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管类学术文献检索王珮2019/12/17目录第一章文献检索概说第二章中文数据库资源第三章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第四章文献调研方法第五章论文写作与发表考核方式满分100分,上课点名占20%,作业占20%,考试60%第一章文献检索概说1文献1.1概念最早的文献:旧石器时代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1983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是由知识内容、记录(记录符号与记录手段)和载体材料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要素构成。知识是文献的实质内容,记录是媒介,载体是文献的外在形式,知识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记录手段,以符号存附在一定载体上才能形成文献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从知识使用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一事实性知识,二原理性知识,三技能性知识,四知道谁有知识,文献检索,与利用涉及的主要技能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等。情报是指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钱学森认为,“情报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认为,“情报是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因此,情报在本质上也是知识,他同时还强调传递功能效用。信息、知识、文献和情报之间的关系信息一词中的信和息分别指的是信号和消息,信息一词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通过信号带来的消息,在信息论中,信息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者预先不知道的。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们是知识产生的原料,经过人脑的接收,去伪存真,系统化后成为知识。我国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信息、文献、情报的看法是,知识是对信息的提取、加工、评价的结果,既系统化的信息成为知识,知识记录下来成为文献,文献经传递并加以利用成为情报,对情报的利用体现了人对知识应用的能力。文献对于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利用,减少无效劳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起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献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二促进学术交流。三已发表的论文是确认研究成果,优先权的基本依据。四科学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公认指标,是衡量个人,机构乃至国家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文献的作用1.2类型1根据实用标准,可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电影片、幻灯片等(1)图书:内容全面、系统、基础理论性强、论点成熟、定型和可靠等优点,但时效性差,传递文献的速度较慢。专著:对某学科专门主题进行较全面、系统论述的图书。教科书:系统归纳和阐述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的教学用书。丛书:汇集多种图书、冠以总书名的成套图书工具书:只用于查找和检索文献和知识的一类图书。每种图书都有唯一的标识即国际标准书号--ISBN例:《小时代1.5青木时代》(郭敬明主编)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54-4309-0/J·2282其构成为:978---ENA图书产品代码7---汉语区5354---长江文艺出版社4354---图书种类顺序号0---计算机校验码J---中图法分类号2282---该书在该类中的顺序号(2)连续出版物是指具有统一提名、定期或者不定期以分册形式出版、有卷期或年月标识、计划无限期连续出版的文献。期刊:有统一题名,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与图书相比,出版速度快,许多学术新观点、科研新成果、社会新动态都能在期刊中较早地与读者见面交流,具有新颖及时的特点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报纸:以报道新闻及其评论、日常人文和生活事件为主,出版周期比期刊更短、一般版面比期刊大且多为活页的连续出版物。年度出版物:汇集年内重要资料、每年出版一次的连续出版物。(3)特种文献:有特定内容、特定用途、特定读者范围、特定出版发行方式的文献。学位论文: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会议录:在学术会议或者专业会议上提交和交流的论文、材料、讨论记录和会议纪要等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某一专题研究的过程、进展情况记录或取得成果后撰写的正式报告。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政府出版物:由政府机构制作,有出版社发行的文献。2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6种:(1)手写型文献:甲骨文、金石文、简策、帛书、笔记、手稿、书信等。(2)印刷型文献:书、刊、卡片等。(3)缩微型文献: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等。(4)声像型文献: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幻灯片等。(5)电子型文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6)网络型文献:联机数据库、app等。3按照对文献的加个程度划分,又可分为4种:(1)一次文献:原始文献。(2)二次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3)三次文献:分析综合编写出的文献。(4)零次文献。文献的情报作用情报信息的传播和载体例:家电业最大海外并购获美国反垄断审查通过青岛海尔并购GE家电临近收官中国家电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距离成功落子再近一步。3月11日,青岛海尔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已经收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竞争局并购前申报办公室出具的函件。根据该函,青岛海尔本次重大资产购买的相关事项已通过美国反垄断审查。事件传播载体传播速度查找工具电视/广播分秒电视新闻索引报纸天报纸索引杂志周杂志索引期刊半年左右期刊索引图书2年左右目录参考室,如百科全书、手册若干年目录Internet分秒搜索引擎2印刷型检索工具2.1工具书的特点与结构工具书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广泛收集某一范围的有关资料,按照特定体例或者方式编排,提供基础知识和文献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图书,是检索社会科学文献的重要工具。特点:(1)概括性和信息性。(2)检索性和考察性。(3)正确性和客观性。结构大体上由前言、凡例、目录、正文、辅助索引和附录补遗等几个部分组成。2.2工具书的类型与功能根据编制特点和功能用途等,一般可归纳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词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图录;丛集、汇要8大类。图书馆在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的墙上刻着:这里是人类的知识宝库,如果你掌握其钥匙的话,那么这里的全部知识都是你的图书馆的功能:保存人类知识和文化遗产;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利用。图书馆的任务:采集文献资源;对文献集合进行组织与管理;通过借阅、检索、咨询、培训等活动促进文献的利用。图书馆的类型: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常见的服务:图书借阅;馆际互借;咨询台;培训。3计算机检索基本原理概述3.1计算机检索概念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文献信息检索称为计算机检索。随着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检索由手工检索过渡到了计算机信息检索。计算机检索的成功应用,为我们更为及时、准确、全面地继承、利用和发展人类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先进的手段。3.2计算机检索发展第一个阶段:脱机检索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脱机检索:即批处理检索检索要求检索系统检索结果检索人员→检索策略→成批检索→用户缺点:1.地理上的障碍:远、不便于检索结果的获取2.时间上的迟滞:定期检索,不能及时获取3.封闭式的检索:指检索策略一经输入系统就不能更改,更不能依据机检应答来修改检索式第二个阶段:联机检索阶段(OnlineRetrieval)(60-80年代)终端设备通讯网络检索系统用户—检索策略—人机对话———获取信息三个时期:60年代开发试验;70年代末应用阶段;80年代以后进入信息—计算机—卫星通信三维一体的新阶段,即:信息文献不受地区、国家限制而真正实现全世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国际联机信息检索阶段。著名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有:美国的DIALOG系统;美国ORBIT系统,文献信息分时联机检索;1976年书目检索服务社(BRS)的联机检索系统;”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系统,还有”欧洲空间组织情报检索服务中心”的ESA/IRS系统、英国的BLAESE系统等。这些系统很快发展成为国际性情报检索系统,数据库种类及其检索存储记录都在迅速增加,如:美国的Dialog系统,1984年就有200多个数据库,其中包括美国的《医学索引》、荷兰《医学文摘》、美国《生物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等。如今此联机检索系统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联机检索系统。第三阶段:光盘检索阶段1983年,出现了一种新的存储器,CD-ROM光盘。光盘检索具有储量极大而体积微小,要求设备简单,可随地安装,使用方便、易于操作,检索费用低(不需要昂贵的联机检索通讯费用),因可随时修改检索策略而具有很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等优点。例:科学引文索引(光盘)SCI(ScienceCitationIndex):由美国费城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收录1961年以来有关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化学、农业、工程技术、行为科学等方面的文献及引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光盘(CAJ):是由清华大学开发研制,分题录、文摘、全文三个层次的数据库,其中全文数据库是国内最常用的全文数据库。第四阶段:网络化检索阶段进入90年代,随着卫星通讯、公共数据通讯、光缆通讯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事业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情报检索走向了全球大联网。网上资源具有信息的时效性、内容的广泛性、访问的快速性、搜索的网络性和资源的动态性五大特点,那么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与自身需求相关的实用信息,对所有网络用户都非常具有挑战性。INTERNET就是这个时期的最杰出代表。它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信息检索、资源共享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INTERNET飞速的发展,已成为人们进行全球范围的合作、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不可替代的通讯交流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数据库载体的高密度化和多媒体化、通讯技术的网络化,计算机情报检索将走向办公室化、家庭化。一般地说,计算机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部分,即对应数据库的建立和查找两个部分。3.2.1信息存储就是文献标引人员对文献内容进行主题分析,即把文献包含的信息内容分析成若干能代表文献主题的概念,并用词表、分类表等规范化标识的情报检索语言对文献主题进行标引、按所选数据库结构的索引结构输入到计算机进行存储,同时把入选文献中的其他特征标识(标题、著者、文摘、原文出处等)也一起输入计算机,编制成一系列索引数据库,这便是信息的存储。3.2.2信息检索1、检索者对检索课题进行主题分析、明确检索范围,形成能代表信息需求的若干主题概念。2、把这些主题概念转换成计算机信息检索语言,即用数据库检索工具书对各概念选词和进行逻辑组配,编制成检索提问式。3、用计算机检索系统功能在文献资料数据库中将信息需求主题概念和数据库内文献主题概念标识进行匹配,找到命中文献。用图表示如右:3.3.1数据库的定义和类型一、数据库定义:根据ISO/DIS5127号标准,数据库(database)的定义为:“至少由一种文档组成,并能满足某一特定目的或某一特定数据处理系统需要的一种数据集合。”通俗地说,数据库就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按一定方式存储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数据库是计算机技术与情报检索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工具,是情报检索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数据库的质量直接影响情报检索系统的功能和效率。二、数据库类型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分类方法,常划分为以下类型:1.参考数据库(referencedatabases):指引用户到另一信息源以获得原文或其他细节的一类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和指南数据库两种。(1)书目数据库(bibliographicdatabases)指存储某个领域的二次文献(如文摘、题录、目录等书目数据)的一类数据库。例如,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Search、EI,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各国生产发行的机读目录(MARC)等,即属于
本文标题:经管类文献检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1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