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散文的特点•散文没有离奇的事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只能靠描绘或思考的深入细致,构成某种意境来打动读者。散文又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是随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的。•因此,阅读散文要善于理清思路,分析意境,鉴赏语言及写法,从而深入领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形散而神不散”•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散文的分类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背影》《记念刘和珍君》《丑石》“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小狗包弟》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一、阅读方法•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2、寻找“文眼”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如果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我们体会概括。•3、概括主题•4、分析手法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5、品味语言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祖屋》农人理解鉴赏评价分析综合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散文鉴赏考点•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理解)•3.布局谋篇;•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综合)•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评价)•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阅读时注意的环节⒈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高考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⒉审题时要一字不漏。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高考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⒊确定答案所在区域。•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⒋精心组织答案。•②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⒌复查验证答案。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8分)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本文标题:在母语的屋檐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18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