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货币金融学案例分析--第三章信用
案例分析一、案例内容案例1:企业间融资新疆新闻在线网11月15日消息:11月13日,天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判令一份32万元企业借贷合同无效,出借方本想通过诉讼惩罚赖账的企业,不想法院却说其无权索要利息和违约金。2005年,筑路公司因急于为企业职工缴纳养老金向名贵公司提出借款,双方签订一份《借款协议书》,约定筑路公司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须向名贵公司借款30万元,借款期限为6个月,到期后一次性还本付息,借款利息按照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计算。2005年7月,双方就借款相关事宜签订借款协议书,并约定了借款期限、利息及违约责任。直至2006年1月,名贵公司分别于2005年7月12日、7月28日、2006年1月9日分三次向筑路队借款32万元,筑路公司向名贵公司出具了三份收款收据。双方还约定如发生任何影响名贵公司实现债权的事由,筑路公司除向名贵公司偿还借款本息外,还应向原告名贵公司支付违约金10万元。借款到期后,名贵公司多次索要未果,提起诉讼。然而,筑路公司却拿出一份兼并重组意向协议书,证明名贵公司先期借资用于偿付筑路公司欠缴的社会统筹费用及其滞纳金,是双方兼并改制的情况下形成的。天山区法院认为,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问题:上面案例融资属于什么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有什么特点?案例2:小企业融资方式“不敢想象工行这么大银行居然也有这么贴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小型高科技企业老板●企业描述:小型高科技企业,生产的通信电源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性能优良,产品主要销售给国内大型通讯设备制造商。●融资需求:由于该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研发资金投入较大,而公司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在扩大生产经营方面受到较大的阻碍。又由于该公司在行业中处于弱势,谈判和议价能力较弱,无法从其购货商和供应商处获得优惠的价格,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公司业务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该公司面临资金瓶颈。该公司管理者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但由于公司刚刚起步,规模小,效益尚未显现,且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在融资方面频频碰壁。●转机:经业内人士介绍,该公司老板得知工行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与工行进行了接触。●工行的解决方案:工行了解了该公司的融资需求和经营特点后,向其推荐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即公司可以将其对购货商的应收账款转让给工行,工行按照应收账款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融资。该项业务无须企业提供额外的抵押担保,并且在企业供货后就可以得到融资,在购货商到期支付货款后再归还融资,整个过程既快捷又方便,企业可以放心地使用融资资金进行原材料采购和扩大经营,而无后顾之忧。●融资收获:今年3月份尝试着做了第一笔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金额200万元。之后,又陆续在工行办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融资金额不断扩大,累计融资金额达3000万元,融资余额超过1000万元,成为工行首家应收账款融资余额超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融资感受:“我一开始将信将疑,几乎不敢想象工行这么大银行居然也有这么贴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后来发现工行的服务完全超出我的预期,资金很快就到了公司的账户,而且工行也没有额外的条件和要求。”接受记者采访时,这家企业的老板对工行充满感激地说。问题:以上融资属于什么信用形式?有什么特点?案例3:我国信用工具发展情况一、国债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统称,是买卖国债的场所。中央银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直接买卖,国债回购、反回购交易)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借此存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一直在不断摸索和改革国债的发行方式。1991年,我国首次进行了以承购包销方式发行国债的试验,并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国债一级市场机制开始形成。1993年,在承购包销方式的基础上,我国推出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19家信誉良好、资金实力雄的金融机构获准成为首批国债一级自营商。1994年,我国进行国债无纸化发行的尝试,借助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与结算网络系统,通过国债一级自营商承购包销的方式成功地发行了半年期和一年期的国债。1995年,在无纸化发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引进招标发行方式,以记帐形式,由国债一级自营商采取基数包销、余额招标的方式成功地发行了一年期国债。1996年,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债市场的发展以全面走向市场化为基本特色,“发行市场化、品种多样化、券面无纸化、交易电脑化”的目标基本得到实现。同时,国债的二级市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点面结合的格局,以证券交易所为点,以大量的柜台交易和场外电话交易为面。国债现货市场和回购市场的交易价格也日益活跃,成为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重要标尺。二、企业债券企业债券,也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市场,是买卖企业债券的场所,由发行市场、流通市场组成。企业债券与股票的比较:企业债券股票性质债权凭证,有一定期限所有权凭证,不能退股收益投资人收益相对稳定股东收益与企业效益密切联系参与权不可以参加企业管理可参与企业管理清偿权优先于股东对企业剩余财产的索取权次于企业债券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与用银行货款筹集资金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1)这是一种直接融资手段,有利于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加强社会对企业的监督,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筹资成本较低;(3)期限较长,资金来源更加稳定。我国批准发行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目前,企业债券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逾期无法兑付的企业债券仍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屡禁不止。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是目前对企业债券进行管理的基本法规。三、股票市场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表示其持有人(股东)按其持有的份额享受相应权益和承担相应义务的可转让的书面凭证,是一种代表所有权的证券。股票具有风险性与收益性、参与性、无期限性,按股票所代表的股东权益划分,可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下表为两者比较:普通股优先股股利(股息)不固定,数量依公司盈利而定固定,类似于债券权利享受公司经营参与权不具参与权收益分配顺序较后较先股票市场一般分为股票发行市场(一级市场)、股票交易市场(二级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场外市场)。股票市场参与者包括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1981年,我国允许多种信用形式和多种信用工具出现,产生了发行股票方式筹集其所需资金的方式。1984年9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发行定期3年的股票。随后,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部分公开发行不偿还本金的股票。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公司成立,全部股票公开向社会发售。与此同时,全国其他一些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比较规范的股票。1987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企业股份制试点范围逐渐扩大,股票发行市场也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中国的股票交易开始于1986年,由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率先提供股票交易服务。国务院颂布了仅允许在上海和深圳进行股票交易的规定。到1991年底,35种股票(上海18种,深圳17种)公开上市,当年股票交易总额为60亿元。1991年B股首先进入上海股票市场,之后又进入深圳股票市场。B股是为外国投资者特别设计的,它的价值以人民币表示,但购买时必须用外汇。B股持有者具有与普通股(称为A股)股东同等的权利。1991年11月30日,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一家上海的证券公司和几个外国证券公司共同承购中国的首例B股——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B股。自1993年以来,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国家批准开始在香港、新加坡、纽约等股票市场上市,出现H股市场。其中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国有企业最多,规模最大,也最受投资者关注。截至1996年底,共有26家国有企业在香港和境外上市,集资约50亿美元。到1997年6月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股份有限公司(H股),已达29家,筹集资金40多亿美元。四、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一种凭证来筹集资金,并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其优势在于:(1)集众多的分散、小额资金为一个整体;(2)委托经验丰富的专家经营管理;(3)分散投资,降低风险。投资基金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按基金受益凭证可否赎回和买卖方式,则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我国投资基金起步于1991年,当时只有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和“武汉证券投资基金”两家,规模为9000万元。1992年,随着海南“富岛基金”、深圳“天骥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等37家基金的成立,我国投资基金规模开始扩大,到1994底,我国投资基金共有73家,其中有31家基金在沪、深两地证交所以及一些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挂牌成为上市基金。五、金融期货期货,是现货的对称,现货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期货只是一种金融合同。期货交易,是以双方签订一份合同或以成交记录为准,一定时期后按预先约定的价格交货。金融期货,则是金融界为避免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指数风险等金融风险而设计运作的一种衍生工具,其功能在于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由于杠杆效应,期货交易蕴藏着巨大风险。近年来,由于期货交易涉足太深,内控不严,金融业内频频发生巨额亏损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等。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国债期货,但于1995年,国家做出暂停决定。可见金融期货市场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全国统一、资金价格完全放开的金融现货市场基础上。问题:信用工具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相互关系?股票票样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债券债券图片二、案例分析案例1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贷资金,属于非法融资,企业间只能通过商业信用来融资。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商业信用直接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但这种商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而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最后一个阶段上的商品资本,它还有待于转化为货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信用。第三,商业信用属于直接信用,能及时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是工商企业优先采用的信用形式。第四,在产业周期各阶段上,商业信用的规模的变化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相一致的。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商业信用的范围有限。商业信用仅限于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企业之间,若得不到对方的信任,则商业信用不成立。第二,商业信用的规模有限。商业信用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且该商品是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因而,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商品资本量的限制。第三,商业信用的授信方向有限。商业信用的标的物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各种商品都具有其特殊的使用价值,只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这样,不可避免将会出现直接物物交换过程中需求的“双重巧合”的困难,使商业信用难以顺利进行下去。所以,商业信用只能沿着某一方向进行,反方向进行则不成立。第四,商业信用的期限有限。案例2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方式,以货币形态对企业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因而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性。第二,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分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从事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企业。第三,银行信用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誉较高,可通过吸收存款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量闲置的货币及其货币资本聚积起来,再通过发放贷款运用出去,这就大大突破了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第四,在产业周期各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不相一致的。这主要是由于货币资本的变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所造成的,这在经济危机时期表现得尤为明
本文标题:货币金融学案例分析--第三章信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0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