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
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王先成一、影响我国工业化战略选择的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化战略选择的因素很多,有的是有利因素,有的是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首先,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积累了巨大的全民固定资产,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内市场,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增长。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国内市场容量将迅速扩大,相应带动国民经济起飞。其次,我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具有诸多后发优势: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工艺、管理经验,吸收国外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缩短工业化时间,积极参加国际竞争,优化产业结构。此外,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是最大的潜在资源。不利因素主要有:其一,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众多是影响我国工业化战略选择的主要障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其二,人均资源少。我国虽是世界上6个资源大国之一,但由于过多的人口带来的分母效应,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尤其是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石油等对经济长期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人均资源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或者1/2。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意味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以及世界人均水平都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迅速扩大,必然会加剧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其三,不断增长的就业压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导致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加上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吸纳能力有限,给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带来很大阻力。其四,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人力资源短缺。我国有2亿多文盲、半文盲人口,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任务艰巨,教育较落后,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其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其中,城乡二元结构及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是最突出的问题。二、世界工业化战略的比较研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进行资本积累,工业化起步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农业。因此,要采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开发能直接利用农业资源的劳动密集工业,再走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道路,整个经济才能发展,这是工业化战略的选择问题。1、初级进口替代战略用农业中的收益(如出口原料所得收入)发展过去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要的部分工业产品的生产,就是“进口替代”。所谓初级进口替代,是指从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工业部门着手,主要投资于非耐用性消费品生产的“进口替代”,如日用化工品、造纸、塑料、纺织等工业。这种进口替代战略有以下优点:现有的国内市场,产品销售不成问题;投资额较少;资金回收快,产业成长快;生产技术和工艺简单,技术工人容易培训;节省外汇;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这种战略实质上是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则,即生产加工资源丰度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获得相对利益。不过,实行初级进口替代有一些缺陷,当国内市场饱和时,这些进口替代的产业便无法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小的国家,经济发展容易达到极限。另外,由于进口替代的是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改由国内产品替代,效率可能低,成本较高,与国际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政府必将采取保护措施。保护政策会妨碍本国工业的发展,还会造成国内产品的垄断地位,导致价格上升,资源分配不合理。2、高级进口替代战略提高生产档次,转向生产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生产资本品,如机器设备等;原材料的深度精加工。这样的“进口替代”称之为高级进口替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高级进口替代战略,这种战略比较切实可行。但是采用这种战略需要更多的资源、资本和技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保护。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不宜实行这一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所谓出口替代是指扩大非耐用消费品的出口,即以新的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品)代替传统的出口商品(初级产品)。许多没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小国和地区采取这条道路。它们在采取初级进口替代后,采取出口替代的战略,即仍然出口原料,进口资本品,但增加了一项——出口非耐用消费品。过去生产非耐用消费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现在是为了出口。如日本在19初至20世纪就选择了出口替代战略,韩国、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也都是走的这条路;它们没有丰富的资源,而不得不使用人力资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领域。这种策略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一旦失业减少,工资减少,丧失优势,就不能再使用。4、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战略所谓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是指工业部门已比农业部门相对强大,可以向国内市场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同时,向国外出口先进的耐用品及一定数量资本品。这时,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就无关紧要了。到此,工业化基本上完成。以上是工业化的4个阶段和战略。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高级进口替代阶段,我国则处在第3和第4阶段之间。三、从矿产资源的角度探讨我国工业化的战略这里讨论的自然资源是指我国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石器时代甚至更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矿产资源。正是通过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一个空前繁荣的社会。矿产资源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和工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中,95%来自矿产资源。80%左右的工业原料也是源于矿产资源。在铁路总货运量中,仅煤、焦炭、石油、钢铁、矿石、水泥、盐、矿建材料和化肥等的运量就占80%。通过勘查和开发,源源不断的矿产资源存量转化为国民经济增量。矿产资源还是我国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的助长剂。1990年,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黑龙江,其矿业产值几乎占工业总产值的1/4。矿产资源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区域产业的布局、分工与协作,中西部及其他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并且位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即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位。人们需要大量的动力能源(煤、炭、石油等)钢铁等各种金属以及水泥等大量建材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及工业化,而这些产品多是直接取自自然。同时,为了实现赶超目标的进口替代战略又需要大量的外汇,只有靠出口农副产品,纺织产品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平衡。在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演进过程上看,在过去50年的时间内,我国产品出口贸易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1):表1我国产品出品贸易结构变化(1952-2000年)(%)年份食品轻纺产品矿产品机械设备其他195230.211.319.020.618.9195732.212.221.622.211.8196238.011.718.312.219.8196528.914.815.028.512.8197029.215.630.113.211.9197522.417.729.319.710.9198024.331.538.84.41.0198525.324.234.53.212.8199017.233.718.99.920.319959.338.021.424.76.620006.032.617.736.47.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主导此阶段的出品产品为农副产品及其有关食品;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此阶段是以大规模石油为代表的矿产品主导整个产品出口贸易;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此阶段轻纺工业产品占据了国家产品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第四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机械设备和家用电器等跃升为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一位。今天许多国家,如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南非等,都在积极开发利用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来发展国民经济,更有一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完全依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使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工业化道路必须也只能立足于自己的资源状况和基本国情。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和地区工业化中期阶段不仅是GDP增长最为迅速的阶段,而且也是矿产资源消费周期“时间效应”最为强烈的时期。在此时期,现代能源及金属矿种社会消费的快速增长,会对原有的资源供应保障模式提出巨大的挑战。根据全球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保障国家中期阶段消费需求的增长,关键能源矿种资源地域组合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之比应为:1:0.14:0.014;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地域组合的铁矿石、铜和铝储量之比应为:1:0.05:0.5。换言之,若要保证国家工业化中期阶段GDP的增长,每100亿吨煤炭的储量应有14亿吨的石油和1.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匹配,每10亿吨的铁矿石储量要有0.5亿吨的铜储量和和5亿吨的铝储量相匹配。然而,我国三大关键能源矿种的资源地域组合仅有1:0.02:0.0007;三大关键金属矿种资源地域组合仅为1:0.0015:0.05。与全球水平相距甚远(表2)。表2中国与世界关键矿种资源地域组合特征比较(1997年)矿种地区能源矿种金属矿种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铜铝世界1.0000.1400.0141.0000.0500.500中国1.0000.0200.0011.0000.0020.050差异倍数——714——2510资料来源:①USGS.2000.MineralCommodityWashington②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产资源报告》(1997-1998),地质出版社,1999年我国目前GDP的总量已超过1万亿美元,人口已达13亿。要满足如此庞大的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的长期需求增长,需要一个矿种齐全,数量可观的矿产资源基础。根据初步判断,要保证未来20年及更长时间的发展,我国至少需要拥有的关键矿种和资源量应为:煤炭2000亿吨、石油140亿吨和天然气18万亿立方米;铁140亿吨,铜0.5亿吨和铝20亿吨。从全国现有的资源基础及发展前景看,除了煤炭外,石油、天然气和铜三大关键矿种的储量增长与上述要求相去甚远,铁和铝资源虽然在数量上大体无虑,但比重过大的贫矿使这两大矿种无法支持上述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十大关键矿种分布情况来看,能源矿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80%左右集中在北方;化工矿产硫和磷的80%集中在南方诸省;金属矿产中的铁矿能源大部分蕴藏在北方东部地区;有色金属的60%-70%以上则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表3中国十大关键矿种资源的区域分布(1997年)(%)矿地种区能源金属非金属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铜矿锌矿铝士矿硫矿磷矿华北49.712.81.727.311.310.818.141.3613.78.2东北3.247.724.825.66.92.83.60.401.71.1华东5.313.82.214.130.718.612.00.5927.26.8中南2.97.84.49.79.526.323.332.5920.427.5西南9.00.126.117.929.523.428.422.9035.947.4西北29.918.140.85.412.118.114.62.161.19.0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资料来源:地质部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各国矿产储量潜在总量”,1993年注:按剩余可采储量计算。若按三大地带划分,东部地区在石油、铁、铅、锌和硫铁矿5个矿种的资源上有一定基础,其中铁矿的优势地位最为突出;中部地区在煤、石油、铜、铝、硫、磷等矿种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其中煤、石油、铜、铝土资源的优势地位明显;西部地区的能源、有色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基础可观,其中以天然气、铜、铅、锌、磷等矿种的资源优势最为可观。可问题的严重性性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地带的资源组合状况能够独善其身。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未来矿产资源供应保障的国内基础和格局,即随着经济发展基础的扩大,建立全国乃至全球方位的资源供应保障体系的相关的基础设施,就成为提高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惟一出路。当然,这种体系的建立应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内矿产资源地域组合特征为出发点。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在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四大资源,即自然资源(含矿产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要素中,矿产资源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广阔的
本文标题:论我国工业化选择与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4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