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
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1.孩子22种特征表明创造力高(搜狐网2006年4月18日)为了帮助广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具有创造性的儿童,心理学家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以下22个特征。记住这些特征,也许对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有益的。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至听不见别人的说话或忘了吃饭等。如“哦,我没听见你叫我吃饭。”2.异常的活跃、难以安静。例如他会说:“我正在思考问题,我不能坐下。”3.说话时喜欢用比喻,而且比喻又很别致。如“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4.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如“为什么书上说的都对呢?”5.有追根究底的倾向。如“妈妈,我查看了所有的参考书,也看了电视的特别节目,而且问过老师,可我还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6.观察事物很仔细。如“嗨,这只蜈蚣只有41条腿。”7.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8.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如他会说“休息时,我做了样东西。”9.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嘿,妈妈,你的新帽子简直像个飞碟。”10.坚持把自己的某种想法付诸实施。11.对各种事情表现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如“我就是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就爬上了房顶。”12.自发地运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我以为面粉加颜料就能做成橡皮泥,结果都发霉了。”13.有做各种试验的习惯。如“我往洗鸟池里放过清洁剂,可是没有一只鸟来洗。今天我想试试泡沫洗衣粉。”14.忠实于真理并强烈地探求真理。如“我觉得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什么妖精。”15.有独立的行为。如“让我一个人想一会儿可以吗?”16.敢于提出新观点。如:“我觉得应该允许儿童投票表决。”17.不易分散注意力。如“我还不能出去,我必须等我的试验做完了才能和你出去。”18.善于获得物体间的新组合。如“就用线和铅笔做圆规吧。”19.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20.有寻求变通办法和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如“这只旧皮鞋可以做个花盆。”21.能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如“昨天我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蚊子的书都查过了。”22.乐于思考或提出一些调皮的问题。如“如果狗是主人而人是宠物,会怎样呢?”虽然,家长不能指望以上22个特征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只要经常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就能不失时机地发现孩子身上随时闪现的创造性火花。2.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什么(中国宁波网2006年4月28日)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一、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谁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中国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层层保护种种溺爱。三、让孩子自然发展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四、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西方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致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五、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中国家长往往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六、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3.来自复旦教授的点评:面试题的“标准答案”(《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4月21日)不知典故也可答题谢遐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我问的一个问题是“‘庄周化蝶’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价值观念”,有人觉得如果不知道典故无法回答,其实不然。我可以把故事原文讲给考生听,如果不理解文言文我会翻译成白话文再解释一遍,而且还会给予一定的提示。当然,我个人觉得,这个典故属于文学常识,不知道有点不太应该。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某个知识点,而是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哪怕按我叙述的字面意思,多少也应该反映出庄子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但有些学生还是纠缠于不了解这个典故,就放弃了思考,仅仅表示不知道。这已经不是思维能力的层面了,反映出有的学生基本的语文理解与分析能力也不够。学术素养更受赏识赵子琴(复旦大学法医系教授):如果看到学生在申请材料中提到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或有相关研究经历,我一般会追问研究方法与过程,这主要是了解其学术素养。一位女生曾发表过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她告诉我是从新闻报道里得到灵感,然后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并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我对分子生物学略有了解,我发觉她能规范地阐述专业知识,对学术研究显示出浓厚兴趣,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经得起追问,我非常欣赏她的学术素养,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相反,同样有学生表示自己对生物、医学等学科以及科研有强烈兴趣,但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从未动手做过简单的解剖实验,这反映出他学术素养有所欠缺。重在考察思维能力赵子琴:我设计的另一个问题是:“你看到交通事故或者斗殴会怎么做?离开还是留下帮助解决?”该问题不一定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比如实际生活中他会一走了之,答问时却说自己会留下帮忙。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一方面考察学生是否有公德心,另一方面是考察其思维能力和做事的条理性。有一位学生回答:“如果事故中有人受伤,我会先打120抢救伤员,然后再打110报警,让交警来公正理清事故责任。”这就反映出该生知道轻重缓急,遇到紧急情况镇定而有条理,也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谢遐龄:我设计了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你怎么知道自己清醒还是做梦?请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来阐述你的观点”,考察学生的应变与思辨力。我对同学的回答质量没有预期太高。但失望的是,大多数人因不知所措只是回答“不知道”3个字。其实学生哪怕说“我咬咬手指”类似脑筋急转弯的回答也至少说明你在思考吧。这说明不少学生在心理素质、应变力、思维路径等方面有所欠缺。不少人关注出了什么题目,其实很多问题没有既定答案。我所关注的是答问时表现出的思维与推理能力。4.教学“五化”(《现代教育报》2006年4月3日周济玉文)“趣化”千方百计地加强教材内容的兴趣性,使它生动形象化。如何找到一座连接教材与学生兴趣的桥梁,创造一个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情景,让教材走近学生,让学生亲近教材,产生想而学之的萌动,进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是每个教师首先遇到的也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网化”将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结构网络化。通常学完一定内容后,如果不整理,不少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庞杂、零乱、模糊的感觉。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等主干知识网络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建立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快捷、牢固、高效地掌握主体内容。“量化”教师将教材某些内容以具体数字或图表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更加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形成一种具体、明晰、生动、深刻的认识,有的甚至收到一劳永逸、终生难忘的成效。例如,有位历史老师讲《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时,解释这些银元需要118辆5吨的车子才能装下。学生对当时清朝的腐败和列强的贪婪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深化”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挖掘、加深或扩充、补充,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全面完整地把握知识体系,理解知识内涵,感悟历史与现实的性灵。“挖点”的选定问题,一要准二忌多,“准”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多了则会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偏离了教学目标与要求。“活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学完有关内容后,及时依托教材设计出适量的、有思考价值的习题,或者针对某些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一些新材料,创设一种新情景,设计一两个新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探究。这样做可达到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活化所学知识、培养思考习惯、树立合作意识、发展探究能力的目的。5.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十种方法(中国宁波网2006年3月24日)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二、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三、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就登上小板凳学着大人的样子洗碗。四、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五、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六、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家长应该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七、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辄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八、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
本文标题: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9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