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有待规范本刊讯自1984年高校设立编辑学本科专业以来,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史。截止到2005年4月,在教育部备案的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达到51所,如果加上设置编辑出版学专科的院校,以及单独设置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估计在100所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在2000年之后设置的。但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令人担忧和发人深思的。专业内涵不清,培养方向不明由于现有编辑出版学专业点各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思路也见仁见智。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编辑出版学的名称虽然统一了,但专业内涵不清。多数院校套用教育部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自身实际结合不够,尤其与出版产业的发展脱节。由于挂靠学科不同,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各不相同,造成开设课程混乱。根据对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开设课程的调查显示,27所院校共开设有184门专业课程,平均每个专业开设课程达14门,同一门课程平均只有两所院校开设,其设置之不规范可见一斑。滞后的教学内容与非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系列教材约有四五套,但总体而言,与出版业的发展脱节,内容滞后,没有充分吸纳出版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反映出版产业的最新动态。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且多数不熟悉编辑出版工作,不仅缺乏实践经验,而且缺乏编辑出版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结合出版实践,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已迫在眉睫编辑出版专业南长森教授回顾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的办学经验。他们近年来的做法是,将专业培养特色总结成下列模式:以教授学生文本解析与文本构建为龙头,注重学生理论思维品质和传媒经营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强化学生电子出版物技能操作培养为一翼,在校期间,要求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编辑技术,多媒体、新媒体应用技术和平面媒体电子排版、三维动画创意技术;以强化学生现代出版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培养为一翼,在校期间,要求学生具备图书选题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书业前景预测能力和现代化书业生产能力。三者以文本解析和构建为龙头,两翼技能并驾齐驱,综合发展,共同开发学生在数字传媒时代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与此相关的课程教学计划的匹配也是文、理、艺相互融合的2+2通识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制定的一种学分制的结构模式,由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模块组成。其中通识模块又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限定必修课、公共任意选修课组成,主要是政治、法律、英语、计算机、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这些课程由学校在一、二年级统一开设,文、理、工、艺、经、管等专业大体一致,且二级学院无权更改。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勇安教授还认为,必须系统解决编辑出版专业人才跨专业教育的问题。他说,解决愈演愈烈的编辑出版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关键在于学界与业界统一认识,改变业界错误的人才观,以及合理设置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课程。将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是统一业界和学界认识的基础。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是在“大出版”、“大编辑”前提下,将学科专业素质与编辑出版专业素质有机融合。王勇安教授说,在处理以编辑出版人员职业化统一学科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时,必须依托院校的学科专业办学条件,在编辑出版人员职业化的统领下,强调多样化和特色化,培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编辑出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必须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应形成各自特色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周利荣认为,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应有侧重地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形成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主干核心学科是必设课程,如编辑学、出版发行学,其知识模块是体现该学科的标志。而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各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加以选择。目前要想把上述各学科的知识模块一股脑全部开设,也不可能,强行为之,怕也只能培养“万金油”出版人才,看似任何环节、任何媒介特征都懂,实质上放到哪个出版环节或传媒岗位上都勉为其难。最好的做法是,各高校应形成特色各异、错位竞争的态势,如武汉大学在发行营销管理方面的特色;安徽大学以书籍编辑出版为重点,以辞书编辑出版为特色;北京师范大学文史编辑的特色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电子出版研究;复旦大学则定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在版权贸易、出版的资本运营和商务策划方面形成特色。学科定位还有待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合力解决,而高校当前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方面,应从细分培养目标做起,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设置课程,也才能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系统化,教材和师资也才能围绕课程去解决,而不是课程围绕师资去设置,更主要的是才能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方面的错位与尴尬。只有细分培养目标,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也才能适应出版全球化、数字化环境下的人才需求。我国出版业市场急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安徽大学新闻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孔正毅认为:当前,我国出版业市场急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图书策划编辑。策划人才是当今所有市场经济行业不可或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策划人才的行为往往决定一个机构乃至一个行业的前途命运。出版行业也不例外。策划编辑对于出版机构来说意义重大,有时一次成功的策划会成就一个出版机构,甚至成一个行业。策划的范围很广。就机构来说,大到出版业、出版社的整体战略定位,中到每一个编辑部的辑方针,小到每一个编辑的选题特色等。就出版物来说,大到丛书的策划,小到单本图书的包装设计。就出版物销售来看,有图书发行策划、图书营销策划、图书市场策划、图书价格策划等。可见,出版社在需要文字编辑的同时,急需有能力的策划编辑。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图书策划人才的培养,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通过研究中外成功的、失败的图书策划案例,来培养学生图书策划的意识和能力其二,图书营销人才。传统的出版业,只有发行行业,没有图书营销行业,只重视图书发行,不太在意图书营销,有的甚至认为图书发行就是图书营销,两者是一回事。表面上看,图书发行与图书营销目的都是卖书,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整体上看,我国出版业中的图书营销意识觉醒较晚,图书营销人才十分匮乏。作为专业教育部门,应该顺应市场的需求,大力加强图书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向学生灌输图书营销在图书出版业中的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图书营销意识。其三,版权贸易人才。图书版贸人才的需求是由图书市场国际化带来的。近年来,我国的图书版贸发展迅速,每年国内外的图书版贸活动十分活跃。中外图书版权贸易额逐年飙升。图书版贸市场的活跃对于版权贸易的专业人才需求也随之活跃起来。一般来说,图书版贸人才应具有三方面的知识结构:出版学知识、版权知识和外语水平。因此,作为专业教育,应该增加这三方面的教育内容,以适应图书版贸人才之需要。我国编辑学专业的来龙去脉知名老学者王振铎先生介绍说,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50年代前后,我国已有人研究,出了一些零星的成果,但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兴起。不论是产业界、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编辑学的学术研究之风迅猛兴盛。1984年,在胡乔木同志倡导下,教育部开始指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开始试办编辑学本科专业。此后,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相继招收编辑学专业的本科生、双学士学位生与硕士研究生。一批关于编辑学理论、编辑史和不同媒体的编辑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学术成果相继出版,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出现了一批编辑学研究者,形成了一支教学和科研队伍。社会上也出现了十多家编辑学专业的学术期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编辑学会与大学和出版社建立的编辑出版科研机构相继出现,科研活动与规模越来越可观。编辑出版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经常召开,扩大交流,特别是中、日、韩和东南亚诸国20多年来已开展过十余次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初步形成了编辑学、出版学的亚洲学术群体。与编辑学专业建设和学科研究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学科目录在1998年的修订版中,正式列入了“编辑出版学”,但在现有的“招收培养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却将编辑学与出版学分别列入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之中。因此,现在的编辑学学科与出版学学科才作为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放在新闻学学科或传播学学科名下招收培养研究生。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培养师资情况调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今年的一次专题调查中发现,国内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培养一般采用导师制。本调查没有注明仅对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生导师调查,因此以下数据包括被调查学校全部的辑出版专业教师。由于网络调查的局限,有些院校的数据没有收集到,有的不太完整。下面是14所院校师资情况统计表。从调查的情况看,13所高校共有编辑出版专业教师119名,其中(武汉大学数据不全,不计算在内)共有59位硕士生导师,占总数的50%。有编辑出版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共38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2%。从专业教师的年龄布可以看出:我国编辑出版专业师资队伍以中青年为主。55岁以上的占11%。专业教师的学历构情况:学历以硕士居多,占48%,本科占26%,博士占26%从这13所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师职称构成中可以看出,具有教授职称的有42人,占35%;副教授31人,占26%;讲师31人,占26%;助教15人,占13%。
本文标题:编辑出版专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9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