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序言:1、明末清初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产生了哪些解决方案,有何现实意义?D明清时期●两大问题(一)是商品经济发展问题和市民经济思想,如王源、李贽、丘浚等。追求物欲、享乐、商品拜物、金钱至上,功利思想突出,反国家垄断工商业。是政治思想高压被打破后,首先表达出来的商品经济下的市民经济思想。(二)是土地和其相关的人口问题●背景: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分配不均,供求紧张。引发朝野上下思考农业税和土地制度如何改革、生产技术如何改良、土地可否买卖,产权可否变动,人口问题的本质是相对人口过剩还是绝对过剩。有现实意义。●雍正帝:摊丁入亩,兴修水利、垦荒、技术改良,引进作物等。●王源:粮少人多,商品经济发展了,劳动力人口转移,农业用地减少被挤占。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黄宗羲:均地,复井田,田权相等。●洪亮吉:认为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增加,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价值下降,农业生产投入大于产出不可避免,形成的粮少人多现象是绝对人口过剩。采取类于马尔萨斯的方法,控制人口总量特别是农村人口。●丘浚的观点:在土地饱和、劳动力不断增加,其价值却不断减少,在单位生产中技术投入达到极限,资金低投入情况下,如何实现农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是对农、工等中国产业发展的成本核算经济学具有典型意义。2、经世派自改革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认识到清朝国势的衰落和面临的国内外危机。主张在不改变原有制度下进行“自改革”,但也有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要关心的问题仍是漕运、河工、币制、蚕桑等传统问题。3、对近代经济史具有标志意义的:梁启超对近代经济史研究贡献犹大,1904年写《中国国债史》。再如贾士毅1917年的《民国财政史》和1916年王振先的《中国厘金问题》都堪称开山之作。4、五四运动后至建国前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几次论战:第一次对章炳麟国粹派的争论。焦点是传统经济史研究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在价值、内容、方法上有无意义,对全盘西化可否接受或经济发展理论上的拿来主义能否接受。第二次张东荪、梁启超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核心是中国是否是资本主义,能否搞基尔特社会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者宣传的社会主义。中国国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要不要政党斗争等。第三次:三十年代初郭沫若、吕振羽、张闻天、潘东周与陈独秀、任曙、严灵峰的所谓托派,陶希圣的新生命派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与历史发展分期的论战。中国的国情是否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要不要两步走,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第四次“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农业工业化论。代表郑林庄与费孝通。以农立国论:代表章士钊与村治派和乡建派。以工立国论代表吴景超、陈序经、胡适。第五次抗战中对蒋记、陈记、叶清的三民主义(主要是民生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论战。焦点是谁继承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特别是民生主义,它可以不可以代替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第六次解放战争胜利前关于中间派路线的经济制度争论。是要社会民主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结果马克思主义者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取得胜利。参考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2003年版。5、(1)、现代化理论:中国近代史用一组指标来衡量其发展目标与水平。如工业化、民主化、城市化、市场化、市民化、科层化等。西方冲击论强调中国现代化动力的外部因素。(2)、制度学派的影响:新经济史研究(以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的一个主要派别,认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居于典型性和排他性的,如认为发达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独有的。还主张在具体的产业经济史和部门经济史研究中广泛借鉴自然科学成就使经济史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上追求更精密、更程序、制度、规则化、结果更可信。(3)、内卷化理论的影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工(以轻工、加工业为主)商农等产业在近代化过程中,对西方国家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吸收借鉴,由于中国的高劳动力投入,低劳动力价值使用、低资本运转的发展基础,其蕴涵的生产要素间的原由关系,其近代化与先进性意义被扭曲,而达到的经济增长的特殊结果,称之为内卷化。第二章、1、朝贡贸易:战争前中国与周边的藩属国家如朝鲜、安南、缅甸、苏禄、琉球、锡金、南掌、尼泊尔、暹罗等国间的贸易形式。是一种不讲经济效益,无国际法约束,而是儒家君臣关系在国际关系上的顺延、利用礼仪特征维系的外交形式。2、清政府是如何一步步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1793年、1816年的谈判,马戛尼、阿美士德提出四口贸易,自由传教,割岛屿,轻税、设贸易代表与仓库后才在贸易数量、种类、国家上变得彻底保守起来。(参照中俄《恰克图条约》与中葡关于澳门的处理办法。)马戛尼来华是促使完全实行闭关的标志。3、(1)闭关政策的原因及评价原因一是据儒家文化、地缘关系、人种区分贸易关系。二是与中英间贸易种类、数量有关,和东印度公司的转口贸易有关。三是在发生南洋华侨被屠杀,东南亚地区受殖民主义侵略后的一种防范行为。积极之处含有保护正常贸易、民族利益的合理之处,历史上很多国家也有之;其次对白银外流和鸦片走私有积极意义。消极之处是自然经济发展到极点造成市场饱和的不积极、自大、盲目的表现,是对工业化、全球性市场贸易体制迎合缺乏。材料郭成康的著作(《从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与乾隆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夷货外物,以通有无。”工业化的英国与中国在冶炼、纺织等领域技术水平的比较。4、西方国家在中国的特权:1、租界权:始见于1843年(英国)1848美国开辟,1849法国开辟,1854年三国租界合一,1862年法国退出,1863年英美公共租界成立。地理位置包括今天上海的虹口、静安、闸北等地区。2、租借地权3、开埠:分自开和约开商埠两种。对前者研究不多见。甲午战争前37处全为约开。战后的70处中,40处为约开,30处为自开。自开商埠如张之洞于武汉,袁世凯于济南。类于经济特区,在维护税权、技术引进、土地制度方面有进步意义。4、1863年——1908赫德(名词解释)主持:客观上利于殖民主义侵略(蒲安臣出访、中法新约),但对中国海关制度近代化有一定作用。46处洋海关,含各国人,对中外贸易、洋务运动、邮政、财政有一定影响。5、协定关税;始于《望厦条约》视为一般常例。值百抽五的规定《南京条约》与附约并无规定,实际执行中由过去20%—31%降为5%,到《天津条约》明确。不分商品种类、国家,部分甚至取消征税,税收占贸易总额从1863年的5·8%降为1913年的不到3%,全世界最低,1928年取消5、海关联合委员会:1911年成立汇丰、德华、道胜银行成立海关联合委员会,直到1928年。控制中国的关税、盐税、部分常关税,对中国财政,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控制。6、华商买办化:产生于十三行,官方指派,从事后勤、文书工作;1844年《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准许外人,自行“雇觅跟随买办、及延请通事书手”,“应各听其便”,“中国地方官勿庸经理”。出现“掮客”与佣金制,临时非固定;后由中间商成为在华商业代理人(或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或代理收购等),形成买办商业网络。7、受什么影响:华商买办化受两制度影响:一是子口税“不问领取人,只问货源”;二是洋纱、煤油等的包税制度。评价一是利益中心。二是非政治化;三是与华商资本的官商身份的交织。如三买办创立上海茶叶公所。徐润的同文书局和上海丝业公所;钱庄、南浔丝业商人与洋行资金拆借;了解、学习西方国家经济、技术和政治文化,如郑观应、盛宣怀等。8、帝国主义的直接资本侵略:始于1898年的《马关条约》。第三章、1、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归宿问题的讨论与意义;(重点)1、夭折论——李新、林增平、慈鸿飞等(1)、萌芽水平低,未完全脱离自给自足,结构失衡(重工业与基础产业落后),人文思想上支持韦伯的观点,认为不具备资本主义发展基础;(2)、近代化与工业化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后者注定夭折;近代化是深层次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冲击结果,非“中国选择”。2、部分夭折说——刘克祥、丁长清、吴承明(1)部分夭折,大部分在战后技术、管理上上升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2)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决定战前是萌芽,战后转型;(3)冲击的外因与国内市场这一内因结合;形成资本主义要发展却无法发展的情况。3、“早期工业化”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一是地区以江南为主。二是产业结构“重工业畸轻,轻工业畸重”;三是技术与劳力投入的边际关系;四是技术、组织、管理变革的传统文化背景。不同于夭折论,也不侧重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分析,而是以产业化、区域化经济为研究的出发点,以研究不同于西方的近代化途径为目的。4、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模式包括:1、国家政府为主体,对民间社会扶植、培育2、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理论重视资本主义发展的人文文化背景,重视从社会的角度而非国家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社会高于国家,以社会、市民为主体,推动国家行为与社会行为的良性互动。在中国市民社会典型研究,包括商会与清末民初的社团研究,对晚清民初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思潮、近代公共文化、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是发生于民间,以由下而上的视野考察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诸多要素。3、二元化的社会经济:城市的近代经济影响者农村传统经济的商品化与市场化的速度与方向;农业和农村的商品化、市场化在西方经济侵略背景下,附属于城市的近代工业,造成二元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近代化的城市、工商业、市民生活,与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反差,认为这是后近代化国家的必然结果5、评官督商办企业(看一看)官督商办企业发挥了国家资本对民间资本投资、经营行为(结构、规模)的引导、培育作用;体现了近代国家与社会、官商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关系改变,体现了政府的引导、培育和服务、管理职能;民族资本家以其为孵化器,在资金、技术、管理上提升;会办制与董事会制度交叉融合,造成官商关系、政企关系的复杂化,对近代企业发展影响恶劣。6、张謇:晚清民族资本家,立宪派重要领袖。早年与袁在朝鲜帮办外交,1895年后在南通开办大生纱厂,并举办垦殖公司、银行、面粉厂等,参与清末立宪运动。1911年后,任实业部长,农商部长等,反对周学熙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1916年后,辞职专营企业。强调纺织、冶金对保存发展民族产业、培植民族资本的力量,对继承民族文化、技术的意义。参与清末新政的经济变革、是商会主要领导。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对民族资本发展有巨大贡献。是由官向商转化,在政治态度,经营、资金等表现独立的民族资产阶级意识的代表。7、盛宣怀:清末买办、大商人、大官僚。早期协助李鸿章举办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等洋务企业。控制、出卖汉冶萍公司,参与川汉、湖广铁路国有一事。创办华盛纺织厂。任清邮传部尚书、负责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参与东南互保。代表利用政治权势,与传统官办企业勾连很大,在经营、资金、政治态度和经济活动中保留官商特点的典型。第四章、1、北京、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北京国民政府批准,北京证券交易所(1918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0年)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1921年)相继成立,标志着经历了近半个世纪艰难历程的华商证券市场正式形成。主要从事证券与期货交易。1949年前后相继关闭。1920年末起,大至金、棉、丝、粮、油、酒、皮毛,小至竹、木、纸、瓦、烛、皂,各行各业竞相设立本行业的交易所,有的行业竟设有2家甚至3家。1921年春夏间,出现了交易所的极盛时代。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恒泰邦”:“恒泰邦”主要成员有陈果夫、张静江、戴季陶、蒋介石、陈其美等。2、钱庄与票号的发展与经营特点1、经营特点经营制度区域业务内容业务对象钱庄:独立经营江南地区兑换、拆借、私商为主汇款、信贷票号:分支连锁北方(晋商)汇兑业务以官方为主3、晚清民国商会等民间经济社团的发展、特点(一)1904年中国商会成立,作为民族资本家的政治活动核心,在清末新政、国会情愿、辛亥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1912年中华全国总商会成立,1914年到1925年两年开一次全国大会,临时大会47次,成立评议会与设立正副会长。1925年决定加入国际商会。1928年改为全国商会联合会,1931年加入国际商会。在当时
本文标题:经济史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0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