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试论《周易》古经的语言特点
1试论《周易》古经的语言特点吴辛丑(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地址:广州大学城邮编:510006)摘要:本文结合《周易》的性质、结构与时代特点,讨论《周易》卦爻辞的语言特色问题。认为《周易》的卦爻辞有表象性和象征性,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反映了上古汉语早期许多特有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现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关键词:《周易》卦爻卦辞爻辞语言《周易》一书包括经、传两部分:《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周易》古经指六十四卦经文而言,包含卦符、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内容。古经之外,另有《文言传》、《说卦传》等十篇解释说明性的文字,习惯上称为《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易大传》或《十翼》。《周易》古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周易》大传则是战国秦汉间的作品。《周易》古经和大传产生时代不同,作者不同,本来不是一书。汉代以后,以经附传,经传一体,同称为《易经》。《汉书·艺文志》云:“《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唐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为行文方便,本文对《周易》古经专称《周易》,而《周易》大传则别称《易传》,以示区别。就其性质而言,《周易》是卜筮之书,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古代卜筮的底本”①。从形式上看,《周易》经文由两个系统构成:一个系统是卦符,一个系统是文辞。《周易》的卦符构成,是由阴爻、阳爻三叠而成八卦,再由八卦两叠而成六十四卦。卦与卦之间又存在着颠倒、旁通、贞悔、变卦等关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卦符是《周易》不同于其他古书的最大特色。《周易》的文字系统,是由卦辞、爻辞所构成的,文辞依附于卦爻并表现卦爻的吉凶休咎。文辞与卦符结合起来,就组成一个个“卦”,全书就是由六十四个“卦”所构成。《周易》的结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卦为单位,文辞与符号相为表里。本文考察《周易》的语言特点,主要就是以上述认识作为基础。《周易》是占卜书,有卦符和卦象,它的文辞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有表象性和象征性;它是产生于西周初年的经典文献,反映了上古汉语早期许多特有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现象。了解这些特点,对于解读《周易》的文化意蕴,对于认识上古汉语的历史面貌,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周易》语言具有表象性和象征性《易传·系辞传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其行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这里所谓“系辞”,是指根据卦象爻象在卦爻下加上文辞,或曰“观象系辞”。由于《周易》的卦爻辞系属于卦爻,并说明、表现卦象和爻象,因而具有明显的表象性。如《坤》卦,卦辞云“利牝马之贞”,“牝马”即母马,坤为阴,为母,马之母者亦为坤,故说利于占问母马之事;卦辞云“利西南”,以八卦配八方,坤为西南,故云;六二爻辞云“直方大”,坤为地,“直方大”乃为地之属性:平直、方正、广大;六五爻辞云“黄裳,元吉”,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注云:“坤为裳,色黄,故曰黄裳。坤为下,裳者下饰,五位正中,黄者中色,故曰黄裳元吉。”②《周易尚氏学·总论》云:“凡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根于象,汉人亦然。”此说虽未免夸大其词,却也道出了《周易》文辞具有表象性的特质。《周易》的卦爻及卦辞爻辞均具有象征性。《乾》卦六爻均属阳性,是以阳性之体象征刚健之物。《易传·说卦传》云:“乾,天也。”“乾,健也。”天道刚健,故以《乾》卦象之。《乾》卦诸爻象征各种情状的“龙”:位居最下者为“潜龙”(初爻),跃出地面者为“见龙在田”(二爻),腾空而上者为“飞龙在天”(五爻),飞到极点者为“亢龙”(上爻),六爻皆阳故为“群龙无首”(用九)。朱熹说:“《易》难看,不比他书。2《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若他书,则真是事实,孝弟便是孝弟,仁便是仁。”③《乾》卦九三爻辞没有说“龙”,而是说“君子终日乾乾”,这其实是告诉人们,《乾》卦六爻也象征君子处于六种不同的地位层次,故《易传·象传上·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周易》语言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周易》的字词具有多义性,即使在同一个卦中,同一个字或词也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明夷》卦,初九爻辞云“明夷于飞,垂其翼”,可见“明夷”是一种能飞的鸟;六五爻辞云“箕子之明夷”,“箕子”是殷纣王的哥哥,“之”是“到”的意思,则“明夷”是指箕子所到之处,前人或解“明夷”为“东方之国”。又如《无妄》卦,“妄”有“乱”义,初九爻辞云“无妄往”,上九爻辞云“无妄行”,均是叫人不要出行,不要乱来;“妄”又通“望”,“预期”之义,六三爻辞云“无妄之灾”,九五爻辞云“无妄之疾”,均是指没有预料到的灾祸与疾病。陆德明《经典释文》云:“无妄,无虚妄也。《说文》云:妄,乱也。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因为行文过于简略,语言环境不明确,《周易》经文里的一些字词或文句易产生歧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节》卦,卦辞云“苦节”,六三云“不节若”,六四云“安节”,九五云“甘节”,上六云“苦节”,其中“节”字有多解。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节,荐絜反,止也,明礼有制度之名,一云分段支节之义。”李镜池《周易通义》注云:“节:解节俭与礼节。”④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说:“卦爻辞之‘节’字是节制、限制、约束之义。”⑤又如《咸》卦,爻辞云“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咸其脢”、“咸其辅颊舌”,《易传·彖传》云:“咸,感也。”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郭彧译注《周易》以为“咸”表“交感”、“感动”、“感触”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通义》以为本卦“咸”字表“斩伤”、“斩杀”之义,均有一定理据。字词的多义性,是一种正常的语言文字现象,是《周易》原本就有的用法。而歧义性,则是后人理解时所产生的不同认识,所造成的原因很多,如缺少上下文,不明语言时代特点和规律,个人主观差异等。有的歧异说法可说是误解,只是由于其说古老,相沿已久,故仍存其旧而聊备一说。如《乾》卦九四“或跃在渊”一句,其中“或”字,别解颇多。《易传·乾文言》曰:“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或,疑也。”今人有训为“惑”者,有训为“或许”者,有训为“有人”者。其实,“或”为无定代词,在《乾》卦中不是指代人,而是指代龙,“或跃在渊”意为“龙跃在渊”。试比读同卦“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诸句,“或”指代“龙”是很明确的,不存在歧义问题。因为文辞简略,表意模糊,字词的释读与句法结构的分析容易出现两歧甚至多解的情形,这也是《周易》比其他先秦典籍更难索解的原因之一。三、《周易》保留了古老的词义和词汇现象《周易》卦爻辞创作于西周早期,不少字词使用了古老的意义,有的甚至可和殷商甲骨卜辞相印证。《周易》常见“贞”字,其意义和用法如何,古今学者的意见颇不一致。《易传·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由于这种解释比较古老权威,历代注《易》者大都将“贞”解为“正”或“固”,几成定论。时至今日,不少《周易》研究者仍以古说为依归。如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将《豫》卦六二“贞吉”译为:“守持正固可获吉祥。”⑥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注《豫》卦六二“贞吉”曰:“固守则吉。”⑦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解《豫》卦六二爻“贞吉”云:“贞吉,在《易》中有两种理解。一,贞吉是并列关系,贞且吉,3即又贞又吉。二,贞吉是条件关系,贞则吉,即贞是吉的前提条件,贞才能吉。……贞训正。有人训占,是不对的。”⑧今按,《说文解字》卜部云:“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卜问即占问。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人们对“贞”字的本义和早期用法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从而使《说文解字》的说解得到确认。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云:“卜辞的贞为贞问之义。”⑨李镜池《周易通义》云:“卜辞、《周易》的‘贞’都训贞卜、卜问。”⑩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贞本卜问之义,故其字从卜。用龟以卜而问事,既谓之贞,则用蓍以筮而问事,自可谓之贞,故《周易》贞可训为筮问,以常用之词释之,即占问也。其曰‘贞吉’者,谓其占吉也;……此乃《周易》贞字之初义也。”⑾《中孚》卦初九爻辞:“虞吉。有它不燕。”句中“虞”字,王弼《周易注》曰:“虞犹专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虞,安也,初应于四,宜自安虞。”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以为“虞训安,借为娱,虞娱古通用”⑿。今按,《广雅·释诂》:“虞,安也。”《礼记·丧服小记》“报葬者报虞”郑玄注云:“虞,安神也。”《礼记·檀弓》“反日中而虞”郑玄注云:“虞者,葬日还殡宫安神之祭名。”《释名·释丧制》:“既葬,还祭于殡宫曰虞,谓虞乐安神使还此也。”李镜池《周易通义》云:“虞,丧礼。《公羊传》文公二年何休注:‘虞犹安神也。’安葬为虞。虞后则祖先灵魂入于宗庙,就转为祭礼。”⒀据此,《中孚》卦“虞”可解为“安,安神”,“虞吉”意即“安神吉利”。《睽》卦六三爻辞:“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天,剠也,马云:剠凿其额曰天。”按,《说文解字》一部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又页部:“颠,顶也,从页,真声。”天、颠、顶同义,均指人之头顶。商周甲骨金文“天”字均为人之象形,其上作方形或圆形,以象人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人名“刑天”之“天”,乃用“头顶”义,因其被帝斩断其头,故名“刑天”。“天”由名词义引申为动词义,指在人头顶上施刑,即凿额刺字,后世或谓之“黥”。六三爻辞中与“天”并列的“劓”,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意为割鼻子。“其人天且劓”,是说那(赶车的)人被刺了额又割了鼻。“天”字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在战国以后基本消失了。四、《周易》反映了上古汉语特殊的语法规律《周易》经文篇幅短小,文句简略,由于这个缘故,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及汉语语法史的人很少从《周易》中取材,对《周易》语法研究不甚重视。其实,《周易》作为西周早期的经典文献,反映了上古汉语不少特殊而重要的语法事实,颇具研究价值。比如在词法方面,已有词头、词尾的运用。词头“有”既可出现在名词性语素前,如《涣》卦辞“王假有庙”、《涣》六四“涣有丘”、《家人》九五“王假有家”中的“有庙”、“有丘”、“有家”即是,也可出现在动词性语素前,如《离》上九“有嘉折首”、《解》六五“君子维有解”中的“有嘉”、“有解”即是。出现在《周易》中的词尾有“然”(如《离》初九“履错然”)、“如”(如《屯》上六“泣血涟如”)、“若”(如《观》卦辞“有孚颙若”)等。在句法方面,《周易》语句中宾语的位置问题很值得关注。一般讲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大致分为三类:(一)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三)用助词“之”、“是”、“焉”等把名词宾语提在动词前。《周易》中少疑问句,未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形,而后两种情形在经文中均可见到,如《渐》九五“终莫之胜”、《鼎》九二“不我能即”、《临》六五“大君之宜”、《大畜》六四“童牛之牿”等即是。然《周易》中的动宾结构也有其特殊的地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可置于动词后,一是名词、形容词、动词作“贞”字的宾语可以前置。例如:①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益》上九)②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明夷》九三)③小亨,旅贞吉。(《旅》卦辞)4④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屯》九五)⑤征凶,居贞吉。(《革》上六)例①,代词“之”在否定句中作动词“益”的宾语而后置。例②,名词“疾”在否定句中作“贞”的宾语而前置。“不可疾贞”意即“不可占问疾病”。名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通常是置于动词之后的(如《颐》六五“不可涉大川”),且在《豫》卦六五爻辞中,“疾”作“贞”的宾语是后置的(《豫》六五:“贞疾,恒不死。”)。像这种名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的情形在上古汉语里是罕见的,我们仅在《老子》一书中见到一例。《老子
本文标题:试论《周易》古经的语言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8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