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结核病基础发表者:钱惠江1579人已访问2013结核病临床诊疗技能竞赛内容(草稿)一、基础知识1.病原结核菌属分枝杆菌嘉兴市第一医院结核科钱惠江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RobertKoch发现。在显微镜下,结核菌为细长稍弯曲或直的杆菌,大小为(0.3~0.6μm)x(1~4μm)。单个散在,呈V、Y形,或条索状、短链状排列。结核菌是该菌无芽孢、荚膜,不能运动,革兰染色阳性,常用抗酸性染色法,该菌为专性需氧菌,最适温度为37-38~C,最适pH值:牛型5.9-6.9、人型7.4-8.0、禽型7.2。生长很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结核菌增代时间为14~20h,培养时间需2-8周。在大部分培养基上菌落呈粗糙型。具有抗酸染色呈红色和抗盐酸酒精脱色的特点,故又称之为抗酸杆菌。结核菌实际上包括人型、牛型、鼠型和非洲型,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其中人型、牛型和非洲型为致病菌。人肺结核的致病菌90%以上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以下教科书内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如下:(一)多形性典型的结核分枝杆菌是细长稍弯曲两端圆形的杆菌,痰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呈现为T、v、Y字型以及丝状、球状、棒状等多种形态。(二)抗酸性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可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称抗酸杆菌。一般细菌无抗酸性,因此,抗酸染色是鉴别分枝杆菌和其他细菌的方法之一。(三)生长缓慢结核分枝杆菌的增代时间为14~20小时,对营养有特殊的要求;结核分枝杆菌为需氧菌,但5%~10%C02的环境能刺激其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37℃左右。培养时间一般为2~8周。(四)抵抗力强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冷、酸、碱等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或数年。在室内阴暗潮湿处,结核分枝杆菌能数月不死。低温条件下如一40℃仍能存活数年。用氢氧化钠或硫酸对痰液处理时,一般杂菌很快被杀死,而结核分枝杆菌仍存活。煮沸100℃5分钟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5%石炭酸或1.5%煤酚皂溶液(来苏儿液)要杀死痰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需要较长时间,如5%石炭酸需要24小时。常用杀菌剂中,70%酒精最佳,一般在2分钟内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太阳光直射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经2~7小时可被杀死,实验室或病房常用紫外线灯消毒,10w紫外线灯距照射物O.5~1m,照射30分钟具有明显杀菌作用。(五)菌体结构复杂结核分枝杆菌菌体成分复杂,主要是类脂质、蛋白质和多糖类。类脂质占总量的50%~60%,其中的蜡质约占50%,其作用与结核病的组织坏死、干酪液化、空洞发生以及结核变态反应有关。菌体蛋白质以结合形式存在,是结核菌素的主要成分,诱发皮肤变态反应。多糖类与血清反应等免疫应答有关。2.传播【教课书内容】(一)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的患者。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随着痰排出体外而播散,因而痰里查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才有传染性,才是传染源。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痰内菌量的多少。直接涂片法查出结核分枝杆菌者属于大量排菌,直接涂片法检查阴性而仅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者属于微量排菌。(二)传播途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其他途径传播现已罕见。一、空气-呼吸道,这是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染途径。病人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会释放出很多带结核杆菌的飞沫,若易感者吸入了这种飞沫,即可被感染。肺结核病人如果把痰吐在地上,痰液干燥后,结核杆菌与尘埃混在一起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人吸入肺内也可引起传染。二、食物传染。结核病人用的餐具、吃剩的食物上都可能污染了结核杆菌。与结核病人合用餐具或吃病人剩下的食物易食入结核杆菌,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等也可感染牛型结核杆菌,接触病人用过的痰盂等物品后如不认真洗手也可能受到感染。三、垂直传播。患有结核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其体内的结核杆菌可通过脐带血液进入胎儿体内,胎儿也可因咽下或吸入含有结核杆菌的羊水而感染,从而患上先天性结核病。除上述传染方式外,结核杆菌也可由皮肤或黏膜的伤口直接感染。由于结核杆菌不能穿透皮肤,这种传染方式是比较少见的,但也应当引起注意。呼吸道传染的方式是:排菌病人排出大小不一的带菌飞沫,大飞沫(大于10mm)咳出后很快坠落于地面;小飞沫可在空气中停留数分钟,待蒸发后成为飞沫核(1一l0μm)浮游于空气中,如通风不好,可悬浮5小时之久。带菌大飞沫如接触到健康人的皮肤或粘膜,结核菌不会侵入组织内,即使进入呼吸道,则降落在支气管粘膜纤毛上面而被排出。只有带菌的飞沫核,由于其微小,才能进到肺泡内,导致感染。(三)易感人群影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自然抵抗力的因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社会因素。婴幼儿细胞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疾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都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四)影响传染性的因素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患者排出结核分枝杆菌量的多少、空间含结核分枝杆菌微滴的密度及通风情况、接触的密切程度和时间长短以及个体免疫力的状况。通风换气减少空间微滴的密度是减少肺结核传播的有效措施。当然,减少空间微滴数量最根本的方法是治愈结核病患者。(五)化学治疗对结核病传染性的影晌接受化学治疗后肺结核患者痰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呈对数减少,化学治疗前痰涂阳患者的细菌负荷为106~107/ml,化学治疗2周后即减少至原有菌量的5%,4周减少至原有菌量的0.25%。接受化学治疗后,痰内结核分枝杆菌不但数量减少,活力也减弱或丧失。结核病传染源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那些未被发现和未给予治疗管理或治疗不合理的涂片阳性患者。3.发病(一)原发感染在结核病普遍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当首次吸入含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后,是否感染取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和肺泡内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杀菌能力。结核分枝杆菌的类脂质等成分能抵抗溶酶体酶类的破坏作用,如果结核分枝杆菌能够存活下来,并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外生长繁殖,这部分肺组织即出现炎性病变,称为原发病灶。原发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沿着肺内引流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继续扩大,可直接或经血流播散到邻近组织器官,发生结核病。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见图2—5—1。图2-5-1肺结核病自然过程示意图当结核分枝杆菌首次侵入人体开始繁殖时,人体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和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的结核分枝杆菌停止繁殖,原发病灶炎症迅速吸收或留下少量钙化灶,肿大的肺门淋巴结逐渐缩小、纤维化或钙化,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的结核分枝杆菌大部分被消灭,这就是原发感染最常见的良性过程。但仍然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没有被消灭,长期处于休眠期,成为继发性结核的潜在来源。(二)结核病免疫和迟发性变态反应结核病主要的免疫保护机制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对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不重要。人体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首先是巨噬细胞作出反应,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大量分泌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一1、白介素一6和肿瘤坏死因子(’FNF、)一a等细胞因子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到结核分枝杆菌入侵部位,逐渐形成结核肉芽肿,限制结核分枝杆菌扩散并杀灭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有独特作用,其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和协调,对完善免疫保护作用非常重要。T淋巴细胞有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CD4’T细胞促进免疫反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分化为第一类和第二类辅助性T细胞(Thl和Th2)。细胞免疫保护作用以Thl为主,Thl促进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免疫保护力。白介素一12可诱导Thl的免疫作用,刺激T细胞分化为Thl,增加r干扰素的分泌,激活巨噬细胞抑制或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结核病免疫保护机制十分复杂,一些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1890年Koch观察到,将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日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溃疡,不愈合,最后豚鼠因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全身而死亡。而对3~6周前受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转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2~3日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表浅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这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较快的局部红肿和表浅溃烂是由结核菌素诱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的表现;结核分枝杆菌无播散,引流淋巴结无肿大以及溃疡较快愈合是免疫力的反映。免疫力与迟发性变态反应之间关系相当复杂,尚不十分清楚,大致认为两者既有相似的方面,又有独立的一面,变态反应不等于免疫力。(三)继发性结核继发性结核病的发病,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原发性结核感染时期遗留下来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结核病,此为内源性复发;据统计约10%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在一生的某个时期发生继发性结核病。另一种方式是由于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再感染而发病,称为外源性重染。两种不同发病方式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结核病流行病学特点与严重程度。继发性结核病与原发性结核病有明显的差异。继发性结核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出现空洞和排菌,有传染性,’所以,继发性结核病具有重要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是防治工作的重点。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慢,临床症状少而轻,多发生在肺尖或锁骨下,痰涂片检查阴性,一般预后良好。另一种是发病快,几周前肺部检查还是正常,发现时已出现广泛的病变、空洞和播散,痰涂片检查阳性。这类患者多发生在青春期女性、营养不良、抵抗力弱的群体以及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4.病理(一)基本病理变化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结核病的病理过程特点是破坏与修复常同时进行,故上述三种病理变化多同时存在,也可以某一种变化为主,而且可相互转化。这主要取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量、毒力大小以及机体的抵抗力和变态反应状态。渗出为主的病变主要出现在结核性炎症初期阶段或病变恶化复发时,可表现为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继之由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取代。增生为主的病变表现为典型的结核结节,直径约为O.1mm,数个融合后肉眼能见到,由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组成。结核结节的中间可出现干酪样坏死。上皮样细胞呈多角形,由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体积变大而形成,染色成淡伊红色。大量上皮样细胞互相聚集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朗格汉斯巨细胞。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在机体抵抗力较强、病变恢复阶段。干酪样坏死为主的病变多发生在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强、感染菌量多、机体超敏反应增强、抵抗力低下的情况。干酪坏死病变镜检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含脂质多,肉眼观察呈淡黄色,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渗出】【干酪】(二)病理变化转归抗结核化学治疗问世前,结核病的病理转归特点为吸收愈合十分缓慢、多反复恶化和播散。采用化学治疗后早期渗出性病变可完全吸收消失或仅留下少许纤维索条。一些增生病变或较小干酪样病变在化学治疗下也可吸收缩小逐渐纤维化,或纤维组织增生将病变包围,形成散在的小硬结灶。未经化学治疗的干酪样坏死病变常发生液化或形成空洞,含有大量结核分枝杆菌的液化物可经支气管播散到对侧肺或同侧肺其他部位引起新病灶。经化疗后干酪样病变中的大量结核分枝杆菌被杀死,病变逐渐吸收缩小或形成钙化。5.免疫结核病主要的免疫保护机制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对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不重要。人体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首先是巨噬细胞作出反应,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大量分泌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一1、白介素一6和肿瘤坏死因子(’FNF、)一a等细胞因子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到结核分枝杆菌入侵部位,逐渐形成结核肉芽肿,限制结核分枝杆菌扩散并杀灭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有独特作用,其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和协调,对完善免疫保护作用非常重要。T淋巴细胞有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CD4’T细胞促进免疫反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分化为第一类和第二类辅助性T细胞(Thl和Th2)。细胞免疫保护作用以Thl为主,Thl促进巨
本文标题:结核病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2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