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试论秦腔音乐对笛子作品的影响
试论秦腔音乐对笛子作品的影响王浩宇(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建国以来,竹笛的独奏技术不断的完善,新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诞生,因其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这发展过程中戏曲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对“长安乐派”笛子的发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本文系统的介绍了秦腔对笛子影响的作品、秦腔伴奏乐器对笛子音乐的影响、秦腔对笛子影响的意义。关键词:秦腔竹笛声腔技法一、秦腔的概况和特征①发展简史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地区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为从周代开始,关中地区被称为“秦地”,所以叫做秦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后世诞生和流入的剧种有秦腔、同州梆子、乱弹、道情、碗碗腔、秧歌及融合外来流入的京剧、豫剧、评剧及西洋的话剧、歌剧等共计50余种。秦腔形成于秦代,精于汉朝,昌明与唐代,完整与宋,成熟与明,流传与清代,是相当古老的剧中,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由于秦腔音乐反应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的形成了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秦腔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年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②秦腔的剧种从声腔体系上看分别属于梆子腔、皮黄、碗碗腔、道情、花鼓、秧歌等体系。从曲式结构上,又分为板腔体、联曲体、单曲体3种。这些剧中遍及陕北、关中和陕南。虽然为统一省份但由于各地方语言和民俗境况不同,虽然同一剧种但具有不同地方特色。这些戏曲音乐具有浓郁的西北乡土气息和地方风味。秦腔最主要的分类有碗碗腔、眉户调、同州梆子线戏老腔弦板腔阿房腔等。3.秦腔的特点对于秦腔的解读正如《秦腔史稿》中描述的“它的泼墨胜于工笔,泼墨以浓墨倾泻,一泻千里;工笔虽粗,但运笔富于变化而且极工;与雕塑相比的话,它是长于圆石浑雕,钢筋铁骨全隐现于那淳朴的圆雕线条之中,粗线条多于细线条,硬线条多于软线条。”1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秦腔已成为西北乐风的内核。秦腔音乐分为“欢音”和“花苦音”,他们都有其各自的特定音,而这些特定音的运用决定了不同音乐曲调的色彩性。在秦腔中,“欢音”的特性音为“3、6”;“苦音”的特性音为“4、降7”,“欢音”所表现的情绪就如它的名字一样,主要表现欢快热烈的气氛;而“苦音”则表现哀怨悲凉的思绪。其它特点为转调也是一大特色。秦腔中的“4”、升“4”、“7”、降“7”的音高均不同于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平均律;秦腔中的4、7有四分之三音(即中立音)的运用。用↑4和↓7表示,苦音的7,在用做结音及上行旋法时多用中立音347音分,下行旋法时多用降7音分,苦音音阶以↓为骨干音,4音分,苦音音阶以基本音为本位音,用的很少。基本为本位音,3,6用的很少。花音音阶以5为骨干音,花音音阶以56123为骨干音,7一般为本位音,比原位4略高,本位音4常常为↑,4比原位4略高,3,6是花音的色彩音,用的很少的色彩音4,7。秦腔的伴奏乐器:①,文场:二股弦、板胡、月琴、笛、嗩、笙等;呐,笙等:②、武场:堂鼓、干鼓、暴鼓、大锣、铙钹、梆子等。主奏乐器是板胡。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等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善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处调。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都有欢音和苦音。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适合表现悲愤、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利,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2,6板】【慢板】【剑板】【二道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8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道板腔、带板腔、垫板腔等四类。二、长安乐派中的笛子作品和特征竹笛音乐在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有独奏、伴奏的音乐形式。并随着中国戏曲的发展,逐渐在其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能够根据不同地方音乐语言及音乐风格,变换演奏技巧,使其更具地方音乐特色。陕西地区的笛子演奏家们在保持笛子新派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多年来努力探索“长安乐派”的笛子的演奏技法及风格特点,经过他们演奏长安风格的笛子曲,既有粗犷、豪放、激越之情,又不失深沉、细腻、委婉之韵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秦腔音乐伴奏中竹笛对其音乐风格的表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富有长安乐派的笛子作品有梁欣的《乡歌》、刘宽忍的《秦吟》、马迪的《秦川抒怀》、张延武的《秦川叙事曲》、王鹤的《春孕》等这些都是长安乐派笛子曲的优秀代表,这些作品的特点是立足于陕西关中地区的秦腔音乐为素材,吸收了秦腔音乐中碗碗腔、眉户调等,把戏曲中的演奏风格,秦腔音乐曲调丰富,往往使得长安乐派的演奏家们把曲牌特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独奏曲当中,例如王鹤的《春孕》根据秦腔曲牌《游西湖》进行改编、创作,使得传统器乐和戏曲音乐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共同发展。三、秦腔对笛子音乐的影响1、秦腔影响的笛子曲(1)、解放后优秀长安乐派的笛子作品解放后,“长安乐派”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吸收众多的戏曲曲调,并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更具特色的器乐曲。因此长安乐派的笛子家们在其演奏和创作的过程中是笛子音乐与地方戏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过程。建国初期,陕西笛子演奏南、北派笛家风格并存。西北艺专元修和先生师承南派笛家赵松庭先生的演奏风格。之后,陕西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牛鸿模先生是北派笛家代表人物冯子存的弟子。他们为当时陕西笛子在教学和演奏上做出了贡献。初期陕西风格笛子创作却有赖于来自陕北高原的、自成风格的笛子演奏家——高明。高明自幼生长在陕北高原,童年时代,还是栏羊娃的高明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栏羊时揣上他心爱的笛子,尽情嬉戏在陕北高原的沟沟壑壑中。儿时对于音乐的所有热情都倾注在他手中的笛子上。他的笛子演奏是无师自通,他用笛子吹出他心里熟悉的陕北民歌,那悠扬的笛声唤起它对于音乐的无限渴望与追求,70年代的代表人物梁欣,由于有常年的管乐演奏经验,戏曲南北派笛子的技巧,在创作手法上即保留传统民间乐曲的旋律特征又在这一基础上运用众多新的表现手法。80、90年代的曾永清代表作《秦川情》、马迪的《秦川抒怀》、张延武的《秦川叙事曲》、刘宽忍的《秦吟》等,90年代后年轻的一代笛子演奏家继承了“长安乐派”创作技巧和方法,不断创新,代表人物和作品:王鹤的《春孕》。(2)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①曾永清的《秦川情》,作于一九九二年二月。此曲以秦腔、碗碗腔、眉阝雩阝调等戏曲音调为素材,运用笛子丰富的表现技巧编写而成,描述了八百里秦川的风土人情。②马迪的《秦川抒怀》,取材于陕北地方戏曲音乐,激扬豪放抒发对欣欣向荣的秦川由衷地赞美之情。秦川泛指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川地带。作者借用皮影戏中的“碗碗腔”,以笛子模仿板胡的特殊压弦法,创造出了笛子的垫指揉音技巧,使笛子吹出类似板胡演奏“碗碗腔”的效果,使乐曲风格独特,倍添情趣。此曲委婉、奔放,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西北乡土情韵。此曲为笛子演奏家马迪于一九八○年所创作,在海内外影响极广,多次被指定为国内及国际笛子大赛的决赛曲目,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赞扬。于1989年4月获“全国民族乐器电视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引子】面对鸟语花香锦绣秦川的激动心情。【一】慢板,为戏曲韵味浓郁的赞歌。开始宜弱奏,然后不断起伏,加大力度对比,务求抒发充分。【二】快板,热情奔放,要强调力度对比,循环换气的长音高音Re要尽情抒发、强弱变化鲜明。【三】舒展壮阔,显示秦川人民对更美好未来的热切追求。③刘宽忍的《秦吟》,作者创作于1991年,以陕西地方戏曲秦腔音乐为创作素材,描述了秦人生活的艰辛与劳苦,抒发了秦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最后又回归昔日乡人困苦的生活之中。乐曲运用了秦腔音乐最具特点的苦音特性音。4、降7借以表达深沉、哀伤的情绪开头的这一句也可以说是本首乐曲的主题句,首先就对整首笛曲的创作基调做了明显的指示。开头的第一句也是本首乐曲的主题句,首先就对整首笛曲的创作基调做了明显的指示。第一段的第二部分前三拍音符节奏完全一致,后几拍音符提高了一个八度,情绪稍微激动,乐曲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对乡民生活疾苦的忧心。④王鹤的《春孕》是根据秦腔《游西湖》片段改编,《游西湖》是秦腔传统剧目。于1957年改编。乐曲饱含着浓浓的陕西音乐文化韵味,是音乐感染力和文化熏陶力的完美结合,可以从此曲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下秦地男子的重情重义,对爱情的执着坚贞,表现了海誓山盟的爱情承诺和久经苦难终成眷属的喜悦。引子部分运用了民族调式主音宫、商、角、徵、羽做主旋律的吐音,明显的感受到秦腔欢音3、6特性音起的作用。第一段:抒情叙事性的慢板作为爱情主题乐段乐队饱含深情的奏出主旋,古筝富有深意的演奏,空旷悠远的笛声,仿佛让人想起很久很久以前古老耐人寻味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秦地音乐特色的音符之间大跳所表现的凄苦美,和江南音乐细腻秀丽的感觉相结合,巧妙将南北音乐风格融合到一起。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人听了这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作者以秦腔音乐《游西湖》中为创作源头,并利用这段唱腔作为“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所以这段主题也是全曲的核心的曲调。第二段(热情的快板部分)这个主题与之前柔美、抒情的音乐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轻巧但又不缺乏力度的的吐音,笛子独奏旋律配以乐队有动力的节奏,表达对爱情阻碍势力的顽强抗争,以及挣脱束缚和磨难终成眷属的喜悦。最后一段(快板结束后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音乐情景再现,竹笛主旋律与板胡配旋两者一唱一和,再一次奏出了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表达对整个爱情过程的深情回忆。这样的三段式结构和《姑苏行》很类似,情感的表达很类似,第一部分力图渲染简洁优美感人的场景,快板部分表达欢快与喜悦,第三段深情回味。笛曲简洁优美具有大众感染力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受秦腔音乐影响用在笛子上的技巧特征竹笛擅长演奏梆子腔戏曲,而秦腔是梆子腔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擅长模仿戏曲唱腔与自然声响,舌头技巧多,经常使用花舌、吐音、喉音等。指法上运用难度的滑音、历音、剁音、飞指等,特别富于生活情趣的北方竹笛演奏风格。○1“变体清商音阶”是秦腔中“秦声”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秦腔中“秦声”的“变体清商音阶”中,4、7两音对于表现凄苦、悲怨、哀伤的情感有着其它音级不可比拟的特殊功能,这一功能的形成和西部方言声调以及流行西北地区丧葬礼俗中的“哭腔”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秦腔”所触及的地域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大部分以及山西、青海、内蒙、新疆等部分区域。其旋法构成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双四度结构)为主要特征。并依此为基础形成四、五、六、七声甚至八声音列,于是出现b7,这种哭腔已不仅仅是悲伤情感的模拟化体现。在当地人的眼里,它已经具备了审美的意义,人们常常以“哭的好”与“哭的不好”来评价当事人的哭艺。b7的出现,使得秦腔竹笛中的颤音技法模拟板胡中的揉音技法使其更为生动、贴切。代表曲目,马迪的《秦川抒怀》。○2秦川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川地带。作者为模拟板胡压弦,滑音的韵味,创造性的运用揉颤音等技巧,使乐曲风格独特,倍添情趣。揉颤音多用在Si(b7)音上,要领是:食指与中指(按半孔)同时像弦乐揉弦那样来回揉滚指法。要求频率不要太密,要形成Si(b7)到Doi音之间(不是b7至7之间)的滚动音,使苦吟之音更具形象化,北
本文标题:试论秦腔音乐对笛子作品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8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