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附件3:贵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校:卫城镇关口小学任课教师:万华任教班级:四年级任教学科:语文2013年2月25日订一、上学期成绩统计四年级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低分率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主要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作、课文和单元练习。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共2课。2、“课文”共安排23课,分为7个单元。3、“习作”共安排了7课。4、“单元练习”共7个。教学目标及要求1、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4)继续培养勤查实际典,主动识字的习惯。(5)继续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2、汉语拼音。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3、识字写字。(1)能准确认读366个生字。(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20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4、口语交际。(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5、阅读。(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解色朗读课文。(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6、习作。(1)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2)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书信。(4)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顿号。7.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如《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重难点及措施教学重难点:1、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2、能准确认读366个生字,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220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留心周围事物,开始习作,能把自己看、听、想到、做过的写明白。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书信。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感情地读文,能背诵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5、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6、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7、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能主动发言,说清自己的意思。教学措施:1、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勤查字典、主动识字,勤于朗读、背诵,养成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培养积极发言、倾听的习惯。2、要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把良好的习惯培养落实到科学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严格规范,落实到位。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4、认真上课,耐心辅导差生,细心批改作业,及时订正。班级成绩项目5、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学情分析现本班共有学生33名。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了解到本班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掌握常用汉字数量大,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音序查字典,检索汉字,看懂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但因为学生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差异较大,因此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二、三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三、教学进度计划与实施周次教学内容起止页数作业布置作文(实验)次数实施情况备注次数题数1-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1、走,我们去植树2、第一朵杏花3、燕子4、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1︱2613临时定14-55、苹果里的五角星6、最佳路径7、人类的“老师”△习作2练习227︱4212临时定16-78、三顾茅庐9、祁黄羊10、公仪休拒收礼物△习作3练习343︱6012临时定17-911、永远的白衣战士12、“番茄太阳”13、第一次抱母亲14、我不是最弱小的△习作4练习461︱8114临时定19-11期中复习及考试,五一放假11-1315、鸟语16、天鹅的故事17、生命的壮歌△习作5练习582︱10312临时定113-1518、特殊的葬礼19、沙漠中的绿洲20、云雀的心愿△习作6练习6104︱12212临时定115-1721、古诗两首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3、黄河的主人△习作7练习7123︱14013临时定118-19期末复习、考试临时定临时定四、培“优”助“困”计划一、指导计划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后进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后进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二、制定目标:在这个学期的培优助困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成绩稳定在90分左右,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后进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阅读和写作)。三、定内容: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作文至少能写得出。逐步提高后进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教师要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四、主要措施: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差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3、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意见。4、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5、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坚持辅潜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6、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7.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8.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9.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10.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11.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12.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13.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坚持不懈地关爱后进生,耐心辅导后进生,帮助其培养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总之,只有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学期我将在教学中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学习水平,力争使我班的教育教学成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周课时数6课时学校审查意见(学校审查确认后,及时返回给任课教师。学期结束交学校存档)计划切实可行,同意按此计划执行。2013年2月26日五、本学期成绩统计及质量分析成绩统计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低分率班级成绩项目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质量分析及教学反思学校评价意见年月日
本文标题:语文教学计划四年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2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