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女子十二乐坊对民族音乐的创新
1【论女子十二乐坊对民族音乐的创新】(内部资料)2摘要本文通过对“女子十二乐坊”走向流行这个个案的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及时代的变迁,传统民族音乐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存在形式,这种形式是流行、时尚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具有明显而强烈的时代感与社会性。笔者对“女子十二乐坊”从传统如何走向流行的过程进行研究,笔者从传统民族器乐的角度出发,从“乐坊”中对乐器改革、乐曲改编、演奏形式、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调查,寻找其中的流行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据此探讨民族音乐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女子十二乐坊;民族音乐;新民乐一、前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仅是有文字出现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由于居住地域分布广阔,大量吸收了居住地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不仅有着多样的存在形式,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中华文明从远古发展到当代,传统音乐也随之做着新旧交替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的洋枪洋炮打破了清王朝“天朝大国”的迷梦,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状况。中国不仅仅在社会制度上成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文化方面也开始处处被动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国人希望自己通过“洋务运动”这种方式强大起来,西式教育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在音乐方面,正规化的音乐学院开始建立,音乐领域中崇拜、敬畏、盲目的效仿自不必说了,从“民间小调”到“学堂乐歌”,从传统的民间口传心授式的传授方法到课堂教育,西方音乐学院式的教育体制逐步伴随着整个西式教育体制的建立而成型。其间,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我们的传统音乐做出努力。从上个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到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我国的一部分传统民间音乐逐渐走进了专业院校,开始了专业化教育,成为了民族新音乐,即新的传统音乐。众所周知,著名的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器乐史上里程碑的标志之一,他使这种以前只在民间流传的乐器走进了专业院校,成为独奏乐器,并借鉴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丰富和规范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另外,他还结合西洋的作曲技术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曲。建国后,在1956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提出来。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我国的民族音乐在1951年和1953年这一时期无论是在独奏、重奏、合奏、移植作品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我国的民族音乐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也出现了像《扬鞭催马运粮忙》(笛子独奏曲)、《怀乡曲》(二胡独奏曲)等优秀作品。3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民乐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有一部分开始走“新潮”路线,即以大胆使用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技法为标志,以把这一新的创作观念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融为一体为目标,开始了新的探索之路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又有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新民乐”产生了,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不仅应用于声乐也同样体现在民族器乐中,其中较有代表性与较为成功的例子之一要数近年来活跃在海内外的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这支民乐组合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仅仅在成立不到4个月的时间,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举办了第一场专场音乐会—《魅力》音乐会,自此以后,女子十二乐坊陆续出现在国内的众多舞台上。这种中国民族器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打动了业内外人士的心扉,也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的认可。“女子十二乐坊”以其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和新型的民乐组合形式叩响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她们开始在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反响最热烈的是在日本。“女子十二乐坊”这种“新民乐”形式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二、市场化背景下传统民族音乐的困境(一)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冲击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又一次对传统音乐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发展也造就了更多的网络音乐和新模仿模式。人们对音乐的爱好也开始多元化,在网络的天地之间,许多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然而在这样的浩瀚网络音乐中,传统音乐却并不是有太大的“篇幅”也很少去做一些宣传,纵观网络音乐,仍然很难看到传统音乐占据网络的位置。它总是及其“渺小”的空间存在于一个小角落上。音乐,是一种表现,一种宣泄,是需要“人气”来发展壮大,大力的宣传,不要刻守那份执着的所谓“传统”,勇于将传统呈现于现代之中,才能进入人们的感知中,传统音乐在失去了太多观众群体下,更应如此。(二)多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困境二十一世纪人们在欣赏音乐和娱乐音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身心的一种历练。只不过历练有简单而毫不费劲的、也有充满严肃性和职业性的。当现代中国出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严肃与流行等多种文化元素文化模式,流行音乐,网络音乐等多元化音乐同时并存时,这一时期的音乐突出表现出了其娱乐性和经济性为主导的特征,它不需要有太多的音乐知识和人生内涵,也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底蕴,它适合于任何人群,也可以不分时间,空间的去听,去唱。这类音乐使各类人在音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发泄于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舞台①乔建中:民族音乐作品创作40年。载《人民音乐》1997年第1期4上。疯狂的追星成为了流行音乐最饱眼的一幕,对流行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反转历史我们对这一幕似曾相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戏剧“角”的追捧,对传统戏剧的狂热,不能不说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歌坛也同样追捧明星。以周旋为代表人物,存在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在那个年代,它同样是时尚的象征。那时传统也以旺盛的势头与时尚同时存在于中国的音乐舞台上。然而随着人口俱增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身要求的提高使自己成为了拼命工作的机器,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无心也无力去学习太多工作以外的音乐知识。传统音乐的那份雅致、清高使更多的劳动者在疲倦之余再也没有更多的力量去涉及。人是需要用音乐来调剂自己的,在这时各种多元化音乐终于有了自己的大量爱好群体,这种似乎是种低成本又简单的愉悦方式,真正走入了中国各类人群。使原有的一些传统音乐的爱好者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加入了多元化音乐欣赏的行列。现代的年轻人对充满了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贯穿的中国传统音乐渐渐淡漠了,他们已经淡忘了祖先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形成信仰,规则和价值观。尽管政府和音乐家们一再强调传统音乐的价值和地位,然而与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专业艺术音乐和普及面广泛的流行音乐相比,传统音乐依然没有能在中国总体音乐割据中占据主流地位。随着丰富的多元化音乐的来势,传统音乐就苦苦挣扎在矛盾的旋涡之中,一方面是先进科学和现代西方流行音乐的侵入,另一方面传统音乐在西方成为亮丽的风景线时却同时在中国欲振乏力。三、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基本特征及其对民族音乐的创新分析2001年6月,北京世纪星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京先生创建“女子十二乐坊”。王晓京在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中,经过筛选,组成了一支以全新的民乐表演形式的新型乐队—这就是今天闻名国内外的“女子十二乐坊”。这是一支将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有机结合的流行艺术团体。她采用了新的演奏形式,对中国传统乐曲进行了新的编配,以及聘请专业的音乐人为其创作新的作品,她们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一)“女子十二乐坊”音乐创作基本特征1、音阶调式中国的民族音乐调式较多,结构复杂,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乐坊”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乐坊”的作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a.汉民族传统的“五声调式”;b.少数民族5的音阶调式;c.西方十二平均律大小调。具体来说,属于传统“五声调式”的乐曲很多,如《无词》、《敖包相会》、《茉莉花》、《康定情歌》等举不胜举,除《无词》是“乐坊”成立早期新创作的乐曲外,另外几首均为我国民间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少数民族调式的乐曲有《楼兰少女》,首先,从乐曲的名称上就已经呈示出少数民族的特点,乐曲采用独弦琴为主奏乐器,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弹弦乐器,起源于骤国(今缅甸),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南国色彩。乐曲中频繁出现小二度与增二度,这正是具有新疆与阿拉伯浓郁色彩的音阶所包含的特点之一。西方十二平均律大小调的乐曲主要体现在“乐坊”移植或“翻奏”的外国曲目中,如:爱尔兰的《大河之舞》、普契尼的《公主彻夜未眠》等。2、节奏节奏在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女子十二乐坊”为我们展示了多种充满活力的节奏,在民族传统语汇的基础上加入了爵士语言,桑巴节奏、摇滚因素等,灵活多变的节奏样式成为其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作品《五拍》就是一个体现阿拉伯风格节奏模式的代表作。乐曲一开始由架子鼓奏出基本节奏型,该节奏型延续并贯穿乐曲始终,乐曲的旋律是由二胡开始领奏,短小快速的乐句作为一个动机,并采用下行模进的手法将乐曲的旋律展开,最后又以主题动机结束乐曲。另一首《达坂城的姑娘》是一首新疆风格的民间歌曲,乐队用架子鼓奏出摇滚节奏型,从听觉上使乐曲在开始时便富有流动感与节奏感,并充分利用该乐曲本身配有歌词的特点,边唱边奏,在乐曲原有的旋律基础上在结尾部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乐坊在外国曲目的演奏上也是如此《大河之舞》中鲜明的踢踏节奏,《新古典主义》中现代感的电声乐队配器等,均使音乐的表现力变得更为宽泛。可以说,“女子十二乐坊”在音乐上能给观众一种流行时尚并具有活力动感的审美印象,其中节奏的多样化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旋律的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而且,在演奏过程中,一种富有律动感的节奏型也便于乐队演奏员在肢体语言上的表现,从而容易使观众(特别是年龄段较小的青少年观众)感到一种活力的存在。3、旋律“乐坊”在乐曲旋律上的最大特点应该是以“串烧”的形式来演奏乐曲。“串烧”即利用乐曲调式、调性方面的共同点,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曲连起来演奏,在转换乐曲时音乐是不间断的,这种表演形式一般在晚会中经常使用在歌曲联唱节目中,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乐坊”并不是将串联的每首乐曲从始至终演奏完,而是将每首乐曲的旋律动机“串烧”在一首乐曲中,如:《茉莉花》的日本版,从乐曲名称上来看是一首乐曲,其乐曲旋律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歌《茉莉花》,但是在乐曲演奏中间加入了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民谣《樱花》的主题旋6律。另外,在《新古典主义》中采用了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及贝多芬的《命运》等主题旋律动机进行“串烧”演奏。这是典型的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在传统的民族器乐曲中基本上是看不到这种创作手法的。4、配器合声“女子十二乐坊”几乎在每个乐曲中都使用了电声编配(MIDI),它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手段为基础,运用软件程序将配器输入电脑中的配器法,在演出时以配乐(伴奏)的形式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而乐队的演奏人员则根据伴奏的节拍来演奏主旋律。由于传统的民族器乐音色比较单一,音量比较小,因此“乐坊”运用了电声乐器并使用丰富别致的配器手法,在传统与流行之间找到了结合点—用现代的西方音乐形式改编中国传统乐曲;反之用民族乐器来演奏爵士和拉丁,以电子音乐作为伴奏,大量炫技的独奏和反复的高潮,运用MIDI制作,使音响的变化强弱控制自如,在丰富了音乐的音响效果的同时也拓展了乐曲的表现力。另外,在编配乐曲同时,也顾及到给观众展示民族器乐自身音色的独特性,因此,在乐曲中主题重复时,会由不同的乐器担任旋律演奏,这样既可以使听众对比出不同乐器的特点,也避免了多次重复旋律时音色的单一化。(二)“女子十二乐坊”的创新探讨1、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创新“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曲目一改中国传统器乐的配器手法,对所演奏的乐曲进行了新的编配,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在音乐效果上采用了带有流行元素的配乐手段,并且加入了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在里面——“电声”(midi),听起来较为悦耳,风格上也不失优美、欢快、奔放等。从整体方面来讲,采用了“多媒体与视听相结合”的手法:将电声乐与演奏、演唱重新结合……消除了乐队与观众之间长久以来的“距离”。从乐队的作品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改编型”与“创作
本文标题:论女子十二乐坊对民族音乐的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3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