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试论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主题
试论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主题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银川中学赵定芳2012年9月3日1试论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主题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银川中学赵定芳电话:13312797348摘要:爱情是文学艺术千古不衰的永恒主题,爱情对文艺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徐志摩的创作与情爱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明显。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共写了约三百多首诗,其中爱情诗约七十余首,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徐志摩曾讲过“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关键词:徐志摩;诗歌;爱情诗;执著;追求自由爱情是文学艺术千古不衰的永恒主题,爱情对文艺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徐志摩的创作与情爱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明显。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共写了约三百多首诗,其中爱情诗约七十余首,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徐志摩曾讲过“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徐志摩还曾说过,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诗歌与他无缘。他之所以提笔写诗,是因为林徽音。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并迅速坠入爱河。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如果没有爱情,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诗人一生为他的理想作了不懈的努力,心灵的抗争,顽强地活着,苦苦地恋着他的诗、他的路、他的爱……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爱情,既浪漫、绮丽而又忧伤、哀怨,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正因为这样的情爱历程,诗人创作了一首首浪漫凄怨的灵魂之歌。那么,徐志摩的诗歌是如何爱情这一主题的2呢?一、徐志摩的爱情诗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徐志摩的诗是人之天性自然直率的流露,从思想内涵上说,自《诗经》开始,一方面单纯的为情而情,另一方面将爱情作为标榜之物。到了徐志摩,爱情诗被赋予其应有的内涵,达到灵与肉的完满结合。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爱情诗歌的特点是对真挚情感的自然抒发。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跌荡起伏、荡气回肠。诗人用诗歌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并进行了思考。诗人的爱情生活开始于张幼仪。1915年10月29日,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这桩婚姻是在其父徐申如的威逼和祖母的亲情攻势之下如期而成的。徐志摩对待张幼仪也是很不友好的,当张幼仪怀孕时,徐志摩正在疯狂追求林徽因,无暇顾及,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在不久后便要求离婚,把身怀六甲的张幼仪独自扔在波士顿,无奈张幼仪去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幼仪张的去向,却不予理睬。只在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产后的张幼仪艰难的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不仅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还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无论离婚前还是离婚后,甚至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张幼仪从不吐一点儿口风。只在她去世前才说了她与徐志摩的感情。与徐志摩间的爱情是悲凉的,她爱的卑微,但爱的执着;她爱的隐忍,但爱的伟大。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由反抗到妥协有两个原因。一是徐志摩是重情之人,经不起柔情软语和眼泪的冲刷;二是徐志摩还未接受西方文明的撞击,其性格之中的叛逆性还未充分展露,他的理想还未真正形成。因而还不能像后来与陆小曼恋情之中的惊天动地的反抗。同时也正是这场婚姻使徐志摩深刻领教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腐朽和“吃人”的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反抗,使他更向往爱的自由,书写恋爱婚姻的自由。这也成了徐志摩爱情诗歌中的一大主题,如《笑解烦恼结》、《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作。徐志摩生命里第二个女人是林徽因(梁启超的儿媳妇),一位是风流倜傥才3华横溢的青年才子,一位是容貌双全气质高雅的绝世佳人,在中国现代史上,发生在这两个引人注目的名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如今已经过去七十多年,可是,那种缠绕不断、难解难分的真挚恋情,那种看似“天造地设的绝配”却难以结成连理的无奈和伤痛……总是会让人在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于内心深处受到一种震撼。1920年3月,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林徽因气质如兰,也是一代才女,当徐志摩在英国偶遇她时,他的心醉了,那首《偶遇》诗就是在那时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记/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一个十六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女怎受得了这种情的引诱。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诗人说“夜莺,从低音唱到高音,从黄昏唱到黑夜。它一声连一声地呼唤着爱情”。诗人对爱情充满了期待。但林是一个受过正统教育的女孩子,她的父亲也是一位诗人,其叔叔就是我们耳熟能祥的林觉民——黄华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她最后还是奉父母之命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本来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就是为了娶林徽因的,林的“背叛”给了徐志摩当头一棒,这个时候的诗人是最苦闷的。但后来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就这样成了第三者,《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徐志摩也许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女人,人的感情还能这样的汹涌澎湃。他是有勇气的,他成了民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可惜的是林徽因是如此现代,如此独立的女人,她决定的事情,连她自己都无法改变。很多人都不明白在徐志摩解决一切障碍,他们终于可以坦荡地相爱的时候,林徽因为什么会选择放弃,也许他们之间被一个名分拖累了太久,即使一切都结束了,林徽因也已经疲惫得不愿意继续,也无法继续了。不管是林徽因成就了徐志摩,还是徐志摩锻造了林徽因,爱情过后,他们之间,他们各自,还有诸多的东西存留在那里。但是林徽因想表达的主题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表达清楚,这恐怕是这对爱人最遗憾的地方了吧。就在这个时候已身为人妻的陆小曼走入了他的生命,使他重新燃起了诗的热情(在他生命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从这个“眉眉”身上激发的,没有小曼徐可能只是半个诗人了)。徐志摩才又一次尝到了爱的甜蜜,陆小曼是一个才华出众的美4女,她的多情与满腔的热情岂是一个身为武夫的丈夫王赓所能理解的。就这样两个忧闷的灵魂走到了一起,为了爱,徐志摩是可以舍弃生命的,他也顾不上小曼的丈夫是他的朋友,他追求的只有爱情-----一种能激发他头脑精灵的爱,为了爱他可以与他的恩师梁启超分庭对抗,他也能忍受其家庭对他经济的断绝。但是婚后的生活使诗人的爱情理想又一次的破灭了,诗人陷入了迷茫。作为一个好丈夫,徐志摩很多时候跟陆小曼去做他所不愿意甚至是讨厌的事。他曾说: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里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袍服上舞台去串演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月澹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他们相爱,可是多数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而陆小曼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她一个生命的问号,不稳定的感情生活,使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这一期间的爱情诗歌涉及了爱情的方方面面:失恋的痛苦《落叶小唱》、爱的倾慕《我也有一个恋爱》、爱的执著《雪花的快乐》、相爱之人的分离《翡冷翠的一夜》、爱的迷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因此,可以说徐志摩的爱情诗是诗人爱情生活的真实表现,也是人之天性自然直率的流露。二、爱情生活为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又升华了诗人的爱情1、从1921年到1922年的“花雨期”这一时期爱的理想已经初露端倪。这一时期是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时期,是诗人的第一个创作期。虽然诗人在这一时期写了许多诗,但并没有全部如数保存下来,仅收集了二十三首诗。这一时期诗歌的主题是对祖国的热爱、自由的争取和个性解放的追求。爱情描写是与争取自由紧密联系的。《笑解烦恼结》(1922年6月作)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首诗写的是1922年3月在德国柏林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之事。诗歌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诗人提出了“自由之尝还自由”。徐志摩在诗中,通过对封建礼教的“忠孝节义”和封建婚姻制度所造成的“泪迹血迹”的控诉,抒发了他向往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分离,“此去清风自由,自由道风景好。/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①52、从1922到1925年的“明星期”徐志摩由于受到了宙斯女神的垂青,仅仅过了半年时间,诗歌就显得十分成熟。其中以1925年出版发行的诗集《志摩的诗》为标志。这个集子收录了1922年十月徐志摩回国后两年内所创作的五十五首作品。1928年8月再版时,删减了一些,共收四十一首。爱情诗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里要指出一下创作背景,1922年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这给了诗人很大的打击,失恋使诗人痛苦万分,但徐志摩没有沉沦,带着伤痛继续追求心目中的女神。同时他又是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因而此时的爱情诗在抒发对恋爱自由的渴望基础上又镀上了理想的光彩。爱情意味着“天上的明星”的倾慕(《我有一个恋爱》),意味着女性美丽感官的陶醉(《她是睡着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是书写的主潮,既有初恋的美好心情,又有期待爱情的焦灼。既有对爱的欢乐的憧憬,又有爱情破裂的痛苦。创作于1924年3月的《雪花的快乐》就是这类作品.3、从1925年到1927年的“爱的实现期”1927年9月出版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这个诗集共收录了四十首诗,它是徐志摩送给新婚夫人陆小曼的礼物,也是他们爱情波折的纪念品。“我的第二个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可以说是我的生活上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如写于1926年5月的《半夜深巷琵琶》,第一句以“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造成触目惊心的效果,立刻将琵琶声和抒情主人公同时凸现出来。它出现的时间是“夜深深时”、“睡昏昏时”,空间是“荒街”、“柳梢”、“残月”。在这荒凉沉寂的时空之间骤然响起的凄苦之声,风格哀婉精美,奠定了全诗抒写爱情悲剧的基调。“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②这样紧促的询问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翻涌的波澜。在诗的后半部,诗人内心感慨的抒发,是通过“他”的形象及与“他”有关的一系列意象来表达。他共出现三次,第一、二次紧紧粘连:“啊,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他,他/头戴一顶开花帽,/身上带着铁链条,/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这两个“他”既可指抒情主人公心中“破碎的希望”,是无形无影情感的形象化表现,是一种比喻;又可指怀着这“破碎的希望”的抒情主人公自身,是一个人。“他”由“半轮”“残月”的比喻导引入诗,其抒情意蕴又通过肖像和行动的详细描写来表达。囚徒般落魄的面貌、绝不妥协的挣扎跳动以及跃出常态的疯笑构成一个多层面的悲剧形象,充分体现6出诗人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受尽磨难、深感绝望又仍要苦苦挣扎的痛苦心情。全诗在这里形成一个情感高潮。伴随第三个“他”而出现的人物有“你”和“她”。徐志摩是个“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个性主义者,诗句中的“她”既指与诗人深深相恋而又不可望及的女子,又指与爱人相关的幸福、理想等人生希望,既是实指又是象征。自由的爱情总难为现实所容,“吹糊你的灯”也就熄灭了希望之光、生命之火。爱人甜美的亲吻却隔着标志生死界限的坟墓,“坟墓”与“亲吻”这情感色彩强烈反差的事物构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将爱情、希望与其追寻者统一于寂灭,写尽了诗人对爱的热切渴望,更写尽了诗人受尽磨难之后的凄苦、绝望。在这一时期,徐志摩产生了精神危机,与陆小曼的爱情闹得沸沸扬扬。诗人心情复杂:抗争、不满、恐惧、担忧、失望。因而在这部诗集中诗人展示了:相爱情人不得不分离的痛苦《翡冷翠的一夜》,强压痛苦的超脱《偶然》、《决断》,爱的告白书《呻吟语》
本文标题:试论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主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8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