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唐宋私家园林环境模式变迁研究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宋私家园林环境模式变迁研究姓名:徐维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王鲁民2003.5.18唐宋私家园林环境模式变迁研究作者:徐维波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许志坚论川西古典园林-中华文化论坛2003,(4)川西曾经活跃过许多对巴蜀地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自古蜀国以来,祭祀这些历史名人的祠庙历代屡有兴建,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罕见的名人祠庙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由川西历史名人祠庙衍化而成的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文人园林并立为中国的三大古典园林群落,显示着它独特的、突出的价值.川西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保留着一个魏晋唐宋明清的历史系列;川西古典园林还从侧面反映了川西地区的历史变迁过程,蕴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富信息,显示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川西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凸显着巴蜀人民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川西古典园林还在北雄南秀的中国园林之外,别具独特的美学风格.2.期刊论文路永泽.LuYong-ze理想与精神的家园——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电影评介2009,(5)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人们建造的可居可游可赏的第二自然,又是造园主抒发思想情感和体现其人格精神的载体,是潜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于西方园林美学观念,其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自然观的态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学位论文李晓宇从诗歌看中日造园艺术的异同2006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是各民族千百年来审美实践的结晶。中日古典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是世界园林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尽管两者有着共同的渊源以及相互交流的历史,但由于地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走出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两国的园主和设计师们用自己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眼光准确地抽象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内涵,把他们对自然的喜爱,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融入到园林创作之中,构筑了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与人的情感相协调的美的世界。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中国出现了一股造园的热潮,这固然是人们怀旧情结的流露,但更多的是体现出在回归自然的呼声下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新的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是对于民族传统园林,对于外国造园的研究也蔚然成风。笔者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不嗤浅陋,从诗歌角度对中日园林艺术的异同进行了探讨,而且文中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园林描写的分析也是对这两部文学巨著研究的新尝试。全文分五个部分:序论、第一至三章,结束语。文章的序论部分首先简要地回顾了中日园林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期的的特点,说明了两国园林深厚的历史渊源。接着分析了本文的选题动机和写作目的。指出前辈们迄今为止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和研究基础,但是从中日园林比较研究的现状看,现有的成果多是从建筑、美学、规划设计等专业角度进行论述的,从文学角度的研究尚不多见,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试以诗歌为主线展开对中日园林异同的探讨。第一章、中日园林的哲学思想比较。园林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毫无例外的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中日园林的异同应从哲学观的比较入手。儒、释、道三家思想贯穿了整个中日园林发展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念,并成为两国园林文化发展的基础性缘由和深层次根源。儒家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儒家思想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表现为井然的秩序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日本园林在设计和命名上也吸收了儒家的“仁德”和“与民同乐”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并发展为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观,即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原始的美学思想与返朴归真的憧憬相结合,铸就了中国士人们宁静致远、淡泊自适、潇洒飘逸的心态,使得中国园林的立意与构思显现出浪漫情调和飘逸风格。道家思想促进了日本池泉神岛庭园的成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园林的设计体现出对蓬莱仙境的向往;佛教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很有限,寺庙园林不得不迎合世俗口味而形成了寺园一体的格局。佛教在日本影响深远。佛教对世界消极悲观的认识以及禅宗依靠直觉体验的“悟“的思维方式,通过造园者的实践渗入到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之中,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枯山水园林。在本章的最后笔者也简单提及了神道的泛灵论对日本神社园林的影响,力图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全面。第二章、园林三要素的比较。尽管园林的风格各异,构思也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看,园林的风景无外乎三大类:一是建筑。建筑是园林的主要物质构成,是园林文化的直接载体。除厅堂亭榭外还包括组织游览的路、桥、廊、墙等等。二是山水。山水包括园中的假山、峰石以及各种形式的溪池湖泉等等。三是花木。主要指栽种的树木以及花草。花木的存在使园林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也极大地增强了园林的观赏价值。“建筑、山水、花木”园林学上称之为造园的三要素。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日园林三要素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规律。第三章、《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园林活动的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是中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它们不仅对本国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其中的园林描写同样可谓精彩纷呈,丝毫不逊于其文学价值。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气势宏大、布局别致、“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在大观园中曹雪芹不仅充分地展现了翠嶂清流、奇花佳木的园林之美,而且生动地描写了晨昏四季应时游赏的游园之趣,他的《红楼梦》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概括和总结。与《红楼梦》相似,紫氏部在《源氏物语》中同样为他笔下的众多人物建造了以六条院为主的艺术空间,并将自己独到的美学见解体现在对六条院美丽四季的描写之中。在大观园与六条院的舞台上众多极富才情的青年男女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活动,这些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登场人物的鲜明个性,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帮助作者构筑了一个完整而宏大的艺术结构。本文的第三章笔者通过两部作品中出现的园林活动的比较,试着从新的角度去解读这两部文学巨著。文章的结束语部分首先针对文章所论述的问题——中日园林的异同点作了概括和总结。相异点:1、从园林风格上看,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体现出以人居为本位的喜悦的情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在日本,佛教居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这使得日本园林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哀伤无常的美。2、从园林主体看,科举制为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极富文学造诣的封建官员,我们称其为士大夫阶层,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主体,他们把自己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融入自己的宅院使中国园林具有了文人气质;武家政权的建立使得武士成为了日本的主宰,随之武人也就成为了日本私家园林的主体,日本的私家园林也因此带有了强烈的武家色彩。3、从审美角度看,中国园林景物的建造,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地再现它们原有的、外在的形式美,而是造园者借助于人们赋予这些景物的品格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抒发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这也就是中国人在审美上所重视的“比德”思想。相比之下,日本人在欣赏景物时很少会把它升华到人的情操与抱负的高度,他们注重的是对自然和四季变化的纤细的感受,常常寄托的是个人内部的思考和自己的爱恋、思念等日常的情感。所以,“重德”与“重情”也是中日园林的一大区别。相同点: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诗歌都是人们传达感情、增进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两国园林的主要活动,如酒令、歌合(赛歌会)等等都是以诗歌为中心展开的。悠久的诗歌传统、不变的诗歌热情是体现在中日园林中的共同点。2、中日园林都致力于一个调和世界的营造,它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调和、建筑与环境的调和、人的内心的调和。服务现实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在结束语的最后笔者指出了本文的现实意义:工业的发达的确使人类的生活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地球变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人们拯救地球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焦虑,在我们苦苦探索如何在发展与环保的两难间求得平衡时,我们发现中日古典园林留给了后人一个最佳的生态范本。先人们在古典园林中用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建筑、环境三者融为一体,表现出了高度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为我们在新的文明模式中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4.期刊论文李端杰中国古村落园林初探-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在我国古村落中保存完好的园林景观已为数不多,文章对其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古村落园林,并从我国城镇古典园林与古村落园林相对比的角度人手,对古村落园林的界定、特点以及进行古村落园林研究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以求拓展和深化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领域.5.期刊论文杨曦.YANGXi从古典园林到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山西建筑2008,34(31)面对现今众多的借鉴方式,以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的思想将西方类型学理论引入,抽象出古典园林三大原型层面:造园理念、造园手法、构园要素,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从新的角度来探讨应如何借鉴.6.期刊论文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关系-山西建筑2009,35(29)从非物质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古典园林,重新发现传统元素对现代园林的重要性,并试图挖掘传统元素的运用手法,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从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园林风格.7.学位论文廖颖5.12四川地震极重灾区古典园林损毁现状调查及恢复重建初探20092008年5月12日14:28下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人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建筑毁坏,而四川是损毁最为严重的地区,大部分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都遭受了损毁,作为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川古典园林,在这次地震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了解地震中古典园林损毁状况下加强保护不可再生文化遗产的概念,同时在重建过程中加强古典园林防灾避灾功能以及木结构古建的研究和利用。本文对震后灾区古典园林的损毁情况进行了文献查阅和典型抽样,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四川古典园林进行实地勘察走访,通过采访相关对象、拍照记录和类型分析等方式进行现状调查。古园受损的不仅是有形文物的损害,还有无形文化和社会影响的损害,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古园的生态恢复和人文恢复是修复重点,生态恢复主要是植被、土壤和水体的恢复,人文恢复主要是园林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恢复。同时,本文重点阐述了木结构古建筑的防震抗震作用,以期在以后的古典园林保护中重视对于木结构古建的保护和运用。本文对于此次地震中受损的四川古典园林不同损害程度进行了层级分类和数据统计,提供了直观的受损情形;建立了古典园林受损现状的评估调查;还在继承传统修复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整体修复的理念。古典园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再生的,四川古典园林的重建应注重“形”的修复,更重要的是对于“神”——园林文化内核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应遵循“修旧如旧”的修复措施,注重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传统文化传承的修复理念。四川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一份子,也是四川文化的承载,四川古典园林的重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地震是突如其来的,但对于现存古典园林抗灾避灾和保护修缮却是长期要进行下去的工作,希望通过本文尝试性的研究工作为以后古典园林在遭遇灾害时提供参考和帮助。本课题的创新性在于:对于震后古典园林的受损现状做了尝试性的损毁评估。8.会议论文罗喜全.姚亦锋南京古典园林调查研究2008南京在400多年的都城史中,建造了大量古典园林,其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调查研究了六朝和明清这两个历史时期南京古典园林的分布情况、艺术特色等,研究表明:在南京城北的玄武湖周围、钟山以南,沿内秦淮河、清溪,城南的雨花台,西南的凤凰台,是历代园林建设的主要地点,这些园林的特征是顺应自然山水,其空间布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于现代南京风景园林建设及古都风貌保护具有启示及借鉴意义。9.会
本文标题:唐宋私家园林环境模式变迁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