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种内关系一、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的不利效应(百分比)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加大或减小非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的不利效应(百分比)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植物密度效应的两个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2.-3/2自疏法则二、动植物的性行为1、无性繁殖的意义快速增殖克服有性生殖的困难:如缺少适宜传粉昆虫的植物带有亲本完整的基因:无性繁殖形成的每个子代都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2、有性繁殖意义对不良环境的适应3、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动力种间竞争、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例如,病原体的进攻,将淘汰遗传性一致的宿主种群。只有进行有性繁殖的种群,因基因型不断变化而存活宿主的多型又促使病原体进行有性繁殖,保持进攻多型宿主的能力二、动植物的性行为(一)植物的性别系统1、植物有性繁殖器官的类型雌雄同花雌雄异花同株雌雄异株雌雄异期:多年生草本三叶南星,个体先有雄花,长到更大时才有雌花2、雌雄异株的意义减少同系交配,具有异型杂交的优越性回避两性间竞争,增加两性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减少食种子动物的压力减少传粉脊椎动物的压力由脊椎动物传粉造成藤露兜树(二)动物的婚配制度1.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高等动物婚配关系的特点雌性的投资大于雄性雄性可多次交配,雌性更关心交配的成功率雌性是限制者,雄性是被限制者一雄多次制是最常见,一雄一雌制起源于一雄多雌制2.婚配制度的类型①单配偶制鸟类较普遍,如鸳鸯、天鹅、丹顶鹤等哺乳类单配偶制较少,如狐、鼬和河狸完成鸟类因幼雏发育不完善,需要双亲共同抚育,所以完成鸟多为单配偶制早成鸟多为多配偶制②多配偶制一雄多雌制例如海狗营集群生活,尤其在繁殖期内。通常雄兽首先到达繁殖基地,争夺并保护领域。一只雄兽独占雌兽少则3只,多至40只以上一雌多雄制稀见,鸟类中只占1%典型的例子是距翅水雉由于栖息地有限,种群中每年只有一部分雌鸟繁殖。雌鸟与若干只雄鸟交配,在不同地方产卵。与一雄多雌制相反,伏窝和育雏由雄鸟负担。两性异形也很明显,但雌鸟个体大于雄鸟,还更具进攻性,并协助雄鸟保护领域。有趣的是如果捕食者杀害了窝雏,雌鸟几乎立即能与雄鸟再次交配,几天后就产一窝新卵。实际上距翅水雉的雌鸟已特化成为产卵“机器”,而在伏窝育雏上,与一般的一雄多雌相比较,雌雄职责倒了过来。3.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高质而分布均匀的资源-----单配偶制高质斑点分布的资源-----多配偶制多配偶阀值资源从高质领域到低质领域可视为一个连续的变化,由高质到低质的变化过程中,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的相对利弊关系也随之相应变化。当达到从单配偶制转变到多配偶制的利弊相平衡的一点,这一点可称为多配偶阈值,越过此值,多配偶制将比单配偶制更加有利。长嘴沼泽鹪鹩资源好栖息环境:是一雄一雌单配偶制资源较差栖息环境:雌鸟也与已有配偶的雄鸟配对,即使当时还有“单身汉”存在。并且,与每个雄鸟交配的平均雌鸟数,随着雄鸟领域中的资源质量增高而加多。(三)领域性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姿势向入侵者宣告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保卫领域的行为影响领域性的因素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影响领域面积随生活史变化而变化(四)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优越性:减少直接对抗:等级制度建立后,个体间的竞争更多地使用通讯、威胁等方式,避免了直接的争斗,形成稳定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资源不足时,优势个体优先获得食物而存活,从属个体则因饥饿而首先死亡;部分弱势个体失去领地和交配机会,从而降低种群的增长速度优势个体优先得到食物、栖所和配偶优势个体在性行为和繁殖方面优先,保证种群基因库不按随机原则遗传第二节种间关系一、种间关系(三)生态位理论1.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2.由于环境条件,生态位也会出现重叠与分化3.比较多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能全面分析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形,探讨竞争与进化的关系两个种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种间资源利用曲线重叠(一)高斯假说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自然种群例子:缅鼠黑家鼠褐家鼠养殖业:青、草、鲢、鳙(二)模型大麦与燕麦用生态位理论解释自然生物群落:(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2)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3)群落是一个相互起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大家配合共同生活,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从而保证了群落在一个较长时间有较高的生长力,具有更大的稳定性。(4)竞争可以导致多样性而不是灭绝,竞争在塑造生物群落的物种构成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竞争排斥在自然开放系统中,很可能是例外而不是规律,因为,物种常常能够转换它们的功能生态位去避免竞争的有害效应。二、他感作用定义:由生物体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别种或本种其他个体发生影响物质: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配糖体等生态学意义:歇地现象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植物群落的演替三、捕食作用(一)捕食者与猎物1.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质量起到调节作用黑尾鹿雀鹰--大山雀筑巢树洞2.捕食者对猎物质量可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雷鸟3.捕食者具有利用其猎物的适应性4.猎物具有逃避其捕食者的适应性5.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发生联系(二)草食作用1.食物的质量能也许捕食者消化和排泄系统的适应性2.植物的补偿作用3.植物的防卫反应4.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四、寄生与共生(一)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二)偏利共生共生仅对一方有利(三)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营养方面的互利共生:地衣菌根防卫方面的互利共生:清洁夫动物与微生物之间:反刍动物与胃内微生物
本文标题:第五章种内与种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4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