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外园林史(专业概论)
中外园林史1参考书目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建工出版社罗哲文中国古园林建工出版社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河南科技出版社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河南科技出版社童寯造园史纲建工出版社刘庭风日本园林教程中日园林的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针之谷西方造园变迁史建工出版社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建工出版社2前言•园林是建造在地上的天堂,是一处最理想的生活场所模型。人类社会在文明初期就有着对美好居住环境的憧憬和向往,也从侧面反映了先民们对园林的理解。3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得西王母的“瑶池”和黄帝的“悬圃”,就有这美妙的园林;•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流水潺潺,遍植奇花异草,景色旖旎,即是古犹太民族对人间天堂的向往。•佛教:宣扬可往西天的极乐世界。《阿弥陀经》“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也就是过印度人的理想乐园的扩大。4•伊斯兰教:《古兰经》中安拉为信徒们修造的“天园”界墙内随处都是果树浓荫,水、乳、酒、蜜四条小河,以喷泉为中心,十字交叉流注其中,成为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这些在各自母体文化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发展成了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5关于两个园林风格的介绍•一: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体系,其规则完全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景观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二: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大部分西方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甚至花草树木都加以修建成型并纳入几何关系之中,着重在显示总体的人工图案美,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理性的自然。6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是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曾对周边汉文化圈内的国家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其主体是以汉族文化为背景的风景式园林体系。7绪论•一、园林的涵义及园林诸要素1、园林概念的界定1)国外的“园林”定义西文的拼音文字如拉丁语系的Garden、Jardon等,源出自古希伯来文的Gen和Eden两字的结合。前者的意思是界墙、藩篱,后者即乐园。也就是《旧约•创世纪》中所描述的充满着果树鲜花、潺潺流水的“伊甸园”。8•2)中国的园林定义“园林”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陶渊明)。这一时期的园林多指具有山水田园风光的乡间庭园,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在漫长的园林历史发展中,“园林”的含义有了较大的丰富与发展,人们似乎都明白它的意思,却又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9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游赏、游憩的优美环境。(狭义)从近、现代园林发展视角看,园林包括各类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在内融自然风景与人文艺术于一体的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更加舒适、快乐、文明、健康的游憩娱乐环境。(广义)10•2、园林形成背景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要园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美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奇百态。11•1、自然造化自然美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园林艺术共同追求的东西,每个优秀民族似乎都经过自然崇拜——自然模拟与利用——自然超越等三个阶段,到达自然超越阶段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园林也就完全形成了。各民族对自然美或自然造化的认识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12•西方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本身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升华。13中国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14•英国则人认为:•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界。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15•2、社会历史的发展园林的出现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它必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同时,社会历史的变迁也会导致园林种类的新陈代谢,推动新型园林的诞生。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没有园林;——农业出现——产生原始的园林,如中国的苑囿,古巴比伦的猎苑;——城市出现——园林形成各自风格(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16•3、人们的精神需要园林的形成又离不开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来自神话仙境,来自宗教信仰,来自文艺浪漫,来自对现实田园生活的回归。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丽舍田园和基督教的伊甸园,曾为人们描绘了天使在密林深处,在山谷水僭无忧无虑地跳跃、嬉戏的欢乐场景;中国先秦神话产说中的皇帝悬圃、王母瑶池、蓬莱琼岛,也为人们绘制了一幅山岳海岛式云蒸霞蔚的风光。173、园林诸要素•建筑——建筑营造•山石——筑山•水体——理水•植物——植物配置18•1、建筑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式建筑散布于园林之中,使它具有双重的作用。园林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取景特点,种类繁多。如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亭、轩、廊等。在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园林建筑往往作为园景的构图中心,园林建筑密集高大,讲究对称,装饰豪华。19•2、山石中国园林讲究无园不山,无山不石。早期利用天然山石,而后注重人工掇山技艺。掇山是中国造园的特有传统。其形象构思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真山。注重“外师造化、内法心源”。欧洲伊斯兰园林主要依靠选择天然石才,进行人工改造,或者将巨石加工成建筑石才或打造成人物雕像。20•3、水体园林“无水则枯,得水则活”。理水与建筑气机相承,使得水无尽意,山容水色,意境幽深,形断意连,使人有绵延不尽之感。中国山水园林,都离不开山,更不可无水。我国山水园中的理水手法和意境,无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欧洲园林中的人工水景丰富多样,而以各种水喷为胜;伊斯兰园林中的涌泉和滴灌亦是颇具特色的水景。21•4、植物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既是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园景的重要部分;往往园林中的“景”有不少都以植物命名。园林中的建筑与山石,是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水体则是整体不动,局部流动的景观。植物则是随季节而变,随年龄而异的有生命物。22二、园林的发展阶段•(一)、世界园林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文明时期的园林萌芽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现代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231、原始文明对园林的孕育•原始文明初期没有园林•原始文明后期,园林处于萌芽状态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是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242、农业文明形成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农业发展——生产力提高——产生国家、阶级分化,城镇出现——手工业、商业、建筑技术——大规模兴造园林•园林发展:萌芽——成长——臻于兴旺——形成丰富的风格和类型。(三大造园体系的分化)•园林特点:1)为统治阶级服务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253、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文明——经济盲目无序地发展——自然环境严重破坏——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化的探索•(美)奥姆斯台德——中央公园•(英)霍华德——田园城市•园林特点: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同时重在发挥园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64、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的目标•经济高速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自然环境恶化——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园林、建设新型园林•“可持续发展观”•园林特点:1)城市园林、绿地进一步扩大2)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城市3)以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合理城市生态系统为目的,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进行园林审美构思,形成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4)学科的横向关系发展,园林与建筑、城市规划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园林学的领域扩大。27(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始直到20世纪初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其演进的过程,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转化为兴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其逐步完善的动力亦得益于王朝交替过程中经济、政治、意识三者间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因而我们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28•1、园林的生成期•2、园林的转折期•3、园林的全盛期•4、园林的成熟前期•5、园林的成熟后期29夏、殷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园林的生成期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全盛期元明清园林的成熟初期园林的成熟后期301、园林的生成期主要内容介绍•1)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12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殷、周、秦、汉。•2)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重在秦汉时期如上林苑•3)形成了三个园林雏形要素——园、囿、台•4)形成了三个重要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312、园林转折期主要内容介绍•1、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了园林创作的变革。•2、山水画、山水诗应运而生,再现自然美的山水园发展起来,园林由此真正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3、出现了公共旅游的城郊风景点•4、代表作:铜雀园、芳林苑、华林园323、园林全盛期的主要内容介绍•1、园林随隋唐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臻于全盛。•2、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完全成型,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3、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相互渗透并促进私家园林的发展。•4、中国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形成。•5、寺观园林世俗化。文人园林兴起。•6、园林中“置石”普遍。334、园林成熟前期的主要内容介绍•1、园林持续发展而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2、两宋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3、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文人园林兴盛。•4、皇家园林、寺观园林都较多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5、叠石、置石显示高超技艺。理水已能缩移模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6、景题、匾联广泛运用。•7、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得以完成。345、园林成熟后期的主要内容介绍•1、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暴露出某些颓废的倾向。•2、出现两个造园活动高潮:•1)明中晚期南北两京和江南一带私园的繁荣;•2)清代中叶清帝苑囿和扬州、江南各地私园的兴盛。•3、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4、公共园林较为普遍。•5、明清时期园林的兴盛造就了一批从事造园活动的专家。《园冶》35•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36•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
本文标题:中外园林史(专业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