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萧红简介萧红简介萧红简介萧红简介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享年31岁,原名张乃莹,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ǎi)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注释:乃古着:廼、本义为:“再度”、“重复”。这就有了“一系列”的意思。后特指“你”。萧红简介与鲁迅结缘1934年十月一个23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胡风等左翼作家。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1935年月12月,萧红的《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萧红简介萧红简介叙述视角写作结构语言修辞人称的交替使用儿童视角童年记忆女性自身视角语言陌生化语言情感色彩浓修辞多样化重视情感淡化情节散文化特性诗画化特征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萧红简介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呼兰河传》所采用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独特的,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整部小说不仅仅使用了一种叙述视角,而是多样的。接下来将从人称的交替使用、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这三个角度并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叙述视角1(一)人称的交替使用在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的章节中出现了人称交替使用,如在第五章叙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共用十一节进行讲述,其中前三节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第四节变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五节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第六节变为第三人称,后四节再次使用第一人称。在这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交替使用,不断转换的,然而这种人称的交替使用,不仅不使读者觉得混乱,反之让读者觉得更加清晰,更能产生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之心,进而对其悲惨遭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呼兰河传》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正是萧红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之处,在她的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并不是特别地突出,而是更多地采用比较旁观的叙述角度,这就是她的小说更多地显现出社会整体的风貌,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到社会风貌。叙述视角2(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作者从儿童视角导入创作,不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也使小说呈现出非常别致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诗化了的,充满了细节化和片断化的记忆。《呼兰河传》的细节化回忆多表现在儿童“我”对大自然的迷恋上,如在后花园这一章节中,多出可见细节化的场景:“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叙述视角3(三)女性自身视角《呼兰河传》中的两位女性,以非同寻常方式登场,而又均以死亡的方式离开。时代与环境赋予她们对待自身命运的双重性和矛盾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生活的艰辛,刻板的生活以及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悲凉就在于此。两个女人对自身命运的抗争与妥协的矛盾,在生与死的结束与轮回中,也在女性自身悲剧的体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语言修辞二、独特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茅盾:“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我认为,《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陌生细致而率真自然,且富有幽默感。语言修辞1(一)语言的陌生化“天河和月亮也都上来了”在这里萧红用的是“上”而非“出”,这样不同于常用语的语法,就使语言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她不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无形地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延长了读者的阅读快感,使语言本身具有了一种生疏却新鲜的美感,进而强化了作品本身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魅力。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这个世界,对这个诗意世界进行了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套用萧红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九一八致弟弟书》)。《呼兰河传》对语言的陌生化使用相当普遍,例如文中:“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唯独有二伯不好好睡觉。语言修辞2(二)语言有浓厚情感色彩作品中,作者不仅使用了富有美感的语言、而且还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喜)又如:“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悲)”在描写星光、月亮的同时想到了人生,星光、月亮是那么的美好,可是人生却是悲凉的,把情景交融,她的语言表述含有深深的诗意般的感伤色彩。语言修辞3(三)修辞使用的多样化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排比、反复、对偶、比拟等多种修辞,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新鲜感和艺术感染力。《呼兰河传》中第四章第二节开头写:“我家是荒凉的……”,第三节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四节又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五节仍是“我家是荒凉的……”,借助“回环复沓”强化了小说的诗的情感和气氛,使读者读来感人肺腑,荡气回肠。写作结构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萧红的小说基本上没有一个时间的线索,人物活动的场景、环境以及生活片段等空间因素被作者有意放在重要的位置《呼兰河传》就是这个样子,时间的延续性、连贯性和因果关系被彻底粉碎,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人性的场面。萧红的创作是典型的女性思维,文学贵在独创,萧红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仅改写了传统的小说学,有力地印证了她自己所说的有各式各样的小说的正确性。这正是《呼兰河传》结构的独特之处。写作结构1(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萧红对文学创作的观念“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可见,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惯例的“大智勇者”。在《呼兰河传》中,她就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着她对情节的理解。萧红非常重视情感在创作中作用,使小说的抒情更加深化,她的小说不但感情充沛,而且把感情升华为优美的诗句,清新的诗的笔调来抒写,从而把小说抒情、诗化了。写作结构2(二)散文化特征她吸取了散文的因素,在小说中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萧红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即小说的“散文化”。《呼兰河传》就是这种小说散文化审美特征发挥到极致的作品,是她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小说的散文化最明显的特点是表现在结构上。《呼兰河传》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没有严格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一幅幅“多彩的风土画”的速写,这种近似散文的结构,舒展自如;不拘一格,萧红的小说形虽散,但由于有强烈的激情贯穿其间,成为全篇灵魂,因此在艺术上仍是完整的。写作结构3(三)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把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使小说具有是诗画化特征。其中尤为动人的是对“火烧云”的描写。晚饭过后,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就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他妈的,你们也变了......”,他的旁边走来了以个乘凉的人,那人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萧红简介《呼兰河传》回忆录《呼兰河传》回忆录: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简介萧红简介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其意义在于“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文”(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萧红简介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现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第二,在人物底描写里面,综合的想像的加工非常不够。个别地看来,她底人物都是活的,但每个人物底性格都不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底前面。第三,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胡风《生死场跋bá》萧红简介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桥》入编作品《回忆鲁迅先生》《火烧云》《三月的原野》萧红简介萧红语录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萧红《最后的一块木柈》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萧红《呼兰河传》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又怎样?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萧红《呼兰河传》“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静》)这首诗简洁短小,但意境幽远,语句跌宕,很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本文标题:萧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3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