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水利志重点小流域治理
1吕梁重点小流域治理吕梁的流域治理始于1982年的三川河的治理,随后于1998年又开始湫水河流域一期工程的治理,2003年开始实施湫水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1983年—2007年前后只有25个年头。2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多么短暂的一瞬,然而正是在这个珍贵的25年中,流域区内的吕梁儿女们以对土地的执著追求,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据统计,25年间,仅国家就累计投入资金10780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565.31平方公里。一、三川河流域我市三川河流域于1982年列为国家水土保持八片重点治理项目,到1997年组织验收,历时两期十五年的治理。三川河流域总面积416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767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6.5%,年土壤侵蚀量2908万吨,涉及方山、离石、中阳、柳林四县(区)的32个乡镇854个行政村,总人口45.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65万人,人口密度为123人/平方公里。三川河流域重点治理的十五年是不断创造重点治理经验,带动全区水保事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十五年。1、治理十五年成果山西省吕梁地区三川河流域,从1982年被列为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区以来,在水利部、财政部、黄委、中游局和省水2利厅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五年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十五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598平方公里,完成治理投资39847万元,包括国家补助投资5640万元,完成治理投工4500万个。通过卓有成效的连续重点治理,三川河流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截止治理期末,三川河流域已逐步形成措施配置合理,工程布局完整的水保综合防护体系,展现出明显的综合效益,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全流域建成基本农田82.8万亩,人均达到2.1亩,发展经济林44万亩,人均1亩。1996年流域内粮食总产量1.89亿公斤,亩产160.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62公斤,与1982年相比分别增长78.7%、221%和78.3%,油料增长11倍,果品增长10倍,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5元,比1982年增长13倍。累计营造水保林草180万亩,流域内林草覆盖率增加了30%,有效的发挥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2、治理经验流域内四县区调整充实了重点治理领导组,各级党政一把手任三川河流域生态建设第一责任人,对三川河流域生态建设负总责,分管副职是直接责任人,对三川河流域生态建设负具体责任。财政、农业、水利、林业、扶贫办、以工代赈办等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全流域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大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同时3四县区都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封山禁牧、加快生态建设的规定,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三川河流域干部群众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治理经验,如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以户承包治理、组织专业队治理、建立劳动积累工制度等做法,在全省以至省外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将流域治理工作和当地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做法上推出拍卖“四荒”使用权加速流域治理新举措,逐步建立了以群众为主体的治理投入机制。治理手段上加大科技含量,创造并大面积推广运用了营造径流水保林、推土机修梯田新技术,推动三川河治理跨上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新阶段。实践证明,国家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决策是非常英明,非常正确。三川河流域连续十五年重点治理,为改变吕梁山区贫困落后面貌,改善恶劣生态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广大山区农民切实在治理中得到了实惠。二、湫水河流域湫水河流域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翼,西靠黄河,北接蔚汾河,东南与三川河相邻,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总面积5296.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92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3%,年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4877吨,侵蚀总量为7325.4万吨。带着改变生态,造福一方的双重目标,在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和省水利厅、财政厅的关注支持下,在1997年的三川河流域治理之后,一九九八年国家将湫水河流域列入国家4八片重点治理区域,2002年实施完毕;2003年开始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于2007年实施完毕,前后湫水河流域历经两期10年的连续不间断治理。1、治理十年成果据统计,从一九九班至二00七年,湫水河重点流域治理共完成初步治理面积1109.9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2.4%,综合治理面积中,营造水土保持林56157.8公顷,经济林16734.9公顷;种草8381.7公顷,封禁13722.8公顷;建设基本农田15306公顷,其中水平梯田13846公顷,修筑淤地坝837座,可淤坝地927公顷;建设河坝5120米,可淤造地507公顷;打旱井、水窖8345眼(处),修筑人字闸工程68处,其他水保工程1800处,完成土石方量12420万立方米。两期治理完成投资1795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45万元,其他渠道配套8246.6万元,群众自筹5460.7万元。湫水河流域经过十年坚持不懈、集中连续地治理,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㈠是改善了生态环境。表现在: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减洪减沙效益明显,局部地区实现了泥沙、洪水不出沟。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项目区的大部分小流域实现了山川秀美,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9%提高到治理后的41.35%,大大改善了小气候,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许多小流域呈现出鸟语花香、山青水秀的生态景观。5㈡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群众收入项目实施中,本着优质高效,少而精的原则,兴建了一批高标准梯田、坝地、滩地,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随着林草面积的大幅度增加,特别是经济林所占比重的加大,项目区小流域农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以优质高效林果业、高科技种植业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形成,农、林、牧各种产值也得到了相应调整,农业产值由治理前的55.1%下降为治理后的43.1%,林果业产值由治理前9%上升到治理后的16%。项目实施后,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1.61亩增加到了1.76亩,加之培肥、优种、地膜覆盖等有机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配套实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治理经验㈠领导重视、政府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湫水河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区各县政府及时成立了湫水河重点建设工程领导组,成员由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着力抓,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届接着一届干,为实施好该项工程确立了组织保障。同时利用国家实施相关生态建设工程的有利条件,建立了“水保统一规划,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管理体制,依靠政府统一协调,发挥国土、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作用,从而形成了水保搭台,有关部门共同唱戏,一起描绘重点治理蓝图的水保生态建设格局。6㈡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弥补项目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实施“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政策,实行以工补农、以黑补绿。二是落实拍卖治理“四荒”政策,大力发展民营水保大户。三是项目捆绑,多部门参与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㈢拓新思路,发展民营,投资对准水保大户和专业队。针对流域内土地全部承包给个人、荒山荒坡全部拍卖给个户这一现实情况,在严格落实有关制度的前提下,拓展治理主体,实行以个户和专业队治理为主的治理形式,突出治理效果,打造精品工程,调动了农民参与水保治理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巩固了治理成果。㈣落实制度,强化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实施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进行管理,严格有关制度,严格实行合同制、监理制、群众投工承诺制、报帐制、公示制、产权事先确认制。做到工程实施有合同,项目控制有监理,受益村庄有投工承诺制,资金运行有报帐制,治理成果有事先确认产权制。同时强化管护意识,包括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落实管护措施,强化水保执法,加强水保执法队伍建设,落实管护责任,以经济、法律手段从严查处水保违法案件,有效地巩固了治理成果。
本文标题:水利志重点小流域治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