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试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的教学理路林滨
1试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的教学理路1林滨(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实施中,对教材体系内容进行教学体系的良好转换,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途径,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教学理路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从方法论、价值论与过程论三大方面聚焦教学主要问题,以凸显马恩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思想的科学性、价值性与阶段性的思考。[关键词]共产主义;方法论;价值论;过程论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所使用的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其第七章的内容。从教学角度而言,将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一节内容“共产主义”部分作为新教材中的单独一章专门讲,可谓是在新课程体系设置下新教材的一个大胆的探索,这种改变既给教学带来内容量的扩张,也给教学带来的新的挑战。就共产主义这一章的教学理路,本文认为拟从方法论、价值论与过程论三大方面聚焦主要问题而展开,并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认识。一、从方法论层面,思考如何通过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体现其科学性每一章的教学理路,皆是教师围绕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在把握基本框架,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判断,将教材体系转换于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教材第七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相契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法论的阐释,而思考如何看待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也就理所当然成为本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本人认为,围绕“如何看待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这一重点问题,教师在备课思考与教学阐释中,在抓住关键词“未来社会”和“科学预见”的基础上,应该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的不断追问、思考与解释来展开备课与授课的过程:其一、人类为什么要面向未来?这个问题是关乎到人类何以具有关于未来社会预见的本体论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人的特点使然。按照以往很多思想家的论述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存在物,按照马克思所言,人与动物相比,除了物种的尺度外,还有人的尺度,人类绝对不会和动物一样按照本能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发挥实践的目的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不断认识改造自然,同时也不断超越现实,追求未来。可以说人是有意识的和实践的存在物,造就了人类展望与追求未来的特性。第二、人类的三大领域佐证人的这一特性。在思想领域:就是从西方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东方的孔子的大同世界开始一直到现代社会人类始终存在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在实践领域:就是人类社会在实践领域通过不断的行动超越现实,追求进步与美好。在历史领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文明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社会繁荣。思想领域表明了人类对未来社会的主观诉求;实践领域则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社会的行动追求,历史领域则是人类主观思想与实践活动统一表现出来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反过来又强化了人类追求未来的特点。第三、人类整体共性是如此,人类个体个性也是如此。人类是无数个体所组成,人类的1本论文是属于2006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树立新观念,探索新方法,实施新体系---中山大学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探索”课题项目、2007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转换(教材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学生认知体系)能力研究”一般项目,获其资助。2共性源于个性的普遍化,而共性一旦形成,又反过来通过文化遗传和影响,强化个性的这一特性。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自身这一特性的观照,从对理想、美好或完美等的向往与追求中,体验与感悟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情怀,从而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打下情感接受与认同的心理基础。其二、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人类对未来社会预见的代表性思想是什么?其预见是否具有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这一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合乎逻辑的进一步追问与展开。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思考与阐释。第一.关于乌托邦的一般介绍。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人类对未来社会最美好的设想古往今来一直存在,最集中体现在乌托邦的理念中。这里可以给学生简要介绍什么是乌托邦,乌托邦的词义,乌托邦的发展特点,即从空间到时间,从虚构到实践的发展趋势等。第二、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介绍。空想社会主义是乌托邦思想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因此,在课堂上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是不可缺少的,要帮助学生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整体风貌,在此基础上,必须向学生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预见的方法论上的主要缺陷与不足,即从莫尔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每个人思想也有不同特点,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一种自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论。空想社会主义只是通过对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的批判而直接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矛盾的解决形式。它不是通过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去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其理论上的出发点仍然没有超出法国唯物主义的水平。“空想社会主义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1]他们虽然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既无力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因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只能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也无法找到革除弊端的现实力量,所以更多地停留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对私有制与金钱崇拜的批判上;他们虽然都十分热衷于谈论未来,甚至详尽地描绘未来生活的细节,如对乌托邦社会穿什么衣服,公共食堂的格局等具体规定。但是,正如经典作家所说,他们描绘得越具体,就越陷入空想;他们虽然渴望力求通过亲身力行,开展共产主义|公社等实验,探求实现乌托邦的途径,但因为脱离社会现实与条件,均无一例外地失败。不过,尽管如此,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与重大影响。其三、马恩经典作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在方法论上具有什么样的显著特性?如何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这一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法论的重点阐释。这一部分是授课中这部分的重点,意在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他们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扬弃,在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方面,依据马恩经典作家的论述,其方法论的显著特点体现为科学性、辨证性与明智性,从而得以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科学性:依据规律预测未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不同则在于力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未来社会的认识问题,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正像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2]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规律为依据的。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应该向学生着重讲清(1)历史唯物主义何以产生的时代条件,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能够具3有科学性是有其时代的客观因素(2)马恩经典作家在对未来社会的把握上,其思想与方法论皆经历了一个转变发展提高的过程,从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42年公开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经典作家的思想从青年黑格尔派到共产主义者,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从而说明他们对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是一个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3)马克思主义所依据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的主要内容。其一,历史唯物论,即认为生产劳动是社会存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关系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其二,社会辩证法,主要讲社会是进步的,并且呈现出内在的顺序和特定的阶段;其三,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其四,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运动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然导致共产主义。可以说,正是依据这些原理,才使未来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不是空想,而是历史发展特别是人类物质生产运动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自我反思中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历史之外的价值应该,而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3]2、辨证性:运用辩证法观点,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预见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常常拘于虚构的缺陷,他们依据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原理,在考察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时候,主要立足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反面来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人人平等就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剥削相对立而提出来的。二是从正面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自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4]可以说,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辨证扬弃关系,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找共产主义实现的现实依据,找到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力量无产阶级,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明智性:克服空想社会主义局限,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体风貌的把握上,马恩经典作家的方法论看到了空想社会主义对于未来社会描绘过于细致而造成的局限,加以借鉴。他们明确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5]并且自觉意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固然可以依据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为根据,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与整体风貌可以把握,但对于一个没有成为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细节是无须也无以去做具体规定与细致阐释的,“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6]所以,马克思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因为具体的情形只能用那时的条件来说明,预见未来主要是指出大的方向和基本的特征,马恩经典作家把细节留给历史。从而显示其方法论的明智性。二、在价值论方面,思考如何通过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其诉求性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概括,既是马恩经典作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预见的方法论指导下的产物,又是共产主义社会内容的主干部分,因而理所当然也是我们第七章教学的重点。新教材在对在经典作家的论述基础上,依据我们党对未来社会特点的理解,将共产主义4特征概括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三条,因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理路便是通过思考与回答下列问题,展开对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阐释与把握:其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否只有这么三条?共产主义社会生活当然是非常丰富的,只用三条是难以完全概括出来的,但对未来社会的概括,易粗不易细,列的特征太多,不易把握,本身也难以确定。其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什么样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共产主义的制度特征公有制。二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生活状态。三是共产主义的人的状态。这三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本教材对基本特
本文标题:试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的教学理路林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9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