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中部崛起面临的障碍因素诊断发挥中部优势,实现中部崛起,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逾越的“结点”,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到,中部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特别是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科技教育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中部经济与沿海和全国经济相比,造成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明显的制约因素,中部地区经济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主要是“三农”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不足。1,中部发展环境面临东西夹击的严峻态势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由于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等诸多因素,中部地区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中部经济发展环境的特点使“经济凹地”有可能进一步加深。东部的开放政策和西部的开发政策使中部处于被动受挤的局面,搞市场经济不如东部,要素按计划分配则弱于西部;资源禀赋上较之西部无突出优势,而产业、产品的你层次化相对于东部则日渐突出。因此,中部地带作为东西互动的链条有软化甚至扭断的危险。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中部地区改变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的“软肋”状况。2,“三农”问题突出,中部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性约束由于中部各省大都是农业省,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乡村劳动国人口占就业总量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崛起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是解决中部“三农”问题的核心,长期以来,国家是以汲取农民和农业剩余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由于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我国“三农”领域累计问题很多,触及矛盾很深,化解难度很大。而中部又是我国“三农”问题和矛盾的“集结”地,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所在。3,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结构层次低下我国产业结构目前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层次。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既出现过偏慢问题,又出现过偏快问题。当全国进入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时,中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一二三这样一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重农型产业结构,未能及时实施加快工业化发展战略,失去了一次以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时机。现阶段,中部地区虽属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第二产业的优势仍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24。9%降低到1996年的23。4%。再降低到2000年的18。8%;平均年降低幅度由1990~1996年间的0。25个百分点扩大到1996~2000年期间的1。15个百分点。2004年,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突出地反映了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1992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工业产值分别为7530。9元、1980。9元、1472。2元、3976。1元,而到2005年四个地区的人均工业产值分别达到36945。8元、9575。1元、7562。7元、17961。7元。中部地区在四大区域中人均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最小,与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越拉越大。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体制改革仍然艰难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一直较高,而中部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与东部地区则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以及大批国有企业的沉重历史包袱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淡薄,制度转型面临着“知识存量”不足,创新主体(政府、企业及社会)动力不足以及创新成本较高等不同于东部地区的初始约束条件所造成。5,对外开放滞后,经济开放度低对外开放程度是观察一个地区发展环境优劣的指示仪,实际利用外资是中部对外开放的最大亮点,但与东部地工相比,却也是中部最大的不足与差距,由于中部地区区位原因,加上投资环境、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因素,中部利用外资规模较小、质量较低。主要表现为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小,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资来源渠道窄等方面。6,技术水平落后,区域创新能力不足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作为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地,其加工工业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老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据估计,中部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比东部要落后3至8年。由于用于技改的投入较少,产业技术升级缓慢,中部地区许多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独立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产学研结合还不紧密。1978年~2003年,中部六省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为26。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2%;而物质资本的年平均贡献为44。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95%。这说明中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是以物质资本驱动为主,走的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过度依赖于物质资产投入的经济增长,是以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7,资源型产业结构与中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障碍8,中部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空间二元市场结构及约束机制第六章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路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将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家指令计划和财政资金开发,最后将为逊位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时代,人为的限制或划拨是行不通的,而像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那样强制搬迁和平调资产、资金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理顺思路,因势利导,调整方针显得尤为重要。从宏观经济层面来分析,加强对外贸易、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背景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我国必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重点转移到面向国内市场的扩大内需为主。这对整个中部地区发展相当关键,作为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中部声调,其区位优势必会得到重新确认。中部要崛起要靠国家政策支持,也要培育中部地区的自主增长能力。尽管中部崛起在根本上还是要靠经济规律,靠自主增长能力的培育,但宏观政策对地区发展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是无须质疑的。因此,根据中部地区发展的现状以及中部地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发挥的战略性作用,中部地区崛起既要把自主增长的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也要争取国家的宏观政策支撑。
本文标题:经济系统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1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