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证监局考试-财经综合类之经济基础知识
1.1需求理论1.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1)消费者偏好(正比)(2)消费者个人收入(正比)(3)产品价格(反比)(4)替代品价格(正比)(5)互补品价格(反比)(6)预期:预期价格升高,消费者提前购买,反之则推迟购买(7)其他因素:如:品种、质量、广告、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1.2供给理论1.影响供给的基本因素(1)产品价格(正比)(2)生产成本(反比)(3)生产技术(4)预期供给(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国家政策等1.3均衡价格理论1.最高限价: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2.保护价格: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一价格之上进行1.4弹性理论1.需求价格弹性类型(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富有弹性(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缺乏弹性(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单一弹性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正比)(2)重要性(反比)(3)用途多少(正比)(4)时间(重要)(正比)3.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增加,销售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增加,销售量减少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价格变动,销售量不变4.需求交叉弹性:5.需求收入弹性:6.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1)Ey等于1:成相同比例(2)Ey大于1:高档品(3)Ey小于1:必需品(4)Ey等于0:需求不变(5)Ey小于0:低档品7.供给价格弹性(正数值)Es大于1:弹性充足Es小于1:弹性不足Es等于1:弹性为1Es等于0:无弹性Es等于无穷大:完全弹性8.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正比)(2)资金有机构成(正比)(3)生产周期、自然条件(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2.0企业理论1.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2.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2.1生产理论1.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品的过程2.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3.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2.2生产函数1.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2.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一般设劳动投入可变)(1)Q=f(L,K)K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总产量取决于劳动量L(2)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曲线图:2.3成本与利润1.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即生产中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2.成本函数(1)成本函数的含义和类型短期成本函数:C=b+f(g)即:总成本=固定成本+f(产量)长期成本函数:C=f(g)即:总成本=f(产量)(2)短期成本函数分析短期成本函数分析固定成本(eg:厂房和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费用):不随产量增加而变动可变成本(eg: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工资):岁产量增加而变动TC=TFC+TVC(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ATC=TC/Q(平均成本=总成本/产量)AFC=TFC/Q(平均固定成本=总固定成本/产量)AVC=TVC/Q(平均可变成本=总成本/产量)MV=△TC/△Q(边际成本=总成本增加额、总产量增加额)3.短期成本曲线:3.0市场失灵(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1.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2.外部性:即造成影响后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3.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4.公共物品的特点:非竞争性、非排他性5.公共物品分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6.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4.1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发、收入法和支出法(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即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算GDP的的方法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由于从企业角度来看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是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用收入法核算GDP有时又称为成本法。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同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4.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3总需求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总需求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总需求分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几点假设(在进行总需求分析时,有三点重要假设):第一,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不变;第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三,价格水平是既定的。(2)分析简单国民收入模型有以下两点假设:第一,利息率水平既定;第二,投资水平既定。(3)潜在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水平,又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4)均衡国民收入就是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当不考虑总供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由总需求决定的。(5)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AD)是整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AD=C+I+G+(X-M)(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6)消费与储蓄消费(C)是家庭用于食物、衣服等物品和劳务上的开支。消费是GDP中最大的一个部分。储蓄(S)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S=Y-C)。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函数表达式为:C=f(Y)储蓄函数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S=f(Y)(7)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a.总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b.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总需求变动必然引起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见下图)(1)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2)消费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3)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c、乘数理论0450AD0ADYE0YAYcAAD0450AD0ADY0YA2AD1AD0E1E2EA1Y2Y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但是,一定量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这就是乘数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乘数(multiplier):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即:乘数的另一个公式为:乘数的公式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某一部门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映,从而使这些部门的需求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数倍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运用总供求模型分析,在不同的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时,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价格水平不变;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也不变。即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只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见下图)2.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即总需求变动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见下图)AYa0YPASP0AD2AD0AD1E2E0E1Y2Y0Y1MPSaMPCa111,或:3.长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总供给曲线下,由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所以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价格水平上升,而国民收入不会变动;总需求的减少会使价格水平下降,而国民收入不会变动。即总需求变动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而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见下图)4.4通货膨胀与失业1.价格指数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到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1)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CPI=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100(3)PPI=ΣkW/ΣW其中,k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W为权数2.通货膨胀及其类型定义: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11ttttPPP0YPASP0AD2AD0AD1E2E0E1Y2Y0Y1P1P10YPASP0AD2AD0AD1E2E0E1YfP1P1式中,tt为时期的通货膨胀率;1ttPP和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分类:(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①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②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③超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①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②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进行分类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②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5.菲利普斯曲线定义: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两者具有负相关的函数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的时候,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因此,菲利普斯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由于工资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而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正比例关系(两者差额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所以,通常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替代货币工资率来描述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则相反。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1所示。图9-1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既反映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又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持续性的长期现象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使菲利普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意味着经济现在必须以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在长期,如果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移动,换取一定的失业率所需求的通货膨胀率就越来越高,最终菲利普斯曲线将成为一条垂直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果经济开始在一个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下运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以自然失业率为出发点的一条垂线。长期非利普斯曲线否认了短期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由于长期无法消除自然失业率,任何政府试图以通货膨胀来消除自然失业率的努力,其结果都是暂时的。货币主义就持这种观点。与菲利普斯统计英国的数据类似,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发现,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3%,这一描述示出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奥肯定律”。8.充分就业、失业和自然失业率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因为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在现有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由于不愿接受工作条件而失业的情况。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
本文标题:证监局考试-财经综合类之经济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7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