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汇报材料(二稿)
1荣县人才工作汇报材料一、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精神情况5月26日,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结束后,荣县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迅速采取措施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人才工作的措施和意见。一是认真学习,全面安排部署。指定了四个必读篇目。将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3位中央领导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必读篇目,特别是作为组织系统“读好书”活动中的必读篇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了四个结合。将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结合起来,与“勤廉双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抓紧抓好。开辟了三个宣传途径。利用组织部网站(组织部党政网和荣州党建网),将国家、省、市的相关人才政策、文件和人才工作信息发布到网上,供全县广大干部学习;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等相关会议,传达学习和大力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政策措施;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人才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二是深入开展人才工作调查研究。近期,牵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深入农村、企事业单位,围绕贯彻落实全国人才2工作会议精神,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广泛听取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进一步摸清全县人才队伍现状,为制定全县人才工作中长期规划奠定了基础。三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的作用,制定出台改进和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的政策措施,健全和落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有关办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流动、激励和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实施农村实用人才“五个半小时”(半小时会前培训,半小时田间示范,半小时现身说法,半小时院坝交流,半小时网上充电)培训工程,以开展“田秀才、土专家”等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四是完善措施,优化环境。以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不断完善《荣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编制工作,完善《荣县优秀人才管理办法(暂行)》,管理、服务、使用好各类人才,实行“扶上马”并“送一程”,即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金上给予帮助,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五是加大了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或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县级以上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的全日制取得学位的统招本科毕业生等高层次紧缺人才实行经单位考核后,直3接签入的方式引进。二、我县人才工作的现状(一)人才概况2009年底,我县共有各类人才57063人。其中党政人才1742人,占3.05%;经营管理人才1427人,占2.25%;专业技术人才13096人,占22.95%;技能人才3932人,占6.89%;实用人才36866人,占64.61%。年龄结构:35岁以下15983人,占28.01%;36-45岁的16040人,占28.11%;46-45岁的15036人,占26.35%;56岁以上10004人,占17.53%。学历结构:研究生55人,0.09%;大专及本科13829人,占24.23%;高中、中专22814人,占39.98%;初中及以下20365人,占35.69%。职称结构:高级719人,占1.26%;中级4063人,占7.12%;初级10403人,占18.23%;未评职称41878人,占73.39%。五类人才中:国务院政贴专家2名;省级优秀农村人才2名、省经委专家库登记的煤炭专业人才3名;市级拔尖人才3名、市优秀农村人才15名、市优秀经营管理人才1名、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名;县级拔尖人才10名、县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4名、县级优秀农村人才240名。(二)人才工作主要特点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一是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实施意见》,县级领导带头开展了联系知识分子活动。二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组织人才开展了科技特派员服务新4农村活动,以及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双争双创”示范单位和示范岗评选活动。三是强化了人才服务,每年年终进行了知识分子座谈、慰问,按时组织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外出学习、疗养,及时组织开展了两年1次的人才健康体检。四是实施了一些人才激励措施,对22名硕士研究生实行了300元/月的津贴补助;相关单位还出台了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和留住人才(如:龙都公司开展优秀员工评选表彰活动,并拿出10多套住房以每平米800元的价格优惠给优秀员工;县计生站针对副高聘任指标不足的问题,对没有聘任指标人员,实行站内认可并给与同等待遇,既调动了人才积极性,又留住了人才;荣中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人解决500元经费,每期组织1-2个教研组外出休假、学习)。2.人才培训、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全县部分部门、单位和企业采取外派、与高校合作、送培等形式强化了人才的培养。一是在党政人才的培训上,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先后依托清华大学送培县、科级干部95名,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送培科级干部63名,依托国务院无锡干部培训基地送培科级干部66名;从2008年开始,县上还开设了先进行政文化专题讲座,邀请县内外25名知名专家学者来荣讲课12次。二是在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和技能人才的培训上,一些单位和企业根据工作需要,自觉地加强了人才的培训和再学习。(县医院每年要花20多万元送10多个科主任外出学习进修;有53名职工的铁厂小学,自学本科毕业的教师就达23人,有的还在读研究生,教师学历完全达标。东汽公司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每年都要投资20万元5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外地先进企业考察学习,提高了员工素质。)三是在实用人才的培训上,通过广大基层干部和种养殖大户、能工巧匠的“传、帮、带”,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开发取得了一定实效,全县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达40798人,占全县人才总量的71.50%,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在县校合作上,一些单位积极与社科研究院、西南大学、川大、川农大、川师大、西华师大、重大、北大药业、华西医院等近十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引智活动。(三岔河和中林煤业两个企业与重大签订科研协议,进行采煤方法、采煤工艺的研究,解决极薄煤层的开采难题;天宇公司与川大合作,在荣县联合办班培训煤炭人才40人。)3、人才主要分布在农业、教育和卫生行业。全县52317名人才中,农业人才29872人,占52.35%;教育人才5078人,占8.90%;卫生人才2397人,占4.20%;三个行业的人才总数占全县人才总量的65.45%。三、我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一)存在的问题1.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优从总量上讲,目前我县人才密度(人口总量中人才的占有率)仅8.15%(低于全市平均数;而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与苏州市相比,则低10.50%)。我县的人才增长率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率(近年来,我县的人才年增长率均维持在5%左右,这与12.5%的经济年均增长率比,相差达7个百分点),与我县加快发展、科学发6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战略要求差距较大。从结构上讲,我县人才队伍中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初级和无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高中及其以下文化多,大专及其以上文化少;中老年人才多,年轻的人才少。(全县初级及其以下人才占91.62%,高于全市3%;高中及其以下文化人才占75.67%,高于全市1.7%,而且部分人才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45岁以上的人才占43.88%,高于全市17.91%。农村实用人才比例高达64.61%,比全市高14.05%;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才主要分布在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分别占其中的77.11%和57.18%,经营管理和技能人才中比例较低,实用人才中比例最少,仅占2.77%。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人才占该类人才的比例分别为30.53%、22.85%和12.20%,均不及三分之一。)2.人才流失较多,引进较少我县近几年的人才流动呈现“两多两少”特点:一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流失较多。部分具有中、高级职称或一技之长的人才,通过调离、辞职(辞聘)、自动离职等方式到外地谋职。(近5年全县流出的专技人员达172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31%。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者达142人,占具有高、中级职称专技人才的3.30%。流失的专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行业,且大部分是45岁以下的业务骨干,如:荣县中学近五年来共流失教师25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者达9名。再加上每年都要正常退休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流失7比较严重。)二是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出多进少”。近几年我县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较以往大幅度地增加,但学成归来的却在逐年减少,导致了我县人才的隐性流失。(据统计,2005-2009年全县考入各类高校12367人,回荣县工作仅287人,仅占2.32%。)三是人才引进少,部分行业、专业出现负增长。近5年来,全县共引进人才453人,仅占人才总量的0.79%。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人才引进更是寥寥无几,卫生、交通、建设、旅游等系统的部分相对紧缺专业,专业人才已出现负增长。如:县中医院2000年以来就再没进一个中医人才;县农技站近20年来不仅没引进一个人才,专业人员反而由15名减少到6名。3.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助推发展的人才匮乏从“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商贸活县、旅游兴县”四大战略看,一是工业系统,全县工业企业1120户,其中规模企业75户,工业人才7299人,而其中高级职称人才35人,仅占人才总量的0.06%,中级职称人才689人,也只占人才总量的1.21%。煤炭业作为我县的工业支柱产业之一,但煤炭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才不足10人,仅占全县人才总量的0.02%(与山西等产煤区县相比,要低3.35%)。二是农业系统,我县作为农业大县,现有在职人才65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27人,占人才总量的0.75%;高级职称人才仅22人,占人才总量的0.04%;中级职称人才144人,仅占0.25%;初级及以下职称261人,占0.49%。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相对较多,但几乎都没有评定职称。全县学农业专业的8人才有1562人,其中有658人集中在机关,农业重点产业的人才短缺,如蔬菜是我县农业的重点产业,而真正学蔬菜专业的目前全县仅有1人。三是商贸系统,现有人才7400人,占全县人才总量的12.97%,低于全市5.03%。四是旅游系统,全县拥有六大旅游景点,而真正的旅游专业人才不到10人(占人才总量的比例低于全市0.29%,与旅游发达地区,如苏州相比,则相差1.15%;荣县大佛、吴玉章故居等重要旅游景点,目前尚没有一名属于自己的专业解说员)。从“路、城、区、村”四个抓手看,一是交通系统,现有人才33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7人,没有1名高级职称人才,中级职称的也只有2人。局机关现有普通职工11人,其中没有一名是学交通相关专业的,由于人员紧缺,局机关从下属站所借用人员31人,导致混岗现象十分严重。而且,目前随着交通管理业务范围的扩大,交通一线工程所需的工程技术人员、道桥专业人才经常超“负荷”承接工作。(如,全县的483.9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平均每名工程技术人员要负责20余公里,而富顺、威远等相邻区县每名工程技术人员仅负责3-5公里。)二是建设系统,现有人才8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5人,没有1名高级职称人才,中级职称有10人。局机关现有职工19人,其中仅有5名是规划建设专业的,由于编制限制,2000年以来建设系统没有再引进一名专业技术人才;《城乡规划法》出台后,建设局的业务延伸到了乡镇和村,人才的缺乏显得更为突出;人员年龄也明显老化,平均年龄达到49岁,最小的也已42岁。下属专门从9事规划设计的设研所,骨干力量大部分外流,仅剩下6名人员,对一些较大型的规划设计由于技术力量
本文标题: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汇报材料(二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1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