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2006上海师训课改探索实践课设计和点评的建议一、关于教学目标制订的适切性问题根据所接触和了解到的现实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我们教师最大的困惑是难于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机整合起来,以及对后两个维度目标的具体设计。从已经形成的案例来看,目标制订的适切性问题较大。有一个展示教学案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教学主题——“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能够以投资理财的原则,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课堂交流以及师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投资理财案例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正确投资、合理投资知识的同时,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说,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精神是了解的,对三维目标的制订意识和能力也有一定的显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较有代表性。首先,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说“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表述是正确的,而另两个维度的目标主体转移了。其次,知识目标中的“了解并掌握”在层次上有重叠到底是了解还是掌握?对方法目标中的行为能力期望是模糊的“提高”,这如何检验?再者,情感目标定位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一节课的要求又显得期望过高。这种现象在各学科中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另有一个教学案例的目标制订,相对而言就注意了这些问题:教学主题——“城市化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基本特点,了解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原因;能正确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简要分析该地域特征与其经济地位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城市数目变化统计图和长江三角洲经济数据地位表上反映的知识;能联系本地城市化情况解释当地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社会实践,能乐于参与对城市化现象开展的调查活动;乐于和同伴一起交流对城市问题等方面的感受或见解;能够对城市环境、交通等问题提出一些如何解决的个人建议。所以,我们提出:教学目标要能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针对性、适切性和层次性;能突出伴随学习过程并与学习内容相应的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要求。这里所强调的适切性就是着眼于具体的一节课的有限目标,期望效果要明确并有可能性,即努力后能够达成的。二、关于教学内容处理的合理性问题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我们所遇到的新情况是什么?要求又是什么?这同样值得关注。1.对于教材的认识、分析与处理。大家普遍感到新教材变化很大,知识的体系与结构强调了单元模块,量多而难于把握;还有的认为新教材不成熟,缺少配套材料,难于操作。所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两类教学案例情况较为多见:第一种是教师、学生都手眼不离教材——对着教材“阅读”“圈划”“讲析”“讨论”,教材有什么,我们学什么;第二种是一节课中基本都没有用到教材,甚至脱离教材,基本都是用自己的内容。后一种情况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不为少见。我们认为,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用好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对教材中某一主题的分析需要明确三层意义:一是本主题内容的地位——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的关系分析,注重的是其教育价值;二是本主题内容的结构——所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的是其学习过程;三是本主题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在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的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为依据,对教材作合适的选择与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内容的处理要注意符合“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安排有序”的指导2思路,加工与提炼要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2.对教材的拓展和补充。我们主张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一些学生能了解的社会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并主张要正确处理知识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关系,教学内容注意体现鲜活和生动。可喜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到了这个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也有所落实。但同时值得重视的是出现了一些需要讨论的案例,如:某所小学二年级的《小黄帽》(交通安全)主题教学案例:教师补充的内容是某山区公路边出了一起交通事故(真实的录像资料),一个小女孩被压伤了双腿,最后失去了两条腿,只能坐在一个大皮球中靠手力移动和自理生活。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小女孩为什么变成肢残人?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么做?几乎所有学生认为是因为小女孩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绿灯;我们应该“看红绿灯”“走横道线”等。我觉得这位教师在最后让学生形成必须要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行路的习惯等目标是不错的,问题是所运用或补充的材料内容需要商榷。一是画面太惨,对小学生的情感刺激太大;二是环境背景有距离,城市学生因为不了解山区农村的公路上其实没有“红绿灯”,讨论就无法根据案例材料来开展;三是学生得出的认识其实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无关,这种学习内容的补充反而变“虚”了。所以,我们主张所补充的教学内容要兼顾必要性、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关于教学方式运用的有效性问题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要为完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等提供指导和服务。但目前的课堂在教学的方式上还存在几个值得研究和突破的问题或现象:一是学习问题的设计与学生对问题的生成能力培养。听介绍有个案例:在讨论教师设计并提出的问题基础上,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问题。当时学生大多想不出问题。后来有位学生向教师提问:“老师,你到过苏州吗?”引发另一位学生问:“老师,你到过南京吗?”还有位学生问:“老师,你到过日本吗?”老师回答“到过”或“没到过”。这个教学案例说明在“问题教学”方面的问题:1.学生的提问游离于学习的内容,即没有在学习的内容中寻找问题;2.当一位学生提出问题后,其他学生只是模仿,而没有形成新问题;3.更主要是学生的问题没有使被问的对象建立一种思维来解答所提问题。我们还发现教师的许多教学问题设计也存在如此一类的问题:或者太大、太空,或者没有构成问题等。我们提出要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既要注意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置疑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有“科学的问题”;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反应对教学设计的问题作有效调整,要体现课堂重心由“教”向“学”转移。二是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和民主氛围的创设问题。常遇的有一种情况:教学方法——集体或小组讨论。语文课上,对某一情节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数学课上,对某一个题目可以有几种解法?先分小组讨论一下。历史课上,同时代的西方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件?大家先讨论。美术课上,这幅作品在构图上有哪些特色?我们先讨论讨论……在讨论以后,教师再抽查学生一一提问:“你认为?”“你的意见呢?”其实与不组织讨论的检查方式没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注意体现教学的民主、课堂氛围的和谐;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要注意引发认知冲突,可组织讨论等学习活动,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等。问题是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要明确,检验讨论的收获要基于讨论的相互启发和帮助。否则,让学生认为教师要我们讨论仅仅是热闹一下,或者是不讨论其实我们也知道了,这就是教学方法环节的“水分”和“虚头”。三是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提出: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正确地运用相应的教具设计教学,努力使抽象概念直观形象;要注意教学实施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但实际上,这样的要求往往在实践中差异很大,有的专家总结说:在中青年教学评选和展示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反映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应该说有许多不错的案例,但也有许多不理想的案例,尤其是用PPT投影代替板书等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将教材上的某段内容或某些图表用PPT呈现,以取代看课文;有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如自学、作业时设计一些图片与音乐来相伴;有的则借用一些“教学课件”引起学生3学习兴趣,而课件本身没有互动功能,内容也不一定切合主题等。上面列举的一些课堂现象,说明在运用教学技术方面时,没有充分注意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盲目运用和机械照搬教学课件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如果没有理解和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特殊功能,而仅仅作这样的设计,那么就像一些专家所言,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泡沫”,教学设计要避免这种“泡沫”,教学实施更要注意避免这种“泡沫”。四、关于学习方式培养的科学性问题新课程并不是反对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但仅此是不够的,当前更需要加强的是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利用社会资源的学习等,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学习经历。所以,我们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一定的学习问题进行实践和探究,能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见解;能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不同的实践体验,不同程度地尝试自主建构知识概念。有些教学案例对我们有启示:关于“对生活支架的设计制作”的学习。教师先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社会生活中有哪些“支架”,观察其有何不足,讨论是否可以改进;接着,让学生根据讨论意见设计一个新的支架,体现对原支架的改进思想;第三,制作这个经过设计的支架作品,体验其制作过程,有什么困难或问题需要克服;最后,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的作品,以及其中的体会。我们还提出要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学习活动,主动参与交流,尊重同伴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能体验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也有一些案例对我们有一定启示:关于(数学)“统计”的教学。教师提供了这样一段情景(录像资料):某段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在飞快驶过;然后,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统计四种车(卡车、大客车、小轿车和摩托车)在这段时间的通过数;接着,学生就进入了统计学习的活动,当有了统计数据后,教师让学生交流答案。结果,各人答案多不相同,也难于判断谁的正确。即使教师将这一段录像再重复放一遍,结果还是不统一。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不能由一个人来完成作业,主动提出要结成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是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了统计任务,各组的答案也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合作学习的进行要注意三个要素:一是合作需求,即如果不合作不能完成任务;二是角色分工,在合作团队中各人的任务有区别并相互明确,不会交叉;三是成果共享,最后的成就基于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当然,我们还提倡要让学生能注意联系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一定的开放性学习活动。上海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二期课改中“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的理念落实,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新任务,更是培养学生“与实际相联系”学习方式的新途径。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要求,从2006年的秋季开始,我们将进入实际的探索。五、关于学习训练设计的导向性问题学习评价的改革要求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有重视全面综合的评价,重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提倡自我和他人相结合的评价等。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则学习训练的设计是其中很基础的一个方面,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之一。关于基本训练的设计,我们提出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体验、交流;要联系社会实际,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并注意分层次,以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需要。如何体现?这里可以用两个案例来作说明:其一,“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以六年级数学“分数的应用”主题为例:教师在本单元主题的教学中,为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素养,以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并提出了这样一道让学生进入兴奋学习状态的训练作业:某同学计划在国庆节长假中利用3天时间读完140页的一本书。他第一天读了2/5,第二天
本文标题: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6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