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用预读、译读、品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意蕴。(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了解逐层论证的写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解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用预读、译读、品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意蕴。(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了解逐层论证的写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解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学习一、视频播放:《雍正王朝》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生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歌中唱到的,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施仁政,察民情,顺民意,得民心。贤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早已论证了这一思想。文言文五步阅读法A.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听歌曲,感受歌曲主题方法指导多媒体演示:文言文五步阅读法第一板块预读A.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B、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C、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D、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E、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多媒体演示:走进名人(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作品简介《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先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生齐读笔记本有重点摘抄阅读法走进名人步入文章B.听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例: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2、听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赛读课文(教师评点)参看大屏幕,了解并记忆作家,作品常识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齐读句子,注意节奏。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第二板块译读译读课文,掌握文意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对抗赛。规则: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1)第一轮: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两人分别翻译课文,相互质疑、解疑、扣分。(2)第二轮:文言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展示)①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②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③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⑤翻译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学生留心听规则。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上平时知识的积累,翻译全文。两人独自完成文言知识练习。并相互对照看,进行讨论分析。找出错误之处,评分。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第一轮略第二轮:①畔:畔通“叛”,背叛②城:内城;郭:外城去:离开。今义:往、到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护城河。今指水塘。③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学生根据教师所点拨的内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数,并把错误的地方订正。第三板块思读——解读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多媒体演示:学法指导:根据文体学习文章。文章属于什么样的文体?(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b、第二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c、第三段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②战争结果如何?③为什么?d.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_______。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学生明确: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③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作出发言。四人一组,学生实行分组讨论,相互补充,然后在班上发表各组意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由战争引申到治国,得出人和的实质:施行仁政。教师小结:论证过程: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理清结构: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第四板块品读参看大屏幕,品味政论文的语言特色“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方法;如何品味语句,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品读?师生总结:词、句意、修辞、句式、语言结构、语气、语势大屏幕演示(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第五板块(作业)教师总结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_______曹刿认为是_______。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___。请把“情、利、权”填入下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民所用,为民所谋,为民所系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得到民众的拥戴。(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下节课进行)教师作结: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学生练习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本文标题:第八周国旗下演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5706 .html