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cot_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年)综合说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01号)文件精神,引导农民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为保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按照水利部农水司下发的(2005)农水农函16号《关于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原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县的实际,经过详细的调查,编制了《**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以全县范围内的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的小型灌区、灌溉片(灌溉面积小于200亩,下同),排涝面积小于3万亩的排水区和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主,包括小型水库(引水)自流灌区、小型扬水灌区的水源工程、灌排渠道、涵闸和小型泵站改造(1000kw以下,下同)等,井灌区改造和容积小于10万立方米的小型抗旱水源建设(含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机井和小型泵站),兼顾主要为小型灌区灌溉排水服务的农村小型河道治理。工程建设重点为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新建设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为主。二、主要建设内容根据规划:2006-2008年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82万亩,投资2008.77万元;2006-2010年新增灌溉面积8.19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82万亩,改善排涝面积2.56万亩,投资3421.16万元;2010-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6.1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89万亩,新增排涝面积2.86万亩,改善排涝面积3.45万亩,投资3451.84万元;2015-2020年新增灌溉面积7.4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35万亩,新增排涝面积1.2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24万亩,投资4105.91万元。累计2006-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14.3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6.72万亩,新增排涝面积2.86万亩,改善排涝面积6.0万亩,投资6873万元;2006-2020年新增灌溉面积21.81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0.07万亩,新增排涝面积4.1万亩,改善排涝面积7.24万亩,投资万10978.91万元;各类工程不同阶段主要建设内容如下:1、小型水库(引水)自流灌区(1)2006—2008年:建设规模为1.87万亩,共需修建水源工程38处、灌排渠道55.4km、灌排建筑物399座,累计新增灌溉面积0.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97万亩。(2)2006—2010年:建设规模为3.1万亩,共需修建水源工程61处、灌排渠道86km、灌排建筑物672座,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6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8万亩。(3)2010—2015年:建设规模为2.5万亩,共需修建水源工程59处、灌排渠道60.1km、灌排建筑物536座,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3万亩。(4)2015—2020年:建设规模为2.93万亩,共需修建水源工程70处、灌排渠道63.77km、灌排建筑物544座,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9万亩。2、小型扬水灌区(1)2006—2008年:建设规模为1.33万亩,共需修建改造泵站工程31座,修建灌渠道42.8km、灌排建筑物460座,铺设输水管道7.88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3万亩。(2)2006—2010年:建设规模为2.19万亩,共需修建改造泵站工程31座,修建灌渠道42.8km、灌排建筑物460座,铺设输水管道7.88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3万亩。(3)2010—2015年:建设规模为1.52万亩,共需修建改造泵站工程19座,修建灌渠道33.7km、灌排建筑物311座,铺设管道2.51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0.9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万亩。(4)2015—2020年:建设规模为1.72万亩,共需修建改造泵站工程22座,修建灌渠道3.66km、灌排建筑物476座,铺设管道3.42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8万亩。3、井灌区(1)2006—2008年:建设规模为2.38万亩,共需修建配套机电井280眼,修建灌渠道19.3km,铺设管道62.2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3万亩。(2)2006—2010年:建设规模为3.01万亩,共需修建配套机电井383眼,修建灌渠道26.4km,铺设管道78.3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1万亩。(3)2010—2015年:建设规模为2.5万亩,共需修建配套机电井327眼,修建灌渠道23km,铺设管道74.6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2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6万亩。(4)2015—2020年:建设规模为2.69万亩,共需修建配套机电井377眼,修建灌渠道28.35km,铺设管道92.25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9万亩。4、小型水源工程包括新建塘坝、小水窖(水池)、闸坝等蓄水设施、提水设施。(1)2006—2008年:建设规模为1.92万亩,共需新打配机电井94眼,新建泵站2处、塘坝32处、引水堰(闸坝)9处、蓄水池(窖、柜)6处,开挖渠道21.45km,衬砌渠道15.45km,新修灌水建筑物220座,铺设管道31.7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92万亩。(2)2006—2010年:建设规模为3.71万亩,共需新打配机电井176眼,新建泵站4处、塘坝64处、引水堰(闸坝)23处、蓄水池(窖、柜)9处,开挖渠道43.6km,衬砌渠道37.4km,新修灌水建筑物425座,铺设管道52.9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3.71万亩。(3)2010—2015年:建设规模为2.54万亩,共需新打配机电井178眼,新建泵站10处、塘坝28处、引水堰(闸坝)18处、蓄水池(窖、柜)4处,开挖渠道34.3km,衬砌渠道26.4km,新修灌水建筑物243座,铺设管道29.3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2.54万亩。(4)2015—2020年:建设规模为3.49万亩,共需新打配机电井252眼,新建泵站3处、塘坝55处、引水堰(闸坝)26处、蓄水池(窖、柜)7处,开挖渠道35km,衬砌渠道29.5km,新修灌水建筑物467座,铺设管道103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3.49万亩。5、为灌溉排水服务的农村小型河道治理主要以乡村河道为主,进行河道清於和桥闸合一的排水建筑物建设。(1)2006—2008年:共需修建排涝(水)闸桥4座,河道清於总土方量为13万m3.累计改善排涝面积1.46万亩。(2)2006—2010年:共需修建排涝(水)闸桥8座,河道清於总土方量为26万m3.累计改善排涝面积2.56万亩。(3)2010—2015年:共需修建排涝(水)闸桥49座,河道清於总土方量为123.7万m3.累计新增排涝面积2.86万亩,改善排涝面积3.45万亩。(4)2015—2020年:共需修建排涝(水)闸桥92座,河道清於总土方量为140.86万m3.累计新增排涝面积1.2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24万亩。三、技术措施(一)科学运作,做好规划设计兴建和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坚持水源、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水利措施要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确保工程建成后,充分发挥效益。县水利局会同财政局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技术指导,督促落实工程建成后经营和管护。在项目实施前,县水利局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按计划逐工程点进行调查落实,广泛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保证项目安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按计划对各工程点进行实地勘测规划,注重工程建设合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注意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设计方案。切实做好前期工作,对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二)精心协调,搞好技术培训县水利局为项目组织协调单位。在工程项目的实施建设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有关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规范有序地实施。县水利局在工程实施建设中,及时组织参与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吸收外地好的经验,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我县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服务。四、投资估算1、投资估算方法小水库灌区、引河(泉)灌区、机电灌站灌区采用典型工程单位面积投资指标估算法进行投资估算;机电井和塘堰坝及桥涵、硬化渠道、地埋管道、河道清於等采用近3年我县已建工程的实际投资指标,考虑物价等因素分类确定。2、工程总投资估算经估算,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同阶段投资为:2006-2008年投资2008.77万元;2006-2010年投资3421.16万元;2010-2015年投资3451.84万元;2015-2020年投资4105.91万元。累计2006-2015年投资6873.0万元;2006-2020年投资10978.91万元。五、工程效益指标根据有关规程规范,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国民经济评价。项目工程建成运行后,灌溉效益将大为增长,2006-2015年可发展灌溉面积21.07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14.3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6.72万亩。年平均增产粮食3217.8万公斤,年平均增加农业总产值4584.83万元,年平均亩增灌溉效益为217.6元。采用静态分析,其还本年限为1.8年,效益费用比为4.78。由此可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还本年限短,且益本比较大,说明了该项工程建设规划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工程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社会效益更加可观。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明确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集体工程要采取“统建统管、租赁、竞价承包、股份合作、联户分管”等形式对其经营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所有权进行明晰确权;单户工程产权明确归农户所有;联户工程可建立用水合作组织,产权归其所有并进行管护。同时,在工程的主要设施周围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出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的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有偿供水,成本收费,以水养水的机制,加快“民办公助”水利建设的进程,促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良性循环,确保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第一章概述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县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北边缘,西界南召、卧龙,东临舞阳,南接社旗、宛城,北靠鲁山、叶县,东西长70.5公里,南北宽58公里。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处唐、白河及甘江河水系的上游。地理位置坐标:北纬33°04′——33°37′、东经112°38′——113°24′。全县划分为:券桥、二郎庙、古庄店、杨楼、杨集、四里店、柳河、清河八个乡和小史店、独树、拐河、广阳、博望、赵河、城关七个镇及袁店一个回族乡,共计16个乡镇、559个行政村、2721个自然村,271375户,总人口100.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0.88万人,农业人口88.02万人。耕地面积15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二)地形、地貌**县地形比较复杂,山、丘、平三种地形兼有,总土地面积2542平方公里。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以及东部为山区,分属桐柏、伏牛两大山脉;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为平原区,分布于潘河、赵河两岸和白河东岸以及甘江河支流两岸;中部和东南部是山地与平原区之间的丘陵垄岗过渡地带,境内地面起伏,岗河相间,沟壑纵横,全县有南北长岗62道。山区面积为1977.7Km2,占全县部面积的47.1%,岗丘区面积563.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2.2%,平原区面积为781.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7%。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自东北向西南为一带状平原并呈喇叭形,此地带地理上称为“南襄夹道”。(三)地质概况1、山区地质复杂,除少量和沉积
本文标题:cot_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