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美国“拉姆”舰对空导弹
美国“拉姆”舰对空导弹编辑锁定同义词拉姆导弹一般指美国“拉姆”舰对空导弹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中文名美国“拉姆”舰对空导弹全弹长2.79米弹径0.127米全弹质量70.7千克这是一种近程低空快速反应的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由美国、德国和丹麦共同研制,1986年装备于航空母舰、驱逐舰、巡逻艇等水面舰艇。采用被动雷达寻的和红外寻的双模制导,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点。导弹战斗部为连续杆杀伤型。最大射程9千米,速度大于2倍音速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编辑锁定“拉姆”导弹是一种近程、低空舰载防空导弹,可装备在大中小型舰艇上,用于拦击各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和低空高速飞机。它由美国与德国联合研制,主承包商为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拉姆”导弹的研制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了其它导弹成熟的技术,以便节省研制经费。例如,“拉姆”导弹采用“超响尾蛇”导弹的外形、战斗部与发动机,采用”尾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美陆军对“拉姆”导弹很感兴趣,想把它搬到陆地上来,成为一种陆基的防空导弹。至于海军更忽使“拉姆”在海上大显身手,使“拉姆”不仅装备在军舰上,还能装备在一些商船上。中文名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类型武器领域军事相关国家苏联、埃及、美国种类近程、低空舰载防空导弹目录1.1简介2.2改进3.▪实弹测试4.▪扩展测试5.▪测试结果1.3性能2.4构成3.5武器系统4.▪导弹5.▪发射系统1.▪控制系统2.6作战过程3.▪作战方式4.▪制导方式5.▪发射方式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简介编辑早在1967年埃及用苏制“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后,美国就想研制一种廉价的点防御导弹,用它来对付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直到1972年美才开始作方案探讨,进行了可行性试验,1974年开始“拉姆”发展计划。1976年西德参加这项计划,预计研制经费为l亿美元,美国与西德各负担50%。当时丹麦也提出参加研制,承担2%的费用,不久就又退出。1976年到1979年美德进行了方案论证,1979年开始工程研制,1980年9月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在1983年数次打靶试验中,成功地拦击了多架靶机。后来因经费困难及鉴定试验受挫,使原计划“拉姆”从1986年开始装备部队的计划未能实行。德国计划花费1.6亿西德马克购买1923枚“拉姆”导弹和58套导弹发射装置,装备在3艘驱逐舰、10艘巡逻腿、8艘不来梅级护卫舰和若干艘124型护卫舰上。美国则打算购买4900枚“拉姆”导弹和32套导弹发射装置。美国海军想使“拉姆”在海上大显身手,让“拉姆”不仅装备在军舰上,还能装备在一些商船上。并设想使“拉姆”成为本世纪末舰艇上的主要装备。“拉姆”导弹的缺点是不能拦截采用被动电磁制导或被动红外制导的反舰导弹。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改进编辑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实弹测试1997年2月拉姆Block1系统(由Block0改进而来)原型在新墨西哥洲进行首次实弹测试,总共进行了三次试射。在第一次试射中,拉姆Block1仍采用Block0的典型制导模式,先以被动雷达导引模式接近目标,然后再转为红外导引模式实施锁定,结果成功击落配备了模拟主动雷达导引头并加强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的一架BQM-34S靶机。在第二次试射中,仍使用与前一次同样的靶机,不过拉姆Block1只靠红外导引头完成全程制导,仍然成功命中。第三次试射的难度就大了很多,目标是一架特意降低红外辐射特征的BQM-34靶机,而且靶机上的模拟主动雷达导引头也未开机,以模拟低信号特征并采用超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第一枚拉姆Block1由于故障没有锁定目标,第二枚则准确命中靶机,充分的验证了拉姆Block1具备单靠新型的红外成像导引头就能成功地截获/锁定信号特征很低的目标的能力,这对以往的拉姆Block0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扩展测试1999年,拉姆Block1在美国海空军用武器中心进行一系列严格而逼近实战状况的系统性能扩展测试和作战测试。在进行统性能扩展测试时,拉姆Block1使用不配战斗部的导弹;而在进行作战测试时,使用全功能实弹。进行测试的拉姆lock1系统被安装于一艘由已退役的老式驱逐舰改装成的无人操作测试舰上,无人测试舰后方拖曳着一个设有角反射器的水上靶标,靶弹就朝着靶标袭去。测试舰上装有SPS-49对空搜索雷达、MK-23TAS目标搜索雷达、SLQ-32电子支援/干扰系统以及一具MK-15密集阵近防炮系统,舰上所有的系统都由岸上遥控。当测试舰的雷达或电子战系统侦测到来袭目标时,便指挥拉姆Block1进行拦截。在第一阶段的系统性能扩展测试中,测试舰遭到了七次“反舰导弹攻击”,分别为一枚美制鱼叉反舰导弹、一枚法制飞鱼反舰导弹、一个由高空以30度角俯冲下来的MQM-8G超音速靶机、两个由同一方向掠海飞来的MQM-8GER超音速靶机(这个项目共进行两次)、一个模拟俄罗斯SS-N-22反舰导弹以超音速掠海飞行并做蛇行规避机动动作的MQM-8GEER超音速靶机、一个以高亚音速飞行并且特意降低红外辐射特征的BQM-34靶机(此靶机沿着太阳光在水面反射的路径飞行,这样对于红外导引头会造成最大的干扰效果)。每次拦截时,都发射两枚没有战斗部的RIM-116B测试样弹攻击同一个目标。测试的结果让所有的在场人员兴奋得跳了起来,除了在拦截模拟SS-N-22的靶弹时第一枚RIM-116B在战斗部有效杀伤半径内与靶弹交错而过、第二枚导弹直接命中靶弹之外,其他所有的测试都是第一枚导弹便直接命中了目标,而这些没有装配战斗部的“哑弹”仅靠自身的动能就把目标完全摧毁。随后的作战测试,试验条件更为苛刻,人为的模拟了各种恶劣条件和各式各样的红外/电磁干扰,但装配战斗部的实弹全都是头一枚便直接摧毁了来袭目标,表现出惊人的精确度和可靠性。通过了这一系列的全功能系统测试,拉姆Block1被证明能有效拦截SS-N-22这类以超音速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并且各种情况的干扰下仍能准确的锁定目标予以击毁。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测试结果这次的测试结果,简直是让拉姆一雪前耻,而在拉姆Block0初期测试阶段给吓跑的丹麦人此时则为自己的短视后悔莫及。经这一系列让人刮目相看的测试后,美国海军立刻给拉姆Block1批下了“准生证”,批准其投入量产与服役,并着手实施将以前的拉姆Block0升级到Block1的“螺旋发展与改进计划”。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性能编辑“拉姆”导弹全长2.79(2.82)米,弹体直径12.7厘米(Block2为15.88厘米),翼展26.2厘米,导弹重70.9千克。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倍音速,机动过载大于20G,导弹作战半径为9.6公里,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88小时。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构成编辑“拉姆”导弹正在发射导弹由4大部分构成,即:弹体、弹K与尾翼,战斗部与引信组件,控制与制导系统组件,动力装置。导弹的弹体为圆柱形,头部呈半球形,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在弹体前部有一对三角形控制翼和一对矩形固定翼,二对弹翼呈X配置。在弹体尾部有两对梯形稳定尾冀,尾冀前缘后掠角为60’,后缘与弹体轴线垂直。尾翼可折叠,呈X配置。在弹体头部两旁装有两根笔形射频天线。在弹体内部从前到后装有的部件为红外导引头,无线电接收机,弹翼舵机,引信,战斗部安全保险装置,战斗部,火箭发动机。战斗部与引信组件包括战斗部、引信和安全保险装置。总长53.54厘米,总重11.35千克。战斗部为WDU—17B型,是一种连杆式战斗部。连杆被预制成条状破片,分两层对称于中心排列。当炸药爆炸时,爆炸波呈球面传播,会给破片离开战斗部时有一个额外的速度分量,使条状破片产生翻滚运动,能更有力地杀伤目标。引信为DSU—15B型主动激光引信,它包括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发射部件的辐射元件是砷化镓激光二极管,接收机则采用硅光敏二极管,这种引信能精确控制爆炸点,不易被干扰。控制与制导组件包括红外导引头,红外致冷器,被动无线电接收机,自动驾驶仪,弹翼舱机,一个信号处理通道,一套敏感元件。动力装置是一台MK36—8型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重45千克,长1.83米,直径127毫米,内装27.27千克推进刑。推进剂为端经基聚丁二烯和高氯酸铵。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武器系统编辑“拉姆”导弹武器系统包括三大部分:“拉姆”导弹,发射容器—与发射系统,控制系统。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导弹这是“海拉姆”导弹系统导弹安放在发射容器内,是密封包装,可避免温度、湿度与电磁脉冲对导弹的影响。容器内装有干燥剂,与发射装置配合的自动连接器,脱落式插头。在发射容器内还装有4条来复线式小导轨,在发射时使导弹在容器内就进行初始滚动,导弹离开发射架在空中飞行时,则由导弹尾翼的导流片使导弹继续保持滚动状态。由于导弹弹体是一个旋转弹体,因此,它在飞行过程中仅采用两个控制弹翼,另一对弹翼为固定弹翼,这样就使控制弹翼的舵机数量省了一半。装有“拉姆”导弹的容器安装在发射系统的发射架上。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发射系统发射系统包括发射架与发射架伺服控制装置。发射架有三种,第—种为“密集阵”式发射架,可装21枚“拉姆”导弹,适用于装备在大型两栖攻击舰及巡洋舰上。可对付敌方的饱和攻击。第二种为轻型发射架,装8枚“拉姆”,第三种是用“海麻雀”导弹发射架改装而成,将原8格发射架中的2格改装成装“拉姆”,每格装5枚,共装10枚“拉姆”。第一种发射架总重5307千克,其俯仰角范因为十80度-25度,方位角为300度,反应时间小于2秒。由于“拉姆”导弹能从原“海麻雀”发射架上发射,因此可大大节省购置发射架的费用。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台,发射系统接口与控制组合,发射系统开关多路传感器。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作战过程编辑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作战方式在实战情况下,由舰上的雷达对空中目标进行搜索、跟踪与识别,还要探测目标所发射的电磁波的波段。当确认该目标或目标群需攻击时,就由舰上的这些设备将目标的距离、方位、高低角、目标发射的电磁波频段送到“拉姆”导弹武器控制系统。随即,第一批将要发射的“拉姆”在发射前几秒内就作好一切准备,它包括启动导引头的陀螺和红外探测器致冷。当发射人员决定要摧毁该目标(群)时。就按下发射的按钮,导弹就点火,发动机产生巨大推力,使导弹脱离发射架飞向空中。“拉姆”可单射,当然也可齐射。当第一批导弹发射后,第二批导弹已作好发射准备。可根据需要再发射第二批,以及第二批,直到把发射架上的导弹全部发射完毕。然后再向发射架上装填“拉姆”,再发射导弹,直到战争结束。这种发射形式,对对付饱和轰炸的目标极为有利。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制导方式“拉姆”导弹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导弹,而且发动机推进剂是一种发烟较少的推进剂,因此对装备发射“拉姆”的舰艇较为安全。导弹一离开发射架,弹上的被动雷达就升始工作,头部外侧面笔形外罩内的一部前视干涉天线跟踪目标。另外,弹内的红外寻的头也指向目标。当红外寻的头接收到足够强的目标红外信号时,弹上的逻辑控制电路自动从雷达寻的转换成红外寻的,由这个红外寻的导引头精确跟踪目标,将导弹引向目标,直到击中目标。“拉姆”导弹采用的制导方式是“被动雷达寻的与被动红外寻的复合式制导”,这种方式可使导弹发射后不再管它,并使舰上设备简单而安全,而且也适合对付饱和攻击。一般导弹不具备这种制导体制,复合制导被认为是一种发展趋势。当敌方进行电磁干扰时,“拉姆”中的红外导引头能发挥作用,用它引导导弹击中目标。当敌方采用红外干扰措施时,雷达导引头也能发挥作用而把敌歼灭。拉姆舰载点防御导弹发射方式根据作战环境的需要,“拉姆”导弹有二种发射方式,即自动发射,半自动发射,人工发射。其中半自动发射是主要的发射方式,发射人员要参与识别目标和发射导弹。自动发射则不需要参与。而人工发射过程,除目标信息由其它系统提供外,全部由操纵人员人工进行。
本文标题:美国“拉姆”舰对空导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4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