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艾灸培训课程慈云中医学校•概念•艾灸的起源与发展•艾灸的选材与制作•艾灸的作用•艾灸的方法•灸感、灸量及灸法补泻•艾灸的治疗原则•艾灸的注意事项•灸法的临床应用举例“灸”,灼烧之意。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激发经气,起到温通经络,益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的概念艾属草本菊科生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除此之外还有新艾陈艾之分,陈艾一般呈淡黄色,而新艾一般呈青绿色。自古医家用艾来灸百病,所以也把艾称作为灸草,又有“百草之王”之称。艾灸的选材与制作什么是好的艾条1.看艾条的形状坚挺,卷的紧实,越紧越不易掉灰,软而不结实为劣质。2.看艾条的颜色比例越高色泽越好看,偏土黄色没有绿色或夹杂的绿色比较少为好,说明比例高,储存时间长。3.闻艾条的味道气味芳香,不刺鼻,不令人恶心,如夹杂绿色多烧出来会有青草味。4.看艾条燃烧的烟烟少,色淡、白,烟气祥和,烟形飘逸(如祥云),差的艾条烧出烟很冲,呼呼的直冒。5.感觉艾条的火好艾条火力柔和不刚烈,渗透力强,反之则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艾绒的制作1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2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3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粗艾绒:间接灸细艾绒:直接灸艾绒的保藏注意防潮、防霉、防蛀。《孟子》有“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之说。艾柱的制作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径0.8厘米左右,根据临床需要分大、中、三种规格小燃烧完1柱为一壮。艾灸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温通经络•美容(一)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所谓”寒邪”,就是引起疼痛或不适的寒气•灸法属于热疗法,可以驱散寒邪,消解寒冷“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在中医上,艾灸常被用来灸治因寒湿邪所致的痹症、偏于阳虚的各种病症(如因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久痢、久泻)以及因虚寒引起的痛经等症。(二)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通过艾灸的温热驱寒,不但可以驱散寒邪,而且能够阻止阳气的消散,具有回阳固脱之功。•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三)消瘀散结•“瘀”指瘀积不通,多由寒邪而致,艾灸能散寒,故能消瘀;“结”指的是由于气血瘀滞形成的结块,一般可以通过温化来消解•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四)防病保健《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免疫调节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直接灸间接灸悬起灸实按灸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天灸回旋灸一、基本技术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一)隔物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间接灸。操作方法1、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厚0.2~0.5cm,直径约2~4厘米,中间用针穿数孔;2、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3、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4、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灸5~7壮至皮肤潮红,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1、隔姜灸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操作方法:1、病人仰卧屈膝,肚脐凹陷者,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2、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点燃灸之。艾炷燃尽,易炷再灸3、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病情好转,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为止)2、隔盐灸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回阳、救逆、固脱3、隔蒜灸操作方法1、制作蒜片:将独头蒜切片厚0.2~0.5cm,中间用针穿数孔(捣蒜如泥亦可);2、定穴,把蒜片放在应灸的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3、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蒜片烧坏时更换蒜片;4、灸5~7壮至皮肤潮红,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清热解毒、杀虫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二)悬灸艾条灸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操作方法1、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温和灸促进混合痔术后组织修复的临床研究•温和灸法治未病•适应症:慢性病、虚证。1、温和灸2、雀啄灸操作方法1、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雀啄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雀啄灸治疗术后腹胀•雀啄灸治疗足跟痛38例•适应症:急性病、实证。操作方法1、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左右回旋熏烤施灸。•适应症:筋脉痹阻、风湿痹痛。3、回旋灸以上诸法(悬灸)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操作方法1、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及妇女、儿童、畏灸者。4、温盒灸灸感、灸量及灸法补泻一、灸感•概念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一般灸法:局部温热舒畅,温度经久不消,微微灼痛。可由浅达深,亦可循经传导。•化脓灸法:灸时灼痛难忍,灸后化脓留瘢。二、灸量概念1、指施灸数量的多少。通过艾炷的大小、壮数来计算。2、灸量原则火足气至,适度而止。•运用时结合患者体质、年龄、病情、施灸部位等因素考虑。一般直接灸用小炷或中炷,间接灸用中炷或大炷。•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灸量选择一览表灸量项目小炷少灸大炷多灸性别年龄体质女性、儿童、老人久病、体虚者男性青壮年新病、体壮实者施灸部位头面、四肢、胸背、肌肉浅薄处腰腹、肌肉丰厚处病情风寒袭表、上实下虚沉寒痼冷、脾肾阳虚、中风脱证、亡阳(亡阳者灸之不计壮数,直至阳气恢复为止)三、灸法补泻1.灸法补泻的原则:“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2.操作方法补法:点燃艾炷,不吹其火,待其自灭。艾灸火力温和,持续时间长,渗透力强,使真气聚而不散。泻法:点燃艾炷,口吹其火,使其快燃速灭,促使邪气消散。灸法治疗原则1、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3、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4、凡病在上部者,肩隅、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5、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6、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7、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前的准备作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施瘢痕灸时,先征得患者同意。体位宜舒适平正,便于准确定穴利于安放艾炷和施灸。二、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三、灸法宜忌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证,应慎用灸法;颜面五官、大血管处、心脏、阴部、重要筋腱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孕妇小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四、灸后的处理1.水泡小水泡不要擦破,任其自然吸收;大水泡用消毒针刺破后放出水液,涂甲紫药水。2.灸后调摄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五、施灸注意点1.诊室环境,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烟雾过浓污染。2.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损皮肤、衣物。3.灸疗中若发生晕厥要及时处理,方法同晕针。4.对于过饥、过饱、过劳、酒醉、情绪不稳定者,不宜立即施灸。5.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6.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六、艾灸的去病反应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2、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3、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4、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5、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6、艾灸后皮肤表面会有汗液渗出,表明体内寒湿外排。7、艾灸期间: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表现也大有不同,此时应多加观察。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一)感冒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骤:•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二)面瘫病•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骤:•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
本文标题:艾灸疗法课件(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6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