点,我当时没有进一步指明其含义,后来卢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我才明白原来没有将设答的量纲和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区分开来,在课后我要强调后学生以后在做题时会记得不要带单位。此外,在这节课时间安排上,急于讲解计算的类型、各类型的解题技能及技巧等等内容,课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都由课件、教师的板书提供,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点生疏,掌握不好。学生对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的自觉反思与拓展不够。总之,教学课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场所,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磨练自己,早日成为一个有自己教学风格的好教师。
本文标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课后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9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