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试题库之第六章工艺规程设计
第六章工艺规程设计一、单项选择1.选择精基准时,有时可设法在零件上专门加工一组供工艺定位用的辅助基准是:()CA.符合基准重合加工;B.便于互为基准加工;C.便于统一基准加工;D.使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夹具结构简单,工件安装方便。2.一个部件可以有()基准零件。AA.一个;B.两个;C.三个;D.多个。3.()是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又是生产计划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AA.工序;B.工位;C.走刀;D.工步4.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是属于():AA.精基准;B.粗基准;C.辅助基准;D.自为基准。5.不能提高零件被加工表面的定位基准的位置精度的定位方法是()。cA.基准重合;B.基准统一;C.自为基准加工;D.基准不变。6.经济加工精度是在()条件下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DA.最不利;B.最佳状态;C.最小成本;D.正常加工。7.在机械加工中直接改变工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性能使之变成所需零件的过程称为()。BA.生产过程;B.工艺过程;C.工艺规程8.直线尺寸链采用极值算法时,其封闭环的下偏差等于()。CA.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上偏差之和;B.增环的上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下偏差之和;C.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上偏差之和;D.增环的下偏差之和减去减环的下偏差之和。9.装配系统图表示了()。①①装配过程②装配系统组成③装配系统布局④机器装配结构10.装配尺寸链组成的最短路线原则又称()原则。③①尺寸链封闭②大数互换③一件一环④平均尺寸最小工序余量公差等于()。①①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和②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差③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和的二分之一④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差的二分之一11.构成工序的要素之一是()。AA.同一台机床;B.同一套夹具;C.同一把刀具;D.同一个加工表面12.工时定额由下列几种时间组成的,其中改变工件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所花的时间属于(A)A.基本时间B.辅助时间C.生理与休息时间D.布置工作地13.确定最小加工余量依据之一是(C)A.上工序的工序尺寸B.本工序的工序尺寸C.上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D.本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14.生产产品的品种多而很少重复,同一零件的生产量很少的生产,称(A)A.单件生产B.小批生产C.中批生产D.大量生产15.下列因素中不影响最小工序余量的是D。A.前工序的表面粗糙度和缺陷层B.前工序的尺寸公差C.前工序形成的表面形状位置误差D.前工序的安装误差16.产品数量很大,产品的结构和规格比较固定,产品生产可以连续进行,大部分工作地的加工对象是单一不变的生产,称D。A.单件生产B.小批生产C.中批生产D.大量生产17.下列不是工序分散的特点是A。A)便于保证高的相互位置精度B)生产面积大C)机床结构简单D)工人数量多18.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属于()。AA.精基准;B.粗基准;C.辅助基准;D.自为基准。19.精密齿轮高频淬火后,进行磨齿面和内孔,以提高齿面和内孔的位置精度,常采用D原则来保证。A)基准重合原则B)基准统一原则C)自为基准原则D)互为基准原则20.磨削车床床身导轨面时,要求导轨面均匀致密的耐磨层能保持一定深度,其磨削余量小于0.5mm,选择精基准时常采用C定位方式。A.互为基准B.基准重合C.自为基准D.基准统一21.车床主轴轴颈和锥孔的同轴度要求很高,因此常采用A方法来保证。A.互为基准B.基准重合C.自为基准D.基准统一22.大批大量生产中广泛采用()。BA.通用夹具;B.专用夹具;C.成组夹具;D.组合夹具二、多项选择23.选择粗基准最主要的原则是()。①②①保证相互位置关系原则②保证加工余量均匀分配原则③基准重合原则④自为基准原则24.机器由()装配而成。①②③①零件②组件③部件④标准件25.单件时间(定额)包括()等。ABA.基本时间;B.辅助时间;C.切入、切出时间。26.常用的机械装配方法有()和修配法等。ABCDA.完全互换法;B.不完全互换法;C.调整法;D.选配法。27.辅助时间包括()等。ABCA.装卸工件时间;B.开停机床时间;C.测量工件时间;D.更换刀具时间28.机器由()装配而成。ABCA.零件;B.组件;C.部件。29.生产要素包括()和生产信息。ABCDA.生产对象;B.生产资料;C.能源;D.劳动力30.同一工步要求()不变。ABA.加工表面;B.切削刀具;C.切削深度;D.进给量31.大批大量生产的工艺特点包括()。ABCA.广泛采用高效专用设备和工具;B.设备通常布置成流水线形式;C.广泛采用互换装配方法;D.对操作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三、填空32.工时定额由下列几种时间组成的,其中改变工件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所花的时间属于基本时间33.确定最小加工余量依据之一是上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34.生产产品的品种多而很少重复,同一零件的生产量很少的生产,称单件生产3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通常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四个阶段。36.机床夹具的选择主要考虑生产类型,单件小批量生产应采用通用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主要根据生产类型和要求的检验精度进行,成批生产多采用极限量规;大批大量生产宜采用流水线的生产组织形式。37.基孔制的孔为基准孔,它的下偏差为零,基准孔的代号为H;基轴制的轴为基准轴,它的上偏差为零,基准轴的代号为h。38.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以及四种。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配法39.机械加工工序顺序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40.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通常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四个阶段。41.基准重合原则是指使用被加工表面的基准作为精基准。设计42.工艺过程的组成:、、、、。工序工步步刀安装工位43.根据产品零件的大小和生产纲领,机械制造生产一般可分为、和三种不同的生产类型。单件生产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四、判断44.“大批量生产”(MassProduction)生产方式形成于19世纪。×45.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日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46.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同时加工几个表面,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工步。∨47.编制工艺规程不需考虑现有生产条件。()×48.粗基准一般不允许重复使用。()√49.精基准是指在精加工工序中使用的定位基准。×50.编制工艺规程时应先对零件图进行工艺性审查。√51.工序余量等于上道工序尺寸与本道工序尺寸之差的绝对值。√52.配合精度指配合间隙(或过盈)量大小,与配合面接触面大小无关。×53.生产类型的划分只取决于产品的生产纲领。(×)54.采用复合工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55.大批量生产中机床多采用“机群式”排列方式。×56.精基准是指在精加工工序中使用的定位基准。×五、名称解释57.工序: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如一台机床或一个钳工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58.工步: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工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59.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60.工序集中:如果在每道工序中所安排的加工内容多,则一个零件的加工就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里完成,这样,工艺路线短,工序少,称为工序集中。61.生产纲领: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62.大量生产:产品的数量很大,产品的结构和规格比较固定,产品生产可以连续进行,大部分工作地的加工对象是单一不变的。63.基准统一原则:应选择零件上各加工表面都能共同使用的定位基准作为精基准。64.生产类型:生产类型是指企业(或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一般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生产类型。65.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称工艺过程。66.时间定额: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制订出来的完成单件产品或某项工作所必需的时间。六、简答67.粗基准的选择原则是什么?答:(1)合理分配加工余量a、应保证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b、以加工余量小而均匀的重要表面为粗基准,以保证该表面加工余量分布均匀、表面质量高。(2)保证零件加工表面相对于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一般应以非加工面做为粗基准,这样可以保证不加工表面相对于加工表面具有较为精确的相对位置。(3)便于装夹:选表面光洁的平面做粗基准,以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4)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通常只允许使用一次,这是因为粗基准一般都很粗糙,重复使用同一粗基准所加工的两组表面之间位置误差会相当大。68.安排工件各表面机械加工顺序时,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先粗后精原则,先安排粗加工,中间安排半精加工最后安排精加工和光整加工;先主后次原则,先安排主要表面加工,后安排次要表面的加工;先基后其他原则,加工一开始,总是先把精基面加工出来。69.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步骤/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内容。答:(1)分析零件图和产品装配图,对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工艺审查;(1分)(2)由零件生产纲领确定零件生产类型,确定毛坯种类;(1分)(3)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含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等);(1分)(4)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和工时定额;(5)确定各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1分)(6)编制工艺文件。(1分)70.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答:(1)必须可靠保证零件图纸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即保证质量,并要提高工作效率;(2)保证经济上的合理性:即要成本低,消耗要小;(1分)(3)保证良好的安全工作条件: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1分)(4)要从本厂实际出发:所制订的工艺规程应立足于本企业实际条件,并具有先进性,尽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1分)(5)所制订的工艺规程随着实践的检验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设备的更新,应能不断地修订完善。(1分)7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是什么?答:(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主要技术文件,是指挥现场生产的依据。(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新产品投产前,进行有关的技术准备和生产准备的依据。(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新建、扩建或改建厂房(车间)的依据。72.精基准的选用原则有哪些,并简要说明。答:(1)基准重合原则:应尽量选择被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作为精基准,这样可以避免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定位误差。(2)基准统一原则:应选择零件上各加工表面都能共同使用的定位基准作为精基准。(3)互为基准原则:当两个表面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很高,可以采取互为精基准的原则,反复多次进行精加工。(4)自为基准原则:在有些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中,要求余量尽量小而均匀,在加工时就尽量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基准。73.粗基准的选择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①选择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的重要表面为粗基准,以保证该表面有足够而均匀的加工余量②某些表面不需加工,则应选择其中与加工表面有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的表面为粗基准③选择比较平整,光华,有足够大面积的表面为粗基准,不允许有烧,冒口的残迹和飞边,以确保安全,可靠,误差小④粗基准在一般情况下只允许在第一道工序中使用一次,尽量避免重复使用74.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的含义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5分)答:(1)按工序集中原则组织工艺过程,就是使每个工序所包括的加工内容尽量多些,将许多工序组成一个集中工序。(1分)最大限度的工序集中,就是在一个工序内完成工件所有表面的加工。工序集中的特点:(6分)(1)采用高生产率的专用机床和工艺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率;(2)减少了设备的数量,相应地减少了操作工人和生产面积;(3)减少了工序数目,缩短了工艺路线,简化了生产计划工作。(4)缩短了加工时间,减少了运输工作量,因而缩短了生产周期(5)减少了工件的安装次数,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而且由于在一次安装下加工多个表面,也易于保证这
本文标题:试题库之第六章工艺规程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9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