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应然方略
试析跨文化传播与交往的应然方略——从斯诺70年前中美跨文化传播成功经验谈起朱清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摘要]:70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发表《红星照耀中国》一举成为誉满全球的名人。作为一个获得极大职业成就的新闻人,他的中美跨文化传播成功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与效仿意义。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斯诺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梳理,以企“古”为今用,为当下中西间跨文化传播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方法论视角。[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人道主义民族优越论亲近性文本[简介]:朱清河,男,1969年生,河南平顶山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传播学硕士,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主攻新闻理论,中西新闻比较,跨文化传播,曾公开发表有关新闻与传播学论文数十篇。AnalyzingtheIdealWaytoGetawayfromapredicament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ccordingtotheExperiencesofEdger·Snow’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eventyYearsagoAbstract:Edger·SnowhasgreatrenownforhisRedStarOverChinawhichwaspublishedinthe30thoflastcentury.Asanews–reporterwithgreatachievements,Snow’Successfulexperience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sdowntodatetostillhavetheverystrongactualitytoguideandimitate.Fromthreeangles,thistextstudiesandcombsinterculturalsignificationandapocalypsesthatAmericanreporter,Edger·Snowshoweduswhenhecommunicatedwithforeigners,gatherednewsfromforeignersandreportedforeignersinordertoprovidetheexperienceandpreceptsforusatthemomentwhencarrying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Keywor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humanitarianism,ethnocentrism,textswithproximityandreadability.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全球化’使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工作场所、文化范畴、政治领域的交流实践日渐变得具有国际性。”1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主义伴随着全球化思潮以强势姿态和不分青红皂白,冲击着其他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樊篱和价值体系,引起了后者的警觉、愤懑、甚至抵制。面对此困境,彼此如何摒弃唯我独尊的偏见、在跨文化交流中达到双赢,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常议常新话题。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记者兼作家斯诺曾经在上世纪数十年间所进行的中美跨文化(新闻)传播实践,实际上对此议题早已有过较为成熟的探索,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作家、新闻记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头,1942年至1943年之间又来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970年期间三次来华访问。斯诺的一生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报告、评论和著作,而这些新闻作品又主要以中国社会为题材,因此可以说斯诺的一生始终和中国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尽管他至死都几乎不能流利使用汉语,尽管他也只是把一生65个年头中的五分之一留在中国,但他却把他的几乎五分之四的精力与智力毫无怨言地奉献给了中美跨文化传播上,而且至今仍没人超越他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与业绩。一个受西方文化熏染、喜爱冒险的美国青年(1905年出生的斯诺192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只身闯入另一个与自身文化迥异的东方文化国度,不但没因“水土不符”、而匆匆打道回府,居然还在中美、中西跨文化新闻传播史上涂上了浓笔重彩的一笔。面对21世纪中西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困惑、猜忌、冲突,这不能不给我们当今全球化时代、自诩为“地球村”的“村民”们留下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与史启示。一、“天下一家”的人道主义意识与襟怀——跨文化交流传播的先决条件(precondition)。一般认为,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发展至今,人们普遍公认的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重视人的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人施之以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研究过斯诺的后就会发现,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和冒险精神贯穿着他跨文化传播交流的一生,是他“天下一家”思想和“世界公民”意识形成的主要根源。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冒险精神不是从天而降的,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童年的生活经验对成年后的行为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斯诺的祖辈当时在美国是那种“屯垦西部,开拓新地,寻求新生活的人们”,他们艰难创业,接近下层劳动阶层,曾在南北战争中维护过祖国统一,并很早就解放了自己的庄园里的契约奴隶。所以,斯诺虽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他是接近劳动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劳动阶级的。斯诺9岁的时候,父亲就要他在星期天与哥哥、姐姐一块到印刷所去劳动,拿“金钱等于劳动”的格言来教育他。他十二三岁大时,就已开始学会干些农活儿,并尝试着通过劳动换得的报酬来干自己相干的事,他帮人卖过药,收过麦,后来在夏威夷还摆过小摊儿。这些经历使斯诺从孩提时代起就对劳动和下层人民拥有天然亲近性和亲切体悟。暑假期间,不满十岁的斯诺在凯蒂铁路公司当一名勤杂员,发给他到奥扎克斯去旅行的周末通行证,使他开始对旅行发生了兴趣。这段生活,促使他在十四岁时同两名同学一起到更远的原野上去闯荡,这次历时三个月、横穿美国中西部直达太平洋海岸的传奇旅行为斯诺后来人道思想和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他们接触到下层群众和墨西哥农工,得到他们的关爱和帮助,也看到他们遭到坏人的侮辱和抢劫,使他第一次零距离观察到广大劳动者工作的艰辛、生活的痛苦和待遇的不平等,激发起他的思索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从此,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疾恶如仇、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的火种。另一方面,正如后来斯诺在自传中所说的那样,要不是在那年夏天亲眼看到了太平洋,也许他一辈子也不会如此坚定地下决心要航海跨越这个大洋;要不是像流浪汉那样搭乘货车游荡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岸边,穿越过费瑟河峡谷和科罗拉多大峡谷,他也不会那么早就品尝到艰苦探险的乐趣;不会那么早就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他的早期游荡生涯及其影响,对他的生活方式来说,对他后来的全球性记者生涯来说,可能比他所受的全部正规教育起到的作用还要大。像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斯诺早年所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他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斯诺学生时代特别喜爱不厌其烦地读两种类型的书,其中一类是雨果托尔斯泰、爱默生等人的作品。这类作家共同特点是:就是对人类、对社会、对人生采取一种积极的关注的态度,其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程度的人道主义情感。特别是雨果作品的史笔手法、表述格调、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怜悯和对丑恶势力的鞭笞对斯诺后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芽生长起到了强烈的引导、垂范作用。斯诺特别喜爱读的另一类书是《金银岛》(TreasureIsland)、《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汤姆·索耶历险记》(TheAdventuresofTomSawyer)等。吉姆、鲁滨逊、汤姆·索亚是少年斯诺崇拜的心中偶像,他们的故事陪伴着斯诺一起长大,成人后的斯诺表现出的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不畏险恶、不惧权势、追求真相、秉笔直书的冒险无畏精神,不能不说没有他们的影子存在。马克·吐温出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是斯诺的老乡,也是斯诺一生最钟爱的作家之一,他对底层生活的深刻体察,站在人道主义高度的幽默,对斯诺成年后的性格、生活态度都有很大影响。“我感到我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我知道几乎每一个国度里的善良人们都是人类的一部分。”2“斯诺的生活形式是全球性的,他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和思想他认识‘富人’和‘穷人’、权势者和卑贱者”3,他把世界当作整体来看待,足迹踏遍中国、印度、缅甸、印度支那、伊朗、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墨西哥和苏联,和世界各地的人民紧紧相连,并认为自己属于全世界.他的这种不分贵贱、平等相待,尊重他人、同情弱者,追求真理、崇尚自由,无党无派、公正无私的“天下一家”思想和“世界公民”意识是帮助他越洋过海浪迹天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采访报道最制胜法宝之一。不论是国家领袖毛泽东、斯大林、罗斯福、甘地,抑或是红军医生傅连璋、林巧稚、甚或红小鬼,不管他们的地位有多高贵或多卑微,他总是“以对待一个‘人’一样的敬意来对待他”4。所以,不论什么文化背景的人只要和他交流,都回被他天下一家的人道情怀所感染而愿意跟他无话不谈,他也因此总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别人想得而得不到的东西,并一次次地捕捉到独家新闻而震惊世界。斯诺自1928年首次踏入中国以来8年的尊重客观、无党无派的人道主义的“世界公民”角色所为,客观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他到陕北向外界报道那里真实情况的依据。周恩来在迎接他时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我们是没关系的。”51970年,在第三次访华期间,为了向美国发出友好信息,他再次被毛泽东和中国政府选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上紧挨毛泽东(当时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也在城楼上,都未受到如此殊荣)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斯诺“天下一家”的人道主义情操和朴素追求帮助他与世界各地的人民建立了深厚友谊,这种友谊缩短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语言、国籍、身份、辈分、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差距,这是我们在从事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最应该从他身上汲取的经验与给养。所谓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6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要想由互动达到互谅、互信、互利,斯诺的“天下一家人”的朴素意识和善良襟怀无疑具有一种开启跨文化传播闸门的普适性指向。回顾中外历史,凡那些勇于走出家门、国门,在中外跨文化的传播中,以仁爱之心、关爱之态、善意之举,视天下事为自家事,把天下人当自家人的人都受到了全人类的怀念和景仰,如张骞、郑和、玄奘、马可波罗、利玛窦、包括斯诺等。相反采取武力胁迫、“人道干涉”(以人道主义为借口,采用军事等强制手段按照自己的标准干涉、改造、甚至颠覆别国、异民族的政治制度及文化习俗)等极端交流方式可能会得逞一时,不可能得逞一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人类存在的善的方面之最集中精神体现,她使人深切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尽力予以帮助,使人在社会生活中用善的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像斯诺那样,把人道主义作为开启全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种文化间和平共处、相互交往之门的一把永不生锈的钥匙和先决条件(precondition)。二、摈弃文化和种族优越论,真诚待人——跨文化传播的本质要求(Necessity)斯诺在中国跨文化交流中所取的成功也与他积极了解中国文化,深谙中国文化的精髓密不可分。他在中国生活过13个年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三次访华,他一生总共出的13本新闻著作其中8本都是记述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这足见中国在他一生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所占位置之重和他对中国文化理解接受有多深。来华之初,斯诺很快发现,如果不掌握一些汉
本文标题:试析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应然方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8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