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现代主义文学:1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众多具有鲜明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2它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3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4特征:反传统精神,表现人和社会异化的主题,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形式上追求创新。后期象征主义: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比早期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2创作特征:强调“客观对应物”和通感手法,作品内涵哲理化,鲜明的音乐化风格。3代表作家作品是:英国的艾略特的《荒原》。表现主义:1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盛于20年代和30年代的德国和美国等地。表现主义大都否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他们认为,社会对现代化的追求是造成人欲横流、战争四起、人的异化的原因,机器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混乱和不安。2特征:着重描写并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感受,而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强调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3代表作家及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意识流小说:1是20世纪20-40年代西方文坛出现的,流行于英法美等地的小说流派。“意识流”也可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2特征:作家退出作品,取消故事情节,而是以描写人物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为主要内容。运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以及多层次的意识结构。3代表作家及作品: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后现代主义文学: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的一批影响深远、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学流派的总称。2它包括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3特征:彻底的反传统精神;不确定性原则;缺乏深度、平面化;创作方法多元化;语言游戏。存在主义文学:1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的欧美各国,波及亚非诸国,到70年代走向衰落。2特征:鲜明的哲理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独特的真实性;特定的境遇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3代表作家与作品:萨特的《禁闭》;加缪的《局外人》。荒诞派戏剧:1兴起于法国,继而在20世纪50、60年代风靡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最初被称为“先锋派戏剧”,因其鲜明的反传统戏剧特征,又被称为“反戏剧派”、“反传统戏剧派”。2特征: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反戏剧的“荒诞”变现形式,作品一反传统戏剧手法,没有情节的跌宕、人物的冲突和激化的矛盾,而是运用大量夸张、寓意和象征的非理性手法,语言空洞,毫无意义。3代表作家作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黑色幽默:1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后现代文学流派。“黑色”的含义是绝望、恐怖、痛苦。2特征:思想主题有突出的荒诞性和象征性;以非理性哲学为哲学基础;用幽默、讽刺手法来宣泄痛苦和绝望,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反英雄”的人物塑造,没有高大形象,没有英雄气概,有的只是小人物的卑微和无耻;”反小说“的叙事结构。3代表作家及作品: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魔幻现实主义:1是20世纪30-40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50-60年代风靡世界的文学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2特征:它根植于民族地域文化传统,又吸收了欧美现化主义的表现手法;把神奇魔幻的神话传说与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即现实魔幻化;运用陌生化手法,增强魔幻性。3代表作家及作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二、作品分析简述《荒原》的艺术特色。《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贴在一起,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诗人用这些片断支撑起他的断壁残垣,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2、采用了丰富复杂的象征语言。诗中一些基本的意象在不同的层面上还具有不同的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水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又是由繁殖神崇拜引伸而来的、以性欲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的象征。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解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之水”。这种象征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欲望忌太滥,否则同样会溺毙生命。3、跨越时空界限,熔古今为一炉。《荒原》时间无前后,空间无界限,各类人物混杂其中,共同表现主题。4、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艾略特常用异常怪诞的意象来表现惊世骇俗的主题。如“太阳的鞭打”、“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意象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被战争、死亡、残酷扭曲了的意象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然而这一切又非常真切。在语言的使用上,《荒原》里有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和外国话。诗中既有像“这年头人得小心啊”这样的大白话,又有仿制莎士比亚等古代艺术大师的古奥英语。《荒原》的思想成就(主题):《荒原》是继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之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中心内容的著名诗篇,它把神化的、人类学的、基督教的和东方宗教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用诗的方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用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在艺术中为现代的荒原探索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出路。《变形记》主题及思想意义。答:小说以旅行推销员格利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的荒诞经历,揭示了人的异化。社会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扭曲人性的异己力量,在它的挤压下,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残酷本质,喻示着一个人“非人化”以后他所遭遇的就是一只虫子的命运。《尤利西斯》表现了现代人怎样的精神状态?(思想意义)答:广告业务承揽人利奥波尔德·布鲁姆庸碌、卑微,却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莫利耽于肉欲、但内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代达勒斯精神空虚,却不肯放弃幻想。通过他们,乔伊斯逼真地描绘出西方现代都市中人的真实形象,他们身上不再闪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着人性的精神家园。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人精神解体的史诗。《尤利西斯》艺术上的创新。1、乔伊斯通过用典,为小说精心设计了一个神话模式。主要是类比的作用,通过类比,使本来十分松散的小说结构从荷马史诗《奥德修记》获得了一个框架。布罗姆→奥德修;莫莉→佩涅罗佩;斯蒂芬→帖雷马科斯;小说中的神话模式体现了作者深刻寓意。当下学术界的解释:①反讽;②两个民族的史诗:文化寻根与文化承续。2、《尤利西斯》中意识流技巧:①内心独白:是默然无声,一人独操的心理语言,或者说是无声无息的语言意识。乔伊斯通常采用直接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即让主人公作为第一人称直接将本人的思想与感受和盘托出。②自由联想:睹物生情,有感而发,头脑中的事物常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维,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的印象与感触。③梦境与幻觉:在《尤利西斯》中,梦境与幻觉成了表现任务无意识活动的主要手段。3、蒙太奇手法:时空观上的创新。在《尤利西斯》中,蒙太奇往往用来展示在同一时间点上的各种空间形象和生活场面。这一技巧在第十章“流浪岩”中运用的最成功。作者把该章的钟表时间定于下午3点,将此刻在都柏林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十九个短镜头或特写镜头的形式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这个城市午间的各种生活一目了然。4、多变的文体。乔伊斯使用的文体因内容而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斯蒂芬海滨沉思:大字、难字、抽象字;布罗姆日常生活:具体的、简单的、口语化的词汇;莫莉:鲜艳的色彩和大自然的草木。报馆:各段落前的大标题;学校:问答方式。萨特的《禁闭》的艺术特征:第一,题材的荒诞性。《禁闭》旨在写现实之人,然而选取的却是非现实题材,全部描写都是地狱罪人的矛盾纠葛。作者通过荒诞场景和荒诞情节,形象而奇特地写出了一批荒诞人物在荒诞处境中的真实感受。如伊内丝身在地狱却能看见人间的活动:她生前住过的房间被一对男女租用。第二,境遇的极限性。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萨特戏剧的境遇,往往是特殊条件下的极限境遇,常常通过人物的自我毁灭而确立自己,以便使“自由”在最高程度上展现出来。他只给主人公留下两条出路:或生或死,或成或败,或冲出牢笼或永远负罪。《禁闭》将剧情设置在特殊的境遇——地狱里。第三,哲理的深刻性。《禁闭》主旨是“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即“我的意识”和“他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两种意识共处于同一境遇中,必然具有两种特征。一是相互依赖性。加尔散要争取另二人对自己的有利判断,伊内丝对艾丝黛尔怀有同性恋的希望,艾丝黛尔对加尔散的异性追求,正表现了三方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另两方都是第三方互为存在的依据。第四,鲜明的象征性。“禁闭”象征人和人难以交流和沟通;三个鬼魂活动的地域,实际象征了人生的舞台;二三个鬼魂无休止的斗争,象征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排斥。怎样理解:“他人就是地狱?”(1)“他人即地狱”,是出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是其存在主义思想的一个体现。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如何存在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但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萨特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就处于这样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狱!”(2)出于人性恶的考虑,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血腥和残酷的关系。(3)萨特的“他人”应理解为“他者”,就是说自我被异化成为“他者”,丧失自我即为“地狱”。(4)当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不好的时候,其它人对这人来说就是地狱。这是因为这个人会用别人判断他的方式来判断自己,而此时因为关系不好,别人因为对他的不满造成的偏见,会倾向于认为他是不好的。这体现了一个群体中边缘人的双重异化。(5)因为一个人过分依赖别人对他的判断,去追求自己不想要的身份和成就,丧失自我感到痛苦,但最终获得别人承认的却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身份和成就,所以获得的只是更多的痛苦。可这人如果不追求身份和成就,就不能获得别人的承认,这又是另一种痛苦。无论如何选择,结果都是痛苦。《等待戈多》的思想寓意:《等待戈多》通过荒诞的舞台画面,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社会的混乱、丑恶、荒诞。人在这个社会中,痛苦、悲惨、无望的境地。戈戈和狄狄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存在的苦难人类的象征,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在无望的世界中,等待戈多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戈多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希望。戈多的构思,实际上也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痛苦的人类在荒诞中的若有若无的和永远不能实现的期望。《等待戈多》的艺术特点:《等待戈多》鲜明的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点。(1)首先是荒诞的剧情。它没有剧情上的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剧中发生的事情,完全没有逻辑,希奇怪诞。(2)其次是荒诞的舞台形象。剧中人活动的环境是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寂寞空旷的荒野,光秃秃的枯树,痛苦无望的氛围,灯光的忽明忽暗,加强了荒诞悲苦的效果。(3)再次,剧中人的表现也是荒诞可笑的,他们记忆模糊,语言颠三倒四,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成为非人。(
本文标题:考试外国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9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