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森林培育学绪论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二、我国森林培育发展简史三、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四、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五、我国林业发展动态、未来目标与方针六、森林培育学近期和中长期研究重点七、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八、学习方法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国外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1764年,森林培育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德国人R.Hager所著的第一部《造林学》教材为标志。1865年,德国人H.VonCatta著《造林学指南》1916年,美国人J.W.Toumey著《实用造林学》(Seedlingandplantinginthepracticeofforest)1919年,日本人本多静六著《造林学各论》1921年,英国人R.S.Troup著《印度树种造林学》(SilvicultureofIndiantrees)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Baker和Smith合著《育林学实践》。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造林学》在我国成为独立学科历史较短,直至1912~1913年,在各省中等农林学校开始讲授《造林学》1914年起,在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林学系,讲授《造林学》1933年,陈嵘著《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系统地论述了造林学原理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为我国森林培育学奠定了基础。1959年,南京林学院马大浦牵头的华东、华中协作组编写了《造林学》教材1961年,北京林学院造林教研组(沈国舫为主)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造林学》。1981年出版了孙时轩主编的《造林学》。21世纪以来,由沈国舫等主编了21世纪新版本教材《森林培育学》。1、古籍中的造林描述《齐名要术》描述了栽种白杨的方法,“秋耕令熟,至2月中,以犁作垄”,提倡全面秋季整地,次年作垄。《王祯农书》提出,栽松、柏用局部穴状整地,“先掘区(穴),用粪土相合内区中”。二、我国森林培育发展简史2、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提出“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森林法》。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造林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4、1978年以后的重大举措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风沙为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三、我国林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三个生态”的科学理念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作出了实现“五大转变”的重大决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主要内容1、天然林保护工程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3、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5、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6、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目标一是使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9亿多亩森林得到切实保护,新增森林面积1.3亿亩,提高森林覆盖率3.72%。二是使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年调减速木材产量751.5万m3,4.95亿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48.3万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分流和安置,实现森工企业的战略性转移。工程范围:涵盖18个省(区、市)长江上游地区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6省(区、市)。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小浪底库区为界,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7省(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范围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海南、新疆5省(区)。工程投资:2000-2010年共投资968亿元。1、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示意图建设目标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涉及面最大、投资额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从2001-2010年,实现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31.9%的沙化耕地得到治理,退耕地造林2.2亿亩,宜林荒山造林2.6亿亩,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5%,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5.4亿亩。工程范围涵盖25个省(区、市),共1889个县(市、区、旗)。其中,工程建设重点县856个。共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工程投资:2000-2010年共投资3000亿元。扶持政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粮食补助:每退耕1亩,长江流域每年补助粮食150公斤,黄河流域100公斤,补助年限,经济林5年,生态林8年现金补助:每退耕1亩,每年补助20元,补助年限与粮食补助年限相同种苗补助:每造林1亩,补助50元。退耕还林工程示意图贵州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目标该工程是我国1978年起陆续启动的三北、长江、沿海、珠江、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淮河太湖、黄河中游、辽河十大防护林工程系统整合后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和其他地区的重大生态问题。工程范围包括三北防护林四期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平原绿化二期工程3、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目标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解决水资源匮乏,促进林、农、牧直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设符合三北地区自然和经济规律,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农林牧、土水林、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造封管、多效益、产供销相结合的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力争到本世纪中叶,能基本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使这一地区的广大人民生活能尽快富裕起来。建设范围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区的551个县(市、旗、区)。土地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3.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度安排: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总面积3560万hm2,工程建成后的森林覆盖率达14.95%。第一阶段共23年(从1978-2000年),分三期工程进行,累计造林2700万hm2。第二阶段共20年(从2001-2020年)分两期工程进行,造林任务量807.7万hm2。完成第一、第二阶段任务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就基本形成。第三阶段共30年(2021-2050),分三期工程进行,造林任务量574.9万hm2,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防护林体系。建设目标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促进工农业发展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规划、建设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齐上,网、带、片合理配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范围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陕西、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广西和西藏12个省的645个县(市)土地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7%。3.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务:六大林业工程调整后,本工程项目的上游部分归并到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而且更名为“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度安排:该工程的一期工程从1989-2000年规划造林面积666.7万hm2,封山育林126.7万hm2,低效林改造18.3万hm2。建设范围:包括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的汇水区域,总面积216.15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17个省(区、市)的1035个县。建设规模:1075.8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3.24万公顷、封山育林348.03万公顷、飞播造林26.45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88.13万公顷。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简介3.3、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目标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为重点以控制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增强后备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实行以生物工程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改革不合理耕作方式相结合,建立一个稳定的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工程范围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6省(区),总土地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5%。建设范围: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区)的187个县。建设规模:工程区总面积4049.17万公顷,建设总规模327.6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7.53万公顷、封山育林137.24万公顷、飞播造林3.1万公顷、低效林改造99.76万公顷。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简介建设目标紧密结合沿海外向型经济和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趋势,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规划建立一个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逐步改善和保护我国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提高防御延期灾害的能力,改善投资环境,满足国防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实现绿色万里海疆的宏伟蓝图。工程范围涉及辽宁、河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省(区、市)的195个有海岸线的县(市)总长1.8万公里,总面积2510.96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2.6%。3.4、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务和进度安排根据沿海地区现有宜林地资源状况确定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规模为355.8万hm2,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为1988-2000年,共造林249.1万hm2。二期工程从2001-2010年。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总规模:233.9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27万公顷、封山育林61.40万公顷、飞播造林6.33万公顷、低效林改造97.93万公顷。工程全面完成后,我国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由规划时的24.9%提高到39.1%基本类型沙质海岸为主的平原丘陵区淤泥海岸为主的平原区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简介建设目标通过大力造林种草,封、飞、造并举,建立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农林牧相结合,综合经营,以短养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以改善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太行山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工程范围太行山北接燕山,南抵黄河,是海河和汾河的发源地。太行山绿化工程涉及北京、河北、河南、山西4省(区、市)。总面积1200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1.27%。3.5、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任务与进度安排该工程建设总规模为587万hm2。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为1986-2000年,共造林395.7万hm2。二期工程从2001-2010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规模包括北京、河北、河南、山西4省(市)的73个县和森林经营局。建设总规模191.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7.0万公顷、封山育林50.7万公顷、飞播
本文标题:森林培育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4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