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五章政府经济管理经济的方式之一.
第五章政府经济管理经济的方式之一——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是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之一,是一种微观管理。政府管制的存在原因政府管制理论——公共利益、俘虏理论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案例分析——中国政府管制改革的政策思路第一节政府管制的存在第二节政府管制理论第三节政府管制行为阅读材料:西方国家的放松政府管制案例分析:就我国出现的毒豆芽事件和染色馒头事件分析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思路第一节政府管制的存在一、政府管制的定义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行为二、政府管制存在的原因:垄断、(自然垄断naturalmonopoly行为垄断behavioralmonopoly法定垄断statutorymonopoly)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三、垄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1、垄断市场的资源配置垄断市场的资源配置OQ1Q2P1P2D/ARMRMCEFGHQP、MCMR、ARQ3P32、政府对垄断的干预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对垄断企业的管制四、信息不对称理论1、定义信息不对称:P86分析: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性2、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的表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3、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途径在市场上加强信息的沟通利用政府管制第二节:政府管制理论1、公共利益理论(publicinteresttheory)2、管制俘虏理论(regulatorycapturetheory)3、组织与制度理论(organizationandinstitutiontheory)4、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5、综合管制理论(integrativeregulationtheory)1.公共利益最大化理论政府管制的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管制者专一地追求这个目标管制者能够代表公众,并对市场做出理性计算,达到帕累托最优。2.政府管制俘虏理论乔治•施蒂格勒《经济管制论》利益集团最大化,而非一般公众利益集团(被管制对象)说服政府(管制者)实施有利于自己的管制政策但对环境改善的管制,产品安全的管制,不能合理解释行政机关处于宪法和成文法所建构的制度框架内,制度决定了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活动能力以及激励其有效行为的机制。行政机关例行公事的惯例、官僚文化、职业培训以及机构体系对行政机关的管制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组织与制度理论4.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制的形成是一个类似市场交易的过程。管制者和被管制者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协议。还涉及选民、立法机关、行政机构、法院、独立的专家等政治力量,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力图说服对方。制造商们占据上风,因为巨大的经济动力,因而更多地影响管制决策。5.综合管制理论否定了观点——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制是一种专属于行政机关的职能。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于立法机关的授权行政机关的管制很多是依照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政府管制是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共同作用的结果。行政机关在管制中存在失灵,需要司法机关的审查和监督一、政府管制概述1、政府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政府管制是无形的★政府管制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管制具有地域专用性2、根据管制对象和实施手段的不同,可分为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第三节、政府管制行为二、经济管制与管制方式1、经济性管制的定义在自然垄断和信息偏差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并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管制2、经济管制的内容★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三、社会性管制1、社会性管制的定义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保护环境,防止灾害为目的,对物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标准,以及为了禁止、限制特定行为而制定的规则2.社会性管制内容安全健康环境保护四、中国的政府管制方法★价格管制:核准价格;政府定价;法定价格法定指导★进入和退出管制:营业许可;营业执照;资质审查;工商登记;申报;审批;政府垄断;登记和注销规定;等等★投资管制:投资项目审批★质量管制:安全;质量指标;★数量管制★政府税收和补贴★反垄断措施★颁布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各种制度,标准五我国政府管制的现状政府管制的现状:经济性:过度管制社会性:管制不足六、政府管制失灵政府垄断经营,缺乏竞争,可能导致法定垄断政府的价格管制,可能降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加市场的交易成本.政府进入管制,可能限制了正常的竞争,保护了垄断者的利益政府管制膨胀和机构的膨胀管制成本的增加政府管制者的无知和个人的经济性管制法规的不健全中国政府管制改革的思路深化管制体制改革: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结合市场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管制管制方式要进行变革,引入竞争管制设置具有独立性的社会性管制机构增强对管制机构的监督落实管制机构的权责和义务,实行管制问责制度加强管制立法建设案例出租车专题:管制之困四个世纪,三重管制,四方搏斗,这是出租车行业的全部故事。从中世纪出租马车在英国出现开始,出租车的麻烦一直延续至今。全世界每个国家的每个主要城市,几乎悉数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复杂斗争——这个市场上的四方:政府、司机、消费者、出租车公司,任意两方之间,都在两两搏斗。这本该是一个最自由的完美市场——买家(乘客)多,卖家(司机)也多,也没有什么门槛。但现实是,它恰恰成为一个枷锁最多的地方,全球绝大多数城市都实行了不同类型的管制,这既是过去斗争的结果,也让斗争变得更为复杂。出租车市场的特性,注定了管制力量的介入:这个市场上信息严重不对称,绝大多数都是一锤子买卖,两次打到同一辆车的几率,往往只有几万分之一。中国的各个大城市,正在成为最新的斗争场所。“都不满意市场”的形成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大城市,打车需求日益增加。在这个出租车市场,几乎荟萃了全世界所有的管制类型:数量管制(即牌照)、价格管制、服务标准管制。北京,因其作为首都的特殊“保护”,再加上历史造成的并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成为一个各方都不满意的活标本。1991年之前,北京出租车市场几乎被两百多家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垄断,1990年北京出租车不足15000辆,出租车个体户只有22个,“街上跑的只有蓝鸟、皇冠、尼桑等几款高档出租车,大多用来接送外宾,普通老百姓打不起也打不着车。”韩进说。出租车太少,使1990年北京亚运会略显尴尬,事后时任市领导发话,要做到一招手,就有五辆出租车到跟前。“一招手就有五辆车”,成为北京当时出租车改革一句让人耳熟能详的目标。1991年,北京市为解决打车难等“社会五难”,欢迎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出租车市场,任何人只要找到局级挂靠单位——“盖个公章”,就可以开办出租车公司,政府免费发放运营牌照。短短两三年间,北京出租车数量爆发式翻了四倍。到1994年顶峰时,北京的出租车公司达到1485家,运营车辆近7万辆。除公司外,政府还批准了约1000家出租车个体运营户。市领导提出的目标在两三年间变成现实,但人们却发现这是一种可怕的情景。由于竞争激烈,出租车相互间抢地盘、绕路宰客、拒载、拼车等现象愈演愈烈,市场混乱的秩序让乘客没有安全感,投诉率居高不下,满大街的黄色“面的”被称为“黄(蝗)虫”。“当初也是乘客、公司和司机要求政府出手管一管。”一位学者回忆说,“如果政府不管,经过市场的震荡最终也可能达到供需平衡,但问题是作为首都,北京是否能容忍和承受这样的震荡。”1994年,北京市出租车业的主管政府部门出租汽车管理局(简称出管局),决定停止批准新设出租车企业。次年,出管局出台031号文件,停止审批出租车专用的“京B”牌照。政府开出了管制的药方,而且一下就是猛药。全球来看,出租车行业的政府管制分为三种,一种是数量管制;另一种是价格管制,即对出租车起步价和按公里计费费率做出规定;另外则是服务标准管制。全球各城市的共同趋势是实行服务标准管制,但对前两种管制,却有不同的态度和试验。但在北京,加强的恰恰是前两种管制。自1994年起至今19年间,北京的数量管制除特别情形(比如奥运会增加了100辆残障人士出租车)外,一直没有松动过。而价格方面则在1998年下调过一次价格(每公里1.6元下调为1.2元),2006年和2013年上调价格。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两次涨价都严重滞后,以至于北京出租车租价水平大幅低于上海、深圳等同类城市。关于为什么政府在北京市人口翻番的十多年间没有增加出租车数量,曾经与主管部门有过面对面沟通的一位学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北京市交委的主要依据是空驶率,十年前北京出租车的空驶率高达45%,严重供过于求,目前则在30%左右的合理水平。这位学者还提到,政府不敢放开数量管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怕现有牌照的持有者反对,“目前公司和司机的矛盾是这个行业最主要的矛盾,但一旦政府放开数量,形势就会变化,公司和司机会拧成一股绳来反对政府。”2000年,北京市出台《关于整顿本市出租车行业和企业的通知》,推行“联合兼并,做大做强”政策,对规模较小的出租车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01年底出租车数量控制在6万辆左右,出租车企业控制在200家左右。”到2001年年底,北京出租车公司以“每月大约减少150家”的速度缩减至320家。这次兼并潮之后,北京出租车市场形成了前十大公司占有70%左右份额的市场格局。尽管一直存在争议,但中国的城市大多实行了公司制,只有极少数城市实行个体制,比如温州和天津。政府确实在那些地方遭遇了让人头疼的情形,比如车主们经常以罢工对抗政府对他们不利的相关政策,或者变身为层层转包、炒卖牌照的车老板。相比这样的窘境,政府显然更喜欢可控而听话的大公司。韩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北京出租车公司会经常性地接到指令,比如“马上派50辆车去机场”。每逢重大节假日、大型赛事或会议期间,公司更是时刻待命要“承担公共职能”。行业内有个专门的词汇叫“保点”——保证某个地点有出租车,“公司派车去那个地方,拉上客人送到目的地,还要再空驶回去,出管局会在那打卡考勤。”再比如SARS时期司机不愿意出车,但政府要求必须出,出租车公司只好减少份儿钱补贴出车司机。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庞世辉认为,出租车行业在政府眼里的定位是“首都的窗口和名片”,因此稳定的秩序和可管理性是首要的考量。全面管制,产生了两大后果。一是数量庞大的“黑车”市场,据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的数据,北京没有营运资格的“黑车”在2005年就已经达到7.2万,超过了正规出租车;二是外界对垄断利润与寻租的怀疑。“数量管制造成的垄断市场必然是不公平、无效率的。”近年来,北京出租车公司多次晒账本,表示这是个利润率极度微薄的行业。13年价格听证会上政府公布的出租车企业单车利润低至每月537元,净利润率约3%。但没有人相信。外界总是认为出租车公司是闷声发大财的垄断获益者,利用出租车业务带来的滚滚现金流发展多元产业集团。因其没有上市,甚至连官方网站都没有,出租车的真实利润一直是个谜。对于政治制度较为完善,政府财政开支,权力监督较为透明的社会,管制代价相对较小,而对于政治制度并未完善的社会,管制本身更会酝酿出众多权力寻租之空间,与计划经济类似的是,其同样是越接近权力核心的越享有利益分配的机会。而除了出租车牌照严格政府管制之外,出租车的最主要成本要素——燃料(汽油气)也由政府主导,由此出租车整个生产要素几乎都被政府牢牢控制在手中,在出租车的供给层面几乎被完全管制,而在出租车的需求领域又由市场化决定,这样的不匹配,如同房地产市场一样。在一个计划经济式的行政干预下导致的供不应求,出租车的所有成本都最终都转嫁在消费者身上。国外市场的管制经验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放松垄断行业管制的背景下,各国开始逐步放松对出租车市场的管制。欧美各国90年代中期以后出租车市场管制改革的整体趋势是:放松出租车数量限制,逐步实行地区或城市统一的价格上限,强化司机执业
本文标题:第五章政府经济管理经济的方式之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4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