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什么是环境行为心理学1、先民对环境行为心理的认知在国外,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对人的行为、心理都有过论述。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波克瑞特(Hippocrates)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4种类型。2、对20世纪世界发展思潮的反思唯经济增长论:从20世纪下半叶起,人们一味把经济增长的数量简单的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被简单地规定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这样一来,单纯的经济增长就带来了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危机、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在此背景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增长、资源使用与环境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在1974年编著完成,随着环境行为心理学科的发展和普及,1986年,其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至此,环境行为心理学正式出现在学术界中。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①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②建筑学(Architecture)③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④心理学(Psychology)⑤美学(Aesthetic)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②建筑学(Architecture)a.1959年,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一书,把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标志物作为城市意向的5种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它们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人们对城市的心理印象。道路——线形元素,城市意象的主导元素,人们通过在道路上的移动来观察和认识城市,其它的元素都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边界——线形元素,起到了划分领域的作用。区域——面,由于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而联系形成了二维的平面。节点——点状要素,两层含义:a.道路的连接点,是人们集中的焦点;b.某区域的中心点,是区域的核心和集结的中心。标准物——点状要素,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可意象性.b.1966年,霍尔(Hall)出版的《隐匿的尺度》(TheHiddenDimension)一书,是从极为精细的角度来分析环境—行为—心理的相互关系。3、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②1966年,霍尔(Hall)出版的《隐匿的尺度》a.密切距离:是在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的距离。近程距离(0-15cm)是耳鬓厮磨的距离;远程距离(15-45cm)是促膝谈心的距离。在密切距离内,可以清楚辨认对方表情的细微变化,嗅觉、听觉、震动、触觉的感受非常敏锐,会伴随着较为亲密的行为发生。b.个体距离:是师生、朋友、亲戚间相处的距离。近程距离(45-75cm)是握手言欢的距离;远程距离(75-120cm)是挥手致意的距离。在个体距离内,可以看清对方的面目,听清对方的言语。此距离也适用于顾客与售货员,游客与导游。c.社会距离:是同事、上下级、邻居相处的距离。近程距离(120-210cm)是在教研室内老师们备课的距离,既不会相互干扰,又保持了交流的可能;远程距离(210-360cm)如上下级开会,中间放着桌子,以保持距离和维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气氛。二者必须大声讲话才能听清,但同时会影响别人。d.公众距离:是演讲、演出、上课所需要的距离。近程距离(360-750cm)是受到威胁可以见机行事的距离;远程距离(750cm以上)面部表情难以识别,必须大声说话,采用缓慢语速,陪以大幅度的姿势,才能使别人明白表达者的意思。适用于人们只愿旁观而无心参与的诸如集会、演讲这些比较拘谨的场合。④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性的科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描述、心理机制解释和心理状态调节等问题,探索主观世界规律及其运用的学科。心理学家萨姆的陌生人个人空间模式图⑤美学(Aesthetic)美学的希腊词源意为“感官知觉”,它研究“美”,同时也研究“丑”。最早是研究艺术的哲学问题,因此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或者“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关心的问题主要是美的本质、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一、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行为心理学一般只对知觉范围内的环境进行研究。更准确地说,环境行为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常规视力范围以内的环境与行为、心理的相互关系。因为,只有在这样范围内的环境、情景才能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显著的影响。二、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1、观察法观察就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和动向。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内,观察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形态,是有预定目的、并按一定计划进行的知觉活动。①观察法须注意的10个条件:(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即在开始观察之前,应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和观察的注意事项。(2)观察通常要求有一个周密的计划,确定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对象的组分和展开过程,计划应尽可能确切、可行。(3)观察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观察对象的预备知识,必要时应向有经验的人请教。(4)观察时应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严格践行观察计划,切忌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浅尝则止。(5)观察要求全面和精密。所谓全面,就是不要轻易忽略每一个细节;所谓精密,就是要细致而准确,特别要留心观察对象的典型特征。(6)观察时应进行比较和对照。这可以是运动和静止、个人与群体、整体与局部等的比较和对照,还可以是空间、形体、色彩、时段等的比较和对照。通过比较和对照,特别是反复的进行,可有效地减少错觉的干扰。(7)观察的结果最好以连贯的语言、图表形式整理出来,以利于日后的分析研究。(8)通常,人们在要求要做观察报告的情况下,观察会更富有成效。因此,特别是当你安排其他人进行观察时,提出撰写观察报告将会提高观察的质量。(9)观察时应调动其他心理素质的参与,集中注意、积极思维、运用想象。在对动物习性进行观察,意志品质常常是取得成功的关键。(10)观察能力的形成源于培养和训练,只有在平时注意演练,随时留心观察,才能逐步练就良好的观察能力。使用状况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是指对经过设计并正被使用的公共空间及其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如:它们如何被利用,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要素常常受到忽视。内容:①观察、②记录、③案头分析以及④结论报告等过程,是一个系统、严谨的方法。内容:①观察a.观察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观察的优点在于: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获得许多对空间实际使用情况的深刻认识。这无疑深刻地否定了在工作间或办公室里研究分析场地时的主观臆断猜测的做法。b.POE要求对所需研究区域进行至少两次观察,当然,这种观察次数越多越好,观察应在使用高峰期,例如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内容:②记录a.记录的优点在于:不必要担心由于遗忘了细节而导致日后分析工作的不准确。记录形式可分为:现场笔记和摄像记录两种。内容:③案头分析④结论报告POE的意义:在实际的情况当中,影响大众行为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无法得出“在任何环境中观察到的使用情况都具有代表性”这样的结论。无论作为研究还是设计任务,对每一块具体的场地做使用评价都是必要的。然而对于大多数设计项目,在环境空间建成以后,设计队伍常常就转移到另一个项目;很少有设计师或他们的委托人在项目投入使用一两年后回到场地上,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显然,如果这样的反馈工作能够定期进行,设计师和委托人将从中认识到他们的失误和成功之处,如果将结果公开发表,整个设计界都将因此受益。感觉的特点:a.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b.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过感觉我们只能知道客体的声、形、色等个别属性,还不能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整体地反映客观。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以及对其意义的揭露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机能。然而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C.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因素的统一。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即反映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式和表现来看,它又是主观的,即在一定的主体身上形成、表现和存在着,人的任何感觉都受到了个性、经验、知识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即:感觉是因人而异的。环境感觉——环境要素的形状、色彩、质地、声音等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而引起的心理现象。环境感觉: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触觉⑤.动觉①.视觉人主要依靠视觉体验建筑和自然环境,但“主要”并不等于“唯一”。人通过多种感觉体验环境,其它感觉与环境体验的关系也应受到重视。平视情况下,人的明视距离是:25cm──看清材料表面肌理的细微变化;250m~270m──看清建筑的形体的组合关系和局部轮廓;500m──大致的形象的整体轮廓线;4000m──不易看清建筑,轮廓线模糊不清;视觉在建筑中的几个特性①单纯性②内聚性③方向性④引导性①单纯性当人们在观察对象时,由于光线强弱、距离远近、空气透明度、颜色因素等条件的限制,视觉总是倾向以简化、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丰富的建筑内涵。因此,在观察建筑时,无论有多复杂,首先抓住的肯定是简单的建筑外形,抓大的印象。②内聚性建筑物在视觉上的聚集现象是遵循着知觉的组织性原则形成的,说明了物象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内聚性是基于视觉上的紧张感和视觉强化而产生的一种力感。③方向性视觉中的秩序、线条都有方向性。建筑的长短、高低、线条的组织都由视觉的方向性来加以判断,同一个空间、同一个物象,由于线条方向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视觉效果。④引导性平面的布局、空间的延伸、流动都十分重视视觉的引导性。例如园林中的游廊——“一种狭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它总是向人们暗示:沿着它延伸的方向走下去,必定会有所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感觉与知觉的区别——环境知觉的概念“感觉与知觉之区别,在于两者对讯息处理上层次的不同:前者只是凭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的觉察,其层次较低;而后者则是对感觉获得讯息作进一步处理,其层次较高。感觉是从生理历程到心理历程的开端,而知觉则全属心理历程。”(张春兴:《现代心理学》,p117)感觉——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本能反映,层次较低,属于生理历程;知觉——对感觉获得讯息作进一步处理,层次较高,属于心理历程。2、知觉的基本特性①知觉的相对性知觉是根据感觉所获得资料而作出的心理反应。此种反应代表了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环境事物的主观解释。知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它刺激。知觉相对性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心理学上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理论(图底关系)。人们不能全部感知客观对象,而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突显出来成为图形,而退居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成为图形的主要条件: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丹麦格式塔心理学家E.鲁宾(E.Rubin)。他提出了区别图形和背景的五个原则:a.图形有完全确定的形状,而背景却似乎没有形状;b.背景似乎是在图形的后面,有连续性,不被图形所隔断;c.图形多少有些物体的特征,而背景好像是未成形的原料;d.图形看起来似乎离观察者近一些,而背景似乎远一些;e.图形比背景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易记忆、更倾向于有一定的意义;总之,明确的、清晰的、熟悉的、色彩鲜明的、相对小的、封闭的、对称的、垂直或水平的常被知觉为图,相对缺乏以上特征的就视为底。②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发生反应,而只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进一步加工,这种能力是人类知觉的基本特性。③知觉的组织性(群化原则)由感觉转化为知觉是主观的选择处理历程,是具有组织性的:是有系统的,是合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对知觉组织性研究最有贡献的是“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家们经实证性研究之后,归
本文标题:环境行为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9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