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语文高考模考试卷(50)
高考语文模考试卷(50)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坯.子/胚.胎胳臂./复辟.伫.立/贮.藏室栖.居/恓恓..惶惶B.埋.怨/阴霾.弦.乐/舷.窗市侩./刽.子手曝.晒/暴.殄天物C.忸怩./昵.称拜谒./偈.语佝偻./捅娄.子针灸./咎.由自取D.散.漫/散.步执拗./拗.口泊.车/梁山泊.拮据./前倨.后恭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经典蔓延暴发户夸夸奇谈B.苍茫宣泄订书机轻歌曼舞C.亲睐磨砺副食品自鸣得意D.幅度震撼启明星苇编三绝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首都北京“身份”特殊,经常会实施交通限行措施,限行原因包括举行重大节日活动、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要赛事等,不一而足....。B.刚刚从英国载誉归来的丁俊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向内敛寡言的他巧舌如簧....,从容地应对各种提问。C.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从明年秋季学期起正式启动,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而微....的要求。D.昨天早晨,我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小张在街上不期而遇,开始都觉得面熟,却不敢相认。“这可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啊!”当彼此叫出名字后,他笑着说。4.下列各词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必须携手努力、合作应对。B.自甲流疫情爆发以来,媒体公布的全球甲流死亡病例已超过1万例,而实际死亡病例远高于此,各国必须继续保持警惕,将疫苗接种工作继续开展下去。C.李一飞认为,学校应该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因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因为教育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D.为了不打乱中学正常的教学,教育部对名校扎堆举行自主招生考试,并提前开打生源战的情况紧急叫停。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传统社会的成年礼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部落社会,成年礼是补充部落成员的必要集体性仪式。在开化的社会,成年礼的意义发生较大的改变,主要是对生物个体进行文化塑造与生命的关怀。中国上古氏族成员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实行过成年仪式,只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难以准确地探知当时的情形,好在史前考古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拔牙习俗。在鲁南苏北的大坟口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习俗。山东大汉口遗址的人骨,拔去上侧门齿的,男的占64%,女的占80%。在四川珙县发现10具棘人遗骨,除一具为小孩外,其他均无上下门齿。拔牙的年龄在14岁左右。拔牙习俗的一般特征是拔去上颔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这说明在上古社会,先民曾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成年礼。由于资料的不足,上古成年礼的情形不能得到直接的说明,我们只能通过边地民族的仪式生活窥知一二。古代中国最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这大概是中原先民所采用的古老方式,它与文身绣面、拔牙等原始成年礼俗有着同一象征意义。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较原始的冠礼大概是在成年男子头上加布,并有一定的斋期,表示一种与日常生活的隔离。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如下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三加时嘉宾还颂念不同的祝辞,表达对冠者的良好祝愿。加冠以后,要拜见母亲,然后由来宾为冠者“命字”,冠者有了新取的字后,就出见乡邻与尊长。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其主要意义就是以特定的仪式将生命个体从幼年转向成年,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此后冠者就有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资格。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冠礼受到重视,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古代的冠礼作了局部的调整。明代是冠礼得到较多施行的时代,我们从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中可以见到较多的民间举行冠礼的情形。加冠年龄一般人都在16岁至20岁。冠礼的仪式一般较为简洁随意,举行冠礼的时间,民间遵循古代岁首加冠的传统,一般都没有训诫之辞与三加的仪式,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庄严的成人仪式成为习俗相沿的家庭礼节。清代改变了汉族的传统发式,冠礼束发的标志意义由此失落,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冠礼的一大打击。标准形式的冠礼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无以施行。(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5.下列对我国古代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社会情境发生变化,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B.成年礼作为成年(或成熟)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C.成年礼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发式的改变,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D.成年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式,古代中国最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据考古资料和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上古社会的先民会拔去上颔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以示长大成人。B.中国古代冠、笄之礼的年龄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C.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据《仪礼》等经典的记述,三加之礼(即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是非常庄严的特定仪式。D.宋代重视古代的冠礼并对其作了局部的调整,是为了复兴儒学,让其符合礼义纲常。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牙是古越人长大成人的标志,拔下的牙既可作为身饰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B.通过古人的发式、冠服等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年龄阶段的一些信息。C.古代冠礼加冠的冠服往往能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D.清朝剃发结辫,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但成人礼俗不会由此中断。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宋书·羊欣传》(有删改)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竞:争斗B.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屏:隐退C.弟徽被遇.于高祖遇:对待D.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诣:去、到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献之书裙数幅而.去太后盛气而.揖之B.不以.高卑见色令以.责之里正C.殿中礼乐所.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转在义兴,非其.好也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0.下列对原谅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羊欣在十二岁时就得到王献之的赏识,王献之在羊欣睡觉的时候,在羊欣的新绢裙上写了几幅字,羊欣的书法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提高。B.会稽王世子元显经常让羊欣给他写字,羊欣坚决推辞,因而被贬为军府舍人,但羊欣却能泰然对之。C.羊欣多次被征召为官,但他却无意于仕途,或辞不就命,或称病自免,即便在任,也常以山水为娱。D.羊欣平常喜欢黄老之学,经常抄写黄老典籍,即使生病也不吃药,但他却精通医术,还撰写了十卷《药方》。第Π卷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以为楚台殿中郎。(5分)(2)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5分)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题。(8分)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①登城楼观塞张孝祥②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①马举先:作者的友人。②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张孝祥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在荆州,这首词就是这时写的。(1)“霜日明霄水蘸空”一句中的“蘸”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分)(2)这首词丰富的感情蕴涵在人物活动的描写中。请结合词的下阙,对此作简要分析。(5分)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田园生活后直接抒写自己归隐心愿的两句诗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登楼见到的洞庭湖宏伟景象的两句诗是,。民为贵,,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按时看日出的人王开岭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
本文标题:语文高考模考试卷(5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3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