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XX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学学年论文论文题目: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姓名:学号:系别:专业班级:时间:2011年11月—2011年12月1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中国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新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二、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一词是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Albrecht于1970年提出的,它属于7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的有别于现代常规农业的替代农业的一种形式.英国学者M.K.Worthingtong(1981)将其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而由中国农业环保协会生态农业委员会、吉林农业生态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当代生态农业》学术季刊中指出: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三、生态农业的内涵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2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具体包括:1、它是一个宏观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从整体来设计和管理农业的农业生态系统。2、在这一系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是有机联系的,有序的,动态的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系统功能是通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的,即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3、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源,构建良性的能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过程。在能流、物流过程中,强调物质的充分利用和在每个环节上的增值。4、与自然的关系为指导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以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实现农业的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减少污染,通过低投人来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土地资源和利用率,减少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5、为本,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着重提高系统内的生产力、稳定性,持续性和均衡性。四、生态农业的特点(一)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三)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四)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五、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的综合比较(一)稻鸭共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的比较:1.稻鸭共作模式对杂草的综合防治效果高于95%,而大量使用除草剂的化学稻作模式的综合防治效果为70%左右。2.在不施用任何杀菌剂的情况下,稻鸭共作对稻纹病表现出很好的病害控制效应。3.稻鸭共作模式显著提高农田有益昆虫种群数量:如,稻田蜘蛛,平均比化学稻作模式高112.9%以上。4.稻鸭共作模式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如,速效氮,提高61.45%;速效磷,提高19.93%;速效钾,提高7.62%。45.稻鸭共作模式下,土壤及稻米中部分重金属含量显著下降,提高农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如,锌,降低17.4%;镉,降低37.0%;汞,降低36.1%。6.稻鸭共作模式下稻米品质有所改善:如,稻米垩白粒率下降了25%以上,垩白度降低了30%左右。7.尽管稻鸭共作的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但总的经济效益比化学稻作模式提高了17.5%。(二)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比较:1.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如,速效钾,提高100%以上;速效磷,提高65%以上。2.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下的沼液沼渣还田使稻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所提高,尽管对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仍可能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需要特别注意对沼气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3.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比常规化学模式大大降低了水稻种植成本,农户收益提高35%以上。4.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比常规化学模式降低农村生活废水与垃圾的集中处理成本50%以上,减少用电量35%以上(三)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比较:1.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如,速效磷,提高41.93%;速效钾,提高8.37%。2.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使得水稻在生育期基本不用施用农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种群数量分别减少30.05%和40.23%。3.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有显著杂草抑制效果:如,全年杂草干重下降66.07%,冬春季杂草干重下降55.36%。4.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化学稻作模式,如,镉。5.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降低了因排水或地表径流引起的养分流失及对周边水域污染的风险。6.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略比常规化学稻作模式的低,两者平均相差50公斤/亩左右,但是,前者显著提高稻米品质,尤其是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产品更安全。57.由于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需要的劳动力等成本在机会成本情况下要远远高于化学稻作模式需要的劳动力成本,而且水稻产量下降以及冬季休闲等,使得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的农户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六、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理论基础上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6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7(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七)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本文标题: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4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